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4992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1:52
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通过以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替换传统的硬铜排连接方式,有利于避免因电芯组受到震动冲击等影响而致接触点变形所引起的内阻增大,从而保证电源系统的稳定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第一电芯极柱通过铜编织带连接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第二电芯极柱。

Copper braided band connection electric core group

The copper braided belt connects the electric core group. By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hard copper wire connection with the soft connection of the copper braided belt, it is beneficial to avoid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caused by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ntact point caused by the shock and shock of the electric core group, thus ensuring the stable power supply of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irst electric core monomer and second. The first electric pole pole of the first electric core monom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lectric pole pole of the second electric monomer through a copper braiding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
本技术涉及电芯组连接技术,例如电芯与电芯之间的串并联连接,特别是一种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通过以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替换传统的硬铜排连接方式,有利于避免因电芯组受到震动冲击等影响而致接触点变形所引起的内阻增大,从而保证电源系统的稳定供电。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机械设备的发展,对车载式电池的容量需求逐年增大。在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对电池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单体电芯的限制,扩容的方式只能通过不断的增加单体数量。当单体数量过多时,单体间的差异性被放大,因此对电池内阻,硬连接方式等安全因素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人发现,传统的硬铜排连接方式容易受震动冲击影响,接触点变形导致内阻增大。对此,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如果借鉴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技术则能够有效改善连接方式。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完成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通过以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替换传统的硬铜排连接方式,有利于避免因电芯组受到震动冲击等影响而致接触点变形所引起的内阻增大,从而保证电源系统的稳定供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第一电芯极柱通过铜编织带连接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第二电芯极柱。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被固定在电芯固定支架上。所述铜编织带包括铜丝编织带,所述铜丝编织带的左端连接左铜排端子,所述铜丝编织带的右端连接右铜排端子,所述左铜排端子上设置有左端开孔,所述右铜排端子上设置有右端开孔。所述第一电芯极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电芯极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左端开孔相适配,所述第二螺孔与所述右端开孔相适配。所述左端开孔和所述右端开孔均为椭圆开孔,所述椭圆开孔具有通过螺栓固定的预留安装余量。所述电芯固定支架采用绝缘材料。所述铜丝编织带被嵌套在绝缘热缩管中。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所述第二电芯极柱均通过螺栓与所述铜编织带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由于采用了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技术,有效改善了电芯之间连接方式,铜丝编织带具有伸缩或弯曲功能,能适应电芯固定支架的复杂结构。与传统的硬铜排连接方式相比,本技术能够避免因电芯组受到震动冲击等影响而致接触点变形所引起的内阻增大,从而保证电源系统的稳定供电。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软连接线使用热缩管嵌套保护,提高绝缘特性的同时,防止铜线丝透出。2、两端为方形加厚铜排,提高电气接触面积和安装稳定。确保能够承载大电流。3、两端开孔为椭圆开孔,预留安装余量。方便安装。4、电池受冲击时,铜编织线能够吸收单体间的位移差。保证系统稳定。5、编织线随意可以改变形状,符合设备安装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本技术铜编织带连接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第一电芯单体;2-第一电芯极柱;3-左铜排端子;4-左端开孔;5-铜丝编织带;6-右端开孔;7-右铜排端子;8-第二电芯极柱;9-第二电芯单体;10-第二螺孔;11-电芯固定支架;12-第一螺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图1)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本技术铜编织带连接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单体1和第二电芯单体9,所述第一电芯单体1的第一电芯极柱2通过铜编织带连接所述第二电芯单体9的第二电芯极柱8。所述第一电芯单体1和第二电芯单体9被固定在电芯固定支架11上。所述铜编织带包括铜丝编织带5,所述铜丝编织带5的左端连接左铜排端子3,所述铜丝编织带5的右端连接右铜排端子7,所述左铜排端子3上设置有左端开孔4,所述右铜排端子7上设置有右端开孔6。所述第一电芯极柱2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螺孔12,所述第二电芯极柱8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螺孔10,所述第一螺孔12与所述左端开孔4相适配,所述第二螺孔10与所述右端开孔6相适配。所述左端开孔4和所述右端开孔6均为椭圆开孔,所述椭圆开孔具有通过螺栓固定的预留安装余量。所述电芯固定支架11采用绝缘材料。所述铜丝编织带被嵌套在绝缘热缩管中。所述第一电芯极柱2和所述第二电芯极柱8均通过螺栓与所述铜编织带固定连接。本技术通过借鉴铜编织带的软连接技术对产品进行了有效改良。在此指明,以上叙述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但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任何没有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实质内容的对以上叙述的等同替换、修饰改进和/或删繁从简而进行的实施,均落入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

【技术保护点】
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第一电芯极柱通过铜编织带连接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第二电芯极柱。

【技术特征摘要】
1.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第一电芯极柱通过铜编织带连接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第二电芯极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二电芯单体被固定在电芯固定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编织带包括铜丝编织带,所述铜丝编织带的左端连接左铜排端子,所述铜丝编织带的右端连接右铜排端子,所述左铜排端子上设置有左端开孔,所述右铜排端子上设置有右端开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编织带连接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极柱的顶端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东颜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龙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