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87280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雨水导引部件和分流池部,雨水导引部件将堆场地面上的雨水导入分流池部中,分流池部包括调蓄池和弃流池,调蓄池的下部设有池体进水口和池体出水口,调蓄池上设有溢流孔,弃流池与市政雨水管连通;雨水净化单元包括:防渗池,防渗池内部填充净化填料,净化填料的顶部种植有植物,调蓄池与防渗池的顶部连通,防渗池的底部设有供净化后的雨水输出的净化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染治理系统使污染物含量最高的初期雨水可以经过雨水收集单元和雨水处理单元,得到生态净化处理;雨水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径流被分流进入弃流池中,且排入市政雨水管,以确保堆场防汛排涝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堆场面层多采用混凝土稳定层、连锁小块或钢筋混凝土箱角基础以及素混凝土挡土墙的结合,其渗透系数小且占地面积大,此外,堆场内颗粒态物质、有机物、重金属、石油烃类和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物来源广泛。在降雨过程中,堆场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径流水体裹挟着各类污染物。当地表径流经排水系统或漫流至附近水体时,严重影响受纳水体的水质,其中,初期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中污染物浓度最高,是堆场地面污染治理的关键。对堆场地面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主要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常规技术,如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缓冲带。这些技术对堆场地面污染的治理针对性不强,处理径流量大、流速快的雨水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和雨水净化单元;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雨水导引部件和设置于地下的分流池部,所述雨水导引部件将堆场地面上的雨水导入所述分流池部中,所述分流池部包括调蓄池和弃流池,所述调蓄池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雨水导引部件连通的池体进水口,所述调蓄池的下部还设有池体出水口,所述调蓄池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弃流池连通的溢流孔,所述弃流池的排水口与市政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净化单元,设置于地下,所述雨水净化单元包括:防渗池,所述防渗池的内部填充有净化填料,所述净化填料的顶部种植有植物,所述调蓄池的池体出水口与所述防渗池的顶部连通,所述防渗池的底部设有供净化后的雨水输出的净化出水口。优选地,所述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还包括:雨水利用单元;所述雨水利用单元包括: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井体进水口与所述防渗池的净化出水口连通,所述集水井的井体出水口连接净化水利用设备。进一步地,所述集水井设置于所述防渗池的下方,所述防渗池的底面为透水件。进一步地,所述集水井中的井体出水口与所述净化水利用设备之间设有泵体。优选地,所述雨水导引部件,包括:多个立式雨水篦,依次安装于堆场地面上,每个所述立式雨水篦连通一雨水口连管,所有的所述雨水口连管与收集渠连通,所述收集渠连通所述调蓄池的池体进水口。优选地,所述净化填料中的砾石块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优选地,所述净化填料的顶部设有布水管网,所述布水管网包括:干管和若干个支管,所述干管与所述调蓄池的池体出水口连通,所有的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干管连通,所有的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渗池的顶部连通。优选地,所述溢流孔上设有阀门。进一步地,所述调蓄池的溢流孔是使日降雨量超过15mm的雨水进入所述弃流池中。优选地,所述污染治理系统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污染治理系统分别设置于堆场的各个外侧面。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堆场内裹挟着面源污染物的雨水进入本技术的污染治理系统的雨水收集单元中,雨水收集单元中的调蓄池,使得雨水自动分流,分别进入雨水净化单元和弃流池,进入雨水净化单元中的雨水的颗粒态污染物和氮、磷、有机物等被有效去除,则初期雨水得以净化;弃流池中的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在满足堆场防汛排涝要求的同时,为附近水体提供补充水源;采用本技术的治理系统,污染物含量最高的初期雨水可以经过雨水收集单元和雨水处理单元,得到生态净化处理,以便于对初期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雨水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径流被分流进入弃流池中,且从弃流池排入市政雨水管,以确保堆场防汛排涝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的雨水净化单元和雨水利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的分流池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图4的A-A向剖面示意图。