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01543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0.4%‑0.65%的C、2.0%‑4.5%的Mn、2.01%‑3.0%的Al、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通过添加特定含量的C、Mn和Al元素,以及采用特定的制备工艺,能够获得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的钢材料,并且工艺简单、耗时短,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降低CO2、N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保证成车安全性的前提下,汽车轻量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一种新型低合金成分贝氏体钢,使之兼具超高强塑性与大规模工业生产可行性,同时在实用性方面,使之在满足相关冷冲压成型件的成型与使用要求的同时满足节能、节材以及安全行驶等要求。近年来,常采用热轧工艺生产贝氏体高强钢,其化学成分主要采用C-Mn-Si系或C-Mn-Si-Al系,另外还可添加一些少量的Cr、Mo、Nb、Ti和V等合金元素,以增加钢材强度。传统的热轧态超级贝氏体板钢,组织上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与残余奥氏体复合组织,综合力学性能良好,但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在盐浴中进行几天或几周的等温转变,生产成本很高,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另外,虽然C-Mn-Si系贝氏体钢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成分体系,但是,由于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硅元素,导致钢材的产品表面质量通常不好,同时,由于高硅的固溶强化作用,一方面使得钢材的贝氏体基体强度过高,从而导致其与残余奥氏体之间的相变协同性很差,另一方面使得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不高,从而导致整体试验钢材的延伸性能不佳。目前,通过热轧或冷轧方式研究或生产的工业化汽车用微合金化贝氏体钢,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此外,可通过添加贵金属元素、调节制备工艺等方法来改善钢材的力学性能,但是这些方法仍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不适于工业化生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添加特定含量的C、Mn和Al元素,以及采用特定的热处理工艺,能够获得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的钢材料,并且工艺简单、耗时短,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钢材料,以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0.4%-0.65%的C、2.0%-4.5%的Mn、2.01%-3.0%的Al、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材料的屈服强度在800MPa以上,抗拉强度在1000MPa以上,延伸率在30%以上。优选的,所述钢材料的屈服强度为800MPa-1000MPa,抗拉强度为1000MPa-1200MPa,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比值在0.70-0.85之间。本专利技术的钢材料通过含有0.4wt%-0.65wt%的C,能够通过贝氏体相变,获得大量的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薄膜状或板条状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因而能够保障钢材料的延伸性能和强度。当C元素的含量低于0.4wt%时,容易导致贝氏体黏连而恶化力学性能,且最终得到的钢材料中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的体积份数在20%以下,从而不能获得本专利技术的钢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进一步提高韧性的观点出发,C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0.45wt%以上。另一方面,当C元素的含量高于0.65wt%时,容易导致贝氏体相变量降低,从而形成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利于提高钢材料的延伸性能,同时也增加贝氏体铁素体等温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从进一步保障延伸性能和适宜的强度的观点出发,C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0.55wt%以下。本专利技术的钢材料通过含有2.0wt%-4.5wt%的Mn,Mn是奥氏体稳定元素,有利于稳定残余奥氏体组织,可延迟贝氏体相变时间,而Al元素的添加会加速贝氏体相变,本专利技术通过适量的Mn元素的添加,恰好可调控贝氏体相变程度和时间,使其与本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一致,可在实际钢铁热轧生产的卷曲过程中实现所需贝氏体相变,以获得所需组织,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优异的力学性能;此外,Mn的添加还有利于抑制恶化力学性能的贝氏体黏连。当Mn元素的含量低于2.0wt%时,钢材料中的残余奥氏体组织部分分解为马氏体并形成马奥岛组织,导致钢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等加工性能劣化。