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264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车高压电缆分两部分,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后备箱走线,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前舱,保证了整个布置系统安全性及美观性,使得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high pressure wire harness in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voltage wire harness arrangement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at least one battery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of the car and the front cabin line of the equipment in the car front cabin, and at least one connec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battery and the rear cabin line of the equipment set in the rear case of the car, and one end of the front cabin harness is connected with the battery. On the other end, the other en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equipment of the front cabin, one end of the rear cabin wire harness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battery, and the other en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equipment of the rear compartment which is set on the rear compartment. The high voltage cable of the utility veh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part from the battery to the rear box, and some from the battery to the front cabin, which ensures the safety and beauty of the whole arrangement system, so that the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are convenient and qui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相关
,特别是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其高压线束应用越来越多,其安全性和走线布置越来越受人关注。目前有的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池布置在汽车后部,电机及其控制器等高压用电部件布置在动力舱,因此导致高压线束必须从汽车后部连接到前端的动力舱,贯穿整个车身底部,存在高压电缆走线空间不够、受挤压、易磨损、受热冲击和对周围电子零部件有EMC等问题。另外,高压电缆由于跨度整个车身,且连接各个用电设备,使得布置不够简洁美观,装配极不方便,严重影响工厂安装节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汽车高压线束布置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线束总成,所述前舱线束容置在所述线束总成中,所述汽车的车底设置有连通电池与所述前舱的车底走线通道,所述线束总成设置在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内。更进一步的,所述线束总成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挂弹簧片。更进一步的,所述车底走线通道为塑料走线通道。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波纹管,多个所述前舱线束从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到所述空调压缩机的部分,共同容置在所述波纹管中。进一步的,所述前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变速箱的第一线束,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空调压缩机的第二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加热模块的第三线束。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前舱线束并排走线。进一步的,所述后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与充电机模块的第四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与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五线束,所述第四线束与所述第五线束并联。进一步的,所述后备箱通孔上设置有密封橡胶件。本技术整车高压电缆分两部分,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后备箱走线,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前舱,保证了整个布置系统安全性及美观性,使得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车底走线通道示意图;图3为预挂弹簧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4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4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4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4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本技术线束设计简单,各电器部件之间采用线束直接连接,避免走线弯折和不合理,整车高压电缆分两部分,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后备箱走线,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前舱,保证了整个布置系统安全性及美观性,使得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线束总成9,所述前舱线束容置在所述线束总成9中,所述汽车的车底设置有连通电池4与所述前舱的车底走线通道7,所述线束总成9设置在所述车底走线通道7内。从电池4到前舱的线束通过线束总成9从车底走线,不经过乘客舱,沿前舱直接向上到前舱的各个设备;另外一路是从电池4到后备箱的设备的线束,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此设计走向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零件制作和管理方便。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总成9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挂弹簧片8。预挂弹簧片8优选地,在线束总成9前面设置两个,在后面设置两个,总共四个,实现了操作人员在安装车底电缆时可以先将此线束总成9挂在车上,然后手松开取工具枪,安装便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底走线通道7为塑料走线通道。本实施例的车底走线通道7采用塑料通道,塑料通道的制作成本低且经久耐用,替代价格较高的铝管和耐石击波纹管保护方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波纹管,多个所述前舱线束从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到所述空调压缩机的部分,共同容置在所述波纹管中。本实施例多个前舱线束从车底走线通道出来后,共用容置在波纹管中,节省了布置空间和走线固定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4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变速箱3的第一线束,连接所述电池4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空调压缩机2的第二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4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加热模块1的第三线束。具体来说,第一线束为主线束,第二线束为空调压缩机(AirConditioningControlModule,ACCM)线束,第三线束为乘员舱加热模块(CabinHeaterControlModule,CHCM)线束。主线束、ACCM线束、CHCM线束、OBCM线束及APM线束之间完全绝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前舱线束并排走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4与充电机模块6的第四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4与电源转换模块5的第五线束,所述第四线束与所述第五线束并联。具体来说,第四线束为OBCM线束,第五线束为APM线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备箱通孔上设置有密封橡胶件。作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到前舱的主线束、ACCM线束和CHCM线束并排走线,车底通过塑料走线通道7保护。塑料走线通道制作成本低且经久耐用,替代价格较高的铝管和耐石击波纹管保护方式。两根35mm2的主线束连接电源4和GFE变速箱3,4根5mm2的CHCM线束和ACCM线束连接电源4和加热模块1、空调压缩机2,主线束、CHCM线束和ACCM线束容置于线束总成9中,共用一个塑料走线通道7,布置简单可靠,塑料走线通道7采用M6螺母两边固定,如图2所示,安装方便。线束总成9到前舱后一路接GFE变速箱3,另外一路接加热模块1和空调压缩机2的CHCM线束和ACCM线束共用一根波纹管,节省了布置空间和走线固定点。从电池4到前舱的GFE变速箱3、加热模块1和空调压缩机2的线束总成9上面设计有预挂弹簧片8,前面两个和后面两个,总共4个预挂点,预挂点如图3所示,实现了操作人员在安装车底电缆时可以先将此线束总成9挂在车上,然后手松开取工具枪,安装便捷。另外到后备箱的APM和OBCM线束采用焊接分支的设计方案,由于两个用电器不会同时工作,所以共用电池的一个接口,从电池4出来后经过一个密封橡胶件穿孔到后备箱,然后分支为两路,一路接充电机模块6,另一路接电源转换模块5。APM和OBCM线束在后备箱都采用T5的卡钉固定,安装简便。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束总成,所述前舱线束容置在所述线束总成中,所述汽车的车底设置有连通电池与所述前舱的车底走线通道,所述线束总成设置在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总成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挂弹簧片。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走线通道为塑料走线通道。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涛吴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