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6174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17
提供一种连接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以不会丢失进行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使用的操作部件而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可靠地达成电极端子间的连接。电池间连接装置1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50的电极端子52、53间。电池间连接装置1中,移动板块30在外壳10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虚卡扣位置与外壳10虚卡扣,在实卡扣位置与外壳10实卡扣。在移动板块30设有夹持部接触回避部34,当移动板块30处于虚卡扣位置时,回避夹持部21与电极端子52、53接触,并且在移动板块30从虚卡扣位置向实卡扣位置移动的中途使夹持部21与电极端子52、53接触。

Battery connection device and battery connection device assembly

A battery connecting device and an inter battery connection device assembly are provided to connect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of the battery, so that the operating components used in the connection oper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of the battery can be los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can be reliably reached with smaller operating force. The battery interconnecting device 1 connects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52 and 53 between the adjacent battery 50. In the battery connecting device 1, the moving plate 30 is installed in the housing 10 to move between the virtual clasp position and the real card button position, and the virtual card buckle position and the shell 10 are false buckles, and the real card button position and the shell 10 are buckled. In the moving plate 30, a clamping section contact avoidance section 34 is provided, and when the moving plate 30 is in a virtual clasp position, the avoidance clamping unit 21 is contacted with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52 and 53, and the clamping unit 21 is contacted with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52 and 53 on the way that the moving plate 30 moves from the virtual clasp position to the real card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
技术介绍
近年来,开发出使用锂离子电池等的薄板状的电池。这类电池通过沿厚度方向邻接配置多块而能够紧凑地构成比较大容量的电池组。在此情况下,电池组的多块电池互相串联和/或并联地电连接。该电池组能用作为例如EV(电动汽车)、HV(混合动力车)等的驱动用电池。一直以来,作为将多个电池并行配置并连接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池间连接装置是将多个具有从电池主体突出的电极端子的电池并行配置并连接的电池间连接装置。该电池间连接装置由与各电极端子分别连接的多个连接器、和搭载保持多个连接器并具有以期望的连接方式电连接电极端子间的输出用布线的电路基板构成。而且,各连接器由接触部、保持接触部的外壳、和滑座(slider)构成。接触部具备从外壳的一侧突出的弹性接触片和从外壳的另一侧突出的安装部,外壳具有引导电极端子顺着弹性接触片而插入的狭缝。另外,电路基板在与电极端子对应的部位具有贯通孔,在贯通孔装配有连接器的外壳部分,安装部与输出用布线连接。而且,使滑座顺着接触部的弹性接触片而套上,从而使弹性接触片向电极端子侧按压驱动并与电极端子接触。由此,使得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间通过连接器和电路基板来连接。由此,在进行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不需要大的操作力而能够连接电极端子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8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该现有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即,按压驱动各接触部的弹性接触片的滑座没有对连接器的外壳进行安装。因此,有在进行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丢失滑座的担忧,在此情况下,将不能进行电极端子间的连接。因而,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该现有的问题点而构思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以不会丢失进行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使用的操作部件而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可靠地达成电极端子间的连接。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池间连接装置是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其要点是具备:外壳;安装在该外壳的汇流条;以及可动构件,所述汇流条是连接互相邻接的所述电池的两个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的金属制构件,并且具备与两个所述电极端子分别接触的两个夹持部、和连结该两个夹持部的连结部,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外壳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虚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虚卡扣,在所述实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实卡扣,在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夹持部接触回避部,以在所述可动构件处于虚卡扣位置时,回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并且在所述可动构件从虚卡扣位置向实卡扣位置移动的中途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其要点在于:具备多个前述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对于多个电池间连接装置连结邻接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外壳彼此。专利技术效果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可动构件在外壳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虚卡扣位置与外壳虚卡扣,在实卡扣位置与外壳实卡扣,因此不会丢失作为在进行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使用的操作部件的可动构件。另外,在可动构件设置夹持部接触回避部,以在可动构件处于虚卡扣位置时,回避夹持部与电极端子接触,并且在可动构件从虚卡扣位置向实卡扣位置移动的中途使夹持部与电极端子接触。因此,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达成电极端子间的连接。