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强度、疲劳强度和切削性优良的热锻造非调质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164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热锻造后直接使用的铁素体-贝氏体型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其中以重量比含有C 0.10-0.35%、Si 0.15-2.00%、Mn 0.40-2.00%、S 0.03-0.10%、Al 0.0005-0.050%、Ti 0.003-0.50%、N 0.0020-0.0070%和V 0.30-0.70%、其余为Fe和杂质,在热锻造后冷却至室温的金属组织中,相对于碳含量C(%),贝氏体组织的组织比例f是:1.4C+0.4≥f≥1.4C。(*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在热锻造后不进行淬火、回火等调质热处理,直接使用的同时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疲劳强度和切削性的热锻造的非调质钢。
技术介绍
从节省工序、降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对于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结构用部件,正在普及使用非调质钢。这些非调质钢主要着眼于开发具有高抗拉强度(或硬度)、高屈服强度和高韧性的非调质钢。因此,例如在特开昭62-205245等中所看到的那样,已提出了使用强化析出的代表元素V的非调质钢。然而,真正防碍将这种高强度高韧性的非调质钢应用于机械部件的原因是疲劳强度和切削性。疲劳强度一般依赖于抗拉强度,提高抗拉强度,则使疲劳强度变高。但是,由于抗拉强度提高,会使切削极性极端恶化,若抗拉强度超过120kgf/mm2,则以通常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生产。因此,渴望在不恶化切削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提高疲劳强度的非调质钢。为此,有效的手段是提高疲劳强度和抗拉强度之比,即耐久比。因此,如在特开平4-176842等中看到的那样,已提出了作为贝氏体主体的金属组织,降低组织中的高碳岛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方法。然而,尽管致力于这样的开发,但是,耐久比最大是0.55左右,切削性也仅改善到切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稔彦石川房男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