从进一步稳定残余奥氏体组织的观点出发,Mn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2.5wt%以上。另一方面,当Mn元素的含量高于4.5wt%时,使得贝氏体铁素体转变时间过长,不适于工业化生产,同时增加合金成本与生产成本。从获得更适宜的贝氏体铁素体转变时间和节约成本的观点出发,Mn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3.5wt%以下。本专利技术的钢材料通过含有2.01wt%-3.0wt%的Al,Al元素可以抑制碳转变成碳化物,并且能够使贝氏体相变期间所产生的过量的碳进入到残余奥氏体内,从而提高残余奥氏体组织中的碳含量,有利于生成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从而提高延伸性能。另一方面,上述特定含量的Al还能够有效地增加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能力,缩短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化时间,提高工业上的应用性。当Al元素的含量低于2.01wt%时,可能出现碳化物或渗碳体的析出,影响钢材料的延伸性能。从进一步改善钢材料的延伸性能的观点出发,Al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2.05wt%以上。但是,当Al元素的含量高于3.0wt%时,将会增加连铸的难度,增加设备维护的成本。从这一观点出发,Al元素的添加量优选在2.5wt%以下。此外,通过进一步含有0.001wt%-1.5wt%的Si,也可以抑制碳化物的形成。但Si元素的添加会延长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化时间、恶化钢的表面性能,还会导致钢的过热敏感性、裂纹和脱碳倾向性增大,因此不优选。但是,Al元素的固溶强化能力不及Si元素,本专利技术通过以特定含量的C元素和Mn元素与Al配合,能够补偿Al元素的这一缺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材料以重量计还包括:0.001%-1.0%的Mo、0.001%-3.0%的Cr、0.001%-0.2%的Ti、0.001%-0.2%的Nb、0.001%-0.2%的V、0.001%-2.0%的Cu、0.001%-3.0%的Ni和0.0001%-0.005%的B中的至少一种。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进一步含有0.001wt%-1.0wt%的Mo元素,可以增加钢材料的淬透性,有效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延缓碳化物的析出,有效降低奥氏体化温度,同时抑制先共析铁素体析出,降低贝氏体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还可以起到固溶强化作用,而且此范围内的Mo不易形成氧化物,从而影响热镀锌处理,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Si元素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进一步含有0.001wt%-3.0wt%以上的Cr元素,可以改善钢材料的抗腐蚀和抗氧化的能力,增强钢材料的淬透性,提升钢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但是,当Cr元素的添加量高于3.0wt%时,易于形成强碳化物,不利于提高钢材的塑性,因此,Cr元素的添加量在3.0wt%以下为宜。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进一步含有0.001wt%-0.2wt%的Ti、Nb和V元素,能使钢材料的晶粒细化、强度升高,从而获得良好的热处理特性。但是,当Ti、Nb和V元素的含量在0.2wt%以上时,则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Ti、Nb和V元素的添加量优选为0.1wt%以下。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进一步含有0.001wt%-2.0wt%的Cu元素,能够起到增强钢材料的强度、抑制碳化物的析出,促进贝氏体铁素体组织的形核与长大的作用。当Cu元素的添加量超过2.0wt%时,可能导致加工性劣化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材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0.4%‑0.65%的C、2.0%‑4.5%的Mn、2.01%‑3.0%的Al、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材料的屈服强度在800MPa以上,抗拉强度在1000MPa以上,延伸率在3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材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0.4%-0.65%的C、2.0%-4.5%的Mn、2.01%-3.0%的Al、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材料的屈服强度在800MPa以上,抗拉强度在1000MPa以上,延伸率在30%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0.45%-0.55%的C、2.5%-3.5%的Mn、2.05%-2.5%的Al、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料以重量计还包括以下成分:0.00%1-1.0%的Mo、0.001%-3.0%的Cr、0.001%-0.2%的Ti、0.001%-0.2%的Nb、0.001%-0.2%的V、0.001%-2.0%的Cu、0.001%-3.0%的Ni和0.0001%-0.005%的B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料的微观组织以体积百分数计,包括:20%-50%的残余奥氏体,50%-80%的贝氏体铁素体以及10%以下的其他组织。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红亮赵飞宇王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