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压柱体转动副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压柱体转动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转动副大多转动时为接触状态,转动精度和效率均不高。采用气体或液体动压技术与柱体结构结合的轴承,是目前提高主轴旋转精度有效的途径之一。根据气体(空气)或液体(油液)动压技术基本原理,液体或气体介质,分别进入到柱体轴承凹柱面的多个腔室中,当凸柱旋转时,介质从多个腔室中形成动压力,凸柱转速越高、介质密度越高、凹凸柱间隙越小,动压力越大,由于凹、凸柱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凸柱浮起,旋转时处于非接触状态,但该柱体轴承的凹柱面及腔室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成本大。根据气体(空气)或液体(油液)动压技术基本原理,动压技术不需要供压力油,只要在凹腔里做成所要求的斜楔衬套,并有充足的气体或液体介质,圆柱旋转后便产生动压力而浮起,其动压力的大小与下面条件有关:两个圆柱间隙越小、柱径工作面尺寸和介质密度越大、旋转速度越高,动压力就越大。但该柱体轴承的圆柱工作面、外圆柱内凹腔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凹柱面及腔室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能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压柱体转动副,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组件,包括具有内凹圆柱面和外表面的容纳件以及多个动压衬套;以及转动件,具有与所述内凹圆柱面相配的外凸圆柱面,设置在所述内凹圆柱面内,其中,所述容纳件具有多个用于通过流体的动压通道,所述动压通道设置在所述容纳件的内壁中且贯通所述内凹圆柱面和所述外表面,所述动压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凹圆柱面上向内凹的第一凹腔和连通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外表面的动压孔道,所述动压衬套具有动压凹腔,所述动压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凹腔的开口处且所述动压凹腔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凹圆柱面,所述动压凹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腔相连通,所述动压凹腔的横截面从底部至开口是逐渐扩大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压柱体转动副,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组件,包括具有内凹圆柱面和外表面的容纳件以及多个动压衬套;以及转动件,具有与所述内凹圆柱面相配的外凸圆柱面,设置在所述内凹圆柱面内,其中,所述容纳件具有多个用于通过流体的动压通道,所述动压通道设置在所述容纳件的内壁中且贯通所述内凹圆柱面和所述外表面,所述动压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凹圆柱面上向内凹的第一凹腔和连通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外表面的动压孔道,所述动压衬套具有动压凹腔,所述动压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凹腔的开口处且所述动压凹腔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凹圆柱面,所述动压凹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腔相连通,所述动压凹腔的横截面从底部至开口是逐渐扩大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柱体转动副,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所述动压衬套沿至少一个布置平面设置在所述内凹圆柱面上,所述布置平面为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旋转轴线的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压柱体转动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动压衬套的数量至少为3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柱体转动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动压凹腔沿所述布置平面的剖面呈月牙形或或沿所述布置平面的剖面的两端呈楔形,所述动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纯,黎永明,王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