因而,能够提供一种不会丢失在进行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连接操作时使用的操作部件而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可靠地达成电极端子间的连接的、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利用具备多个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来将多个的电池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情形的立体图。图2是电池的立体图。图3是从表面侧观看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看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从背面侧观看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表面侧观看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外壳的立体图。图7是从背面侧观看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汇流条的立体图。图9是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移动板块(movingplate)的立体图。图10是沿着图9中的10-10线的截面立体图。图11是沿着图9中的11-11线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中各移动板块处于虚卡扣位置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图13是示出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中各移动板块处于虚卡扣位置的状态的正面截面图。图14是示出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中各移动板块处于虚卡扣位置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图15是示出图1所示的各电池间连接装置中各移动板块处于虚卡扣位置的状态的正面截面图。图16是用于说明连结邻接的两个电池间连接装置的方法的立体图。图17是连结多个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的立体图。图18是用于说明利用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来将多个电池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方法的图,示出了各电极端子即将插入各夹持部之前的状态。图19是用于说明利用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来将多个电池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方法的图,示出了移动板块处于虚卡扣位置而各电极端子插入各夹持部的状态。图20是图19中以箭头20表示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1是用于说明利用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来将多个电池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方法的图,示出了移动板块处于实卡扣位置而各夹持部与各电极端子接触的状态。图22是图21中以箭头22表示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利用具备多个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间连接装置1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70来将多个的电池50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情形。在此,多个的电池50互相串联地电连接而构成电池组,例如,用于EV(电动汽车)或HV(混合动力车)的高电压电池。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电池50的一端(图1中左端)的电池50的第1电极端子(正极)52(参照图2)经由连接器60而与另一电池(未图示)的第2电极端子(负极,未图示)连接。另外,互相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电池50的另一端(图2中的右侧端)的电池50的第2电极端子(负极)53与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如图2所示,各电池50具备:矩形平板状的电池主体51;从电池主体51的上表面的一侧突出的第1电极端子(正极)52;以及从电池主体51的上表面的另一侧突出的第2电极端子(负极)53。第1电极端子52及第2电极端子53由凸形接头端子构成。在此,如图1所示,各电池间连接装置1用于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50的第1电极端子52及第2电极端子53间。如图3至图5所示,各电池间连接装置1具备: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的汇流条20;以及两个移动板块(可动构件)30。如图6及图7所示,外壳10具备外壳主体11。外壳1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间连接装置,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安装在该外壳的汇流条;以及可动构件,所述汇流条是连接互相邻接的所述电池的两个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的金属制构件,并且具备与两个所述电极端子分别接触的两个夹持部、和连结该两个夹持部的连结部,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外壳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虚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虚卡扣,在所述实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实卡扣,在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夹持部接触回避部,以在所述可动构件处于虚卡扣位置时,回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并且在所述可动构件从虚卡扣位置向实卡扣位置移动的中途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02 JP 2015-1970581.一种电池间连接装置,连接互相邻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安装在该外壳的汇流条;以及可动构件,所述汇流条是连接互相邻接的所述电池的两个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的金属制构件,并且具备与两个所述电极端子分别接触的两个夹持部、和连结该两个夹持部的连结部,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外壳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虚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虚卡扣,在所述实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实卡扣,在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夹持部接触回避部,以在所述可动构件处于虚卡扣位置时,回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并且在所述可动构件从虚卡扣位置向实卡扣位置移动的中途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两个所述可动构件,两个可动构件各自在所述外壳安装成能够在虚卡扣位置与实卡扣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虚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虚卡扣,在所述实卡扣位置与所述外壳实卡扣,两个可动构件各自设有所述夹持部接触回避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持部各自具备在互相之间接受由凸形接头端子构成的所述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根友和近藤弘纪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