图6显示为图4的B-B向剖面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的布水管网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雨水收集单元110雨水导引部件111立式雨水篦112雨水口连管113收集渠114雨水处理连管120分流池部121调蓄池122弃流池123溢流孔124阀门200雨水净化单元210防渗池201透水件211净化填料212植物213干管214支管215管体通孔300雨水利用单元310集水井311雨水利用管320泵体400净化水利用设备500市政雨水管510雨水窖井连管10堆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100和雨水净化单元200;雨水收集单元100,包括:雨水导引部件110和设置于地下的分流池部120,雨水导引部件110将堆场10地面上的雨水导入分流池部120中,分流池部120包括调蓄池121和弃流池122,调蓄池121的下部设有与雨水导引部件110连通的池体进水口,调蓄池121的下部还设有池体出水口,调蓄池121的上部设有与弃流池122连通的溢流孔123,弃流池122的排水口与市政雨水管500连通;雨水净化单元200,设置于地下,雨水净化单元200包括:防渗池210,防渗池210的内部填充有净化填料211,净化填料211的顶部种植有植物212,调蓄池121的池体出水口与防渗池210的顶部连通,防渗池210的底部设有供净化后的雨水输出的净化出水口。堆场10内裹挟着面源污染物的雨水进入本技术的污染治理系统中的雨水收集单元100中,雨水通过雨水导引部件110,进入分流池部120;分流池部120中的调蓄池121上设有溢流孔123,能够自动分流雨水;水量小、污染物浓度高的初期雨水通过调蓄池121下部的池体出水口进入雨水净化单元200中,由于没有溢流出的雨水,所以,雨水不会通过溢流孔123排入弃流池122中;水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雨水,在调蓄池121分流,溢流出的另一部分雨水通过调蓄池121下部的池体出水口进入雨水净化单元200,另外一部分雨水通过溢流孔123进入弃流池122中;净化填料211和植物212根系能够吸附、拦截、过滤雨水中不易自然沉淀的颗粒态污染物;净化填料211、植物212根系和植物212中产生的微生物能够吸附、吸收和降解雨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污染物。进入雨水净化单元200中的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单元(100)和雨水净化单元(200);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00),包括:雨水导引部件(110)和设置于地下的分流池部(120),所述雨水导引部件(110)将堆场(10)地面上的雨水导入所述分流池部(120)中,所述分流池部(120)包括调蓄池(121)和弃流池(122),所述调蓄池(121)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雨水导引部件(110)连通的池体进水口,所述调蓄池(121)的下部还设有池体出水口,所述调蓄池(121)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弃流池(122)连通的溢流孔(123),所述弃流池(122)的排水口与市政雨水管(500)连通;所述雨水净化单元(200),设置于地下,所述雨水净化单元(200)包括:防渗池(210),所述防渗池(210)的内部填充有净化填料(211),所述净化填料(211)的顶部种植有植物(212),所述调蓄池(121)的池体出水口与所述防渗池(210)的顶部连通,所述防渗池(210)的底部设有供净化后的雨水输出的净化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单元(100)和雨水净化单元(200);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00),包括:雨水导引部件(110)和设置于地下的分流池部(120),所述雨水导引部件(110)将堆场(10)地面上的雨水导入所述分流池部(120)中,所述分流池部(120)包括调蓄池(121)和弃流池(122),所述调蓄池(121)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雨水导引部件(110)连通的池体进水口,所述调蓄池(121)的下部还设有池体出水口,所述调蓄池(121)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弃流池(122)连通的溢流孔(123),所述弃流池(122)的排水口与市政雨水管(500)连通;所述雨水净化单元(200),设置于地下,所述雨水净化单元(200)包括:防渗池(210),所述防渗池(210)的内部填充有净化填料(211),所述净化填料(211)的顶部种植有植物(212),所述调蓄池(121)的池体出水口与所述防渗池(210)的顶部连通,所述防渗池(210)的底部设有供净化后的雨水输出的净化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利用单元(300);所述雨水利用单元(300)包括:集水井(310),所述集水井(310)的井体进水口与所述防渗池(210)的净化出水口连通,所述集水井(310)的井体出水口连接净化水利用设备(4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场地面的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310)设置于所述防渗池(210)的下方,所述防渗池(210)的底面为透水件(20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阳宣雍祺朱雪诞陈煜权张俊曹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