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
技术介绍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护岸,如U型板桩、波浪状、BT桩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等护岸均采用相同的桩连接,每个桩的两侧分别是榫头与卯口,桩与桩之间采用榫头与卯口配合。并在生产上,制造工艺落后,榫头与卯口等结构,导致只能人工编笼,机械化程度低,并且无法离心成桩,桩身质量无法保证;施工中,挤土效应突出,施工定位困难,立面效果无法保证。如专利公开CN105625257A中公开的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公开了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所述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构成的H形,翼缘两侧面分别具有凸筋和插槽。将多根相同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插入土壤中,相邻的两根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通过凸筋和插槽插接配合,但在实际施工中,凸筋和插槽结构精细,施工难度大、定位精度要求高、桩身易损坏;多根相同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紧密配合,产生较大的挤土效应,打入土壤后,尺寸偏差大,达不到预期的挡土止水的拼装效果,止水效果无法保证;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结构不规则,在制作时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受力桩(1)、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受力桩(1)之间用于挡土止水的插板桩(2),所述受力桩(1)上设置有弧形凹槽(11),所述插板桩(2)上具有与所述弧形凹槽(11)相匹配的弧形凸面(21)。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27 CN 2017105009330;2017.08.02 CN 201710651.一种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受力桩(1)、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受力桩(1)之间用于挡土止水的插板桩(2),所述受力桩(1)上设置有弧形凹槽(11),所述插板桩(2)上具有与所述弧形