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255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河道挡墙结构,其需要进行大面积开挖施工的问题,进而导致施工工程量大,投资高等问题,所述挡墙结构包括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一侧与岸边贴紧配合的下墙和上墙,所述下墙整体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下墙的上表面低于河道正常水位高程;所述上墙整体设置于下墙之上,并且上墙的底端固定地设置于下墙的顶部,所述上墙的上表面高于河道校核水位高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主要由下墙作为上墙的支撑,这样即可避免对边坡进行大面积开挖的问题,可减少对原始工程边坡的破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
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电站河道防护的复合式挡墙结构。
技术介绍
水电站大多修建在高山峡谷地区,场地狭窄,建筑物布置时一般要利用河道场地,通过改变河道地形地貌及水流条件,来获得场地或建筑物布置空间,可能带来水流对河道岸边的冲刷,在水流长期作用下容易引起河道岸边被掏空,甚至塌岸,因此需要进行河道防护工作。为了避免水流对河道岸边的冲刷淘蚀,需要修建防护挡墙,普通挡墙一般采用单体型设计,修建时墙后边坡需要进行开挖,防护,并对墙后进行砂石土回填,对一些原始边坡较高的工程,修建挡墙时开挖防护的范围大,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大,造成工程征地范围大、环境边坡改变多,甚至引起房屋搬迁,土地赔偿,老百姓移民等系列问题,造成工程投资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河道挡墙结构,其需要进行大面积开挖施工的问题,进而导致施工工程量大,投资高等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包括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一侧与岸边贴紧配合的下墙和上墙,所述下墙整体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下墙的上表面低于河道正常水位高程;所述上墙整体设置于下墙之上,并且上墙的底端固定地设置于下墙的顶部,所述上墙的上表面高于河道校核水位高程。进一步的是:在上墙的底端与下墙的顶部之间的接触面为凿毛面;并且在上墙与下墙之间连接有连接筋。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筋为HRB400级钢筋。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护脚结构,所述护脚结构设置于下墙靠近河道一侧,所述护脚结构为钢筋石笼;所述钢筋石笼的体积为1~2m3。进一步的是:所述护脚结构的横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其一侧直角边沿与下墙的边沿向贴,其另一侧直角边沿与下墙的顶部边沿平齐。进一步的是:所述下墙为抛石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上墙为素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的是:在下墙的顶部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上墙的底端与所述凹槽结构配合。进一步的是:所述下墙的横截面整体呈倒梯形状,下墙上与岸边相贴配合的一侧与岸边的坡度一致,下墙上靠近河道的一侧为竖直边;所述上墙的横截面整体呈楔形状或梯形状,上墙上与岸边相贴配合的一侧与岸边的坡度一致,上墙上靠近河道的一侧为坡度小于岸边坡度的斜坡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上墙的高度h占上墙和下墙整体总高度H的0.4~0.5倍;下墙底部的宽度为B,且有B与H的比值为0.4~0.5倍;上墙的上部宽度为D,且有D为0.8~1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该挡墙结构通过采用上墙和下墙的组合结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机进行设置,并且由于下墙结构本身为一种稳定性较好的结构,可直接紧贴岸边边坡进行施工;不需要对墙后边坡进行大面积开挖,即可依次对下墙、上墙进行施工,并确保整体的稳定性。由于主要由下墙作为上墙的承载支撑,这样即可避免对边坡进行大面积开挖的问题,可减少对原始工程边坡的破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投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说书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标记为:下墙1、上墙2、护脚结构3、连接筋4、河道正常水位高程5、河道校核水位高程6、地形线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中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一侧与岸边贴紧配合的下墙1和上墙2,所述下墙1整体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下墙1的上表面低于河道正常水位高程5;所述上墙2整体设置于下墙1之上,并且上墙2的底端固定地设置于下墙1的顶部,所述上墙2的上表面高于河道校核水位高程6。上述上墙2整体主要由下墙1支撑,而下墙1本身为一种稳定性较好的结构,可直接紧贴岸边边坡进行施工;因此整体都不需要对墙后边坡进行大面积开挖,在施工时可降低对岸边边坡的开挖量,减小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和干扰。另外,为了提高上墙2与下墙1之间的固定安装效果,进一步还可在上墙2的底端与下墙1的顶部之间的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使其成为凿毛面,以提高二者的接触配合效果;并且进步一还可在上墙2与下墙1之间连接有连接筋4;通过连接筋4分别插入到上墙2和下墙1内以实现有效的固定连接。其中连接筋4可优选采用HRB400级钢筋,并且钢筋的直径优选不低于20mm、长度不小于1m,钢筋布置间距不大于2m;并且对于最靠近岸边一侧的连接筋4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与岸边的间距a,并且该间距a不宜过大,一般不宜大于50cm。另外,参照附图1中所示,还可在下墙1的顶部设置有凹槽结构,并将上墙2的底端与所述凹槽结构配合,这样也可通过凹槽结构提高下墙1与上墙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优选的,可设置凹槽的深度b为1m以上,以确保配合效果。不失一般性,本技术可将上述凹槽结构与设置连接筋4等组合使用。另外,参照附图1所示,本技术还可进一步设置有护脚结构3,所述护脚结构3设置于下墙1靠近河道一侧。这样,通过护坡结构3可进一步提高对下墙1的保护作用。具体的,所述护脚结构3可采用为钢筋石笼;并且当采用为钢筋石笼时,其钢筋石笼的体积可设置为1~2m3,并且还可进一步设置钢筋石笼所采用的钢筋直径不低于8mm,钢筋间距可为200mm,石笼中块石的直径取30~40cm。更优选的,参照附图1中所示,当设置有护坡结构3时,可设置护脚结构3的横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其一侧直角边沿与下墙1的边沿向贴,其另一侧直角边沿与下墙1的顶部边沿平齐。另外,本技术中,对于上墙2和下墙1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所用材料等并没有严格限制;为了便于施工以及就地取材,可优选如下设置:将下墙1设置为抛石混凝土结构;以及将上墙2设置为素混凝土结构。另外,对于上墙2和下墙1的形状等可参照附图1中所示进行设置,具体为:所述下墙1的横截面整体呈倒梯形状,下墙1上与岸边相贴配合的一侧与岸边的坡度一致,下墙1上靠近河道的一侧为竖直边;所述上墙2的横截面整体呈楔形状或梯形状,上墙2上与岸边相贴配合的一侧与岸边的坡度一致,上墙2上靠近河道的一侧为坡度小于岸边坡度的斜坡结构。另外,在采用附图1中所示的具体结构形状设置上墙2和下墙1的情况下,对于上墙2和下墙1上的相应部位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优选如下设置:上墙2的高度h占上墙2和下墙1整体总高度H的0.4~0.5倍;下墙1底部的宽度为B,且有B与H的比值为0.4~0.5倍;上墙2的上部宽度为D,且有D为0.8~1m。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式挡墙结构的施工过程为:首先对靠近岸边的河道内位于地形线7以下的部分泥土、泥沙以及岩体等进行开挖,以形成可供下墙1、上墙2和护脚结构3等结构的施工区域;然后再进行对下墙1以及护脚结构3的施工,待下墙1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上墙2的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一侧与岸边贴紧配合的下墙(1)和上墙(2),所述下墙(1)整体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下墙(1)的上表面低于河道正常水位高程(5);所述上墙(2)整体设置于下墙(1)之上,并且上墙(2)的底端固定地设置于下墙(1)的顶部,所述上墙(2)的上表面高于河道校核水位高程(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一侧与岸边贴紧配合的下墙(1)和上墙(2),所述下墙(1)整体设置于岸边底部,并且下墙(1)的上表面低于河道正常水位高程(5);所述上墙(2)整体设置于下墙(1)之上,并且上墙(2)的底端固定地设置于下墙(1)的顶部,所述上墙(2)的上表面高于河道校核水位高程(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墙(2)的底端与下墙的顶部之间的接触面为凿毛面;并且在上墙(2)与下墙(1)之间连接有连接筋(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4)为HRB400级钢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脚结构(3),所述护脚结构(3)设置于下墙(1)靠近河道一侧,所述护脚结构(3)为钢筋石笼;所述钢筋石笼的体积为1~2m3。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脚结构(3)的横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其一侧直角边沿与下墙(1)的边沿向贴,其另一侧直角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兴富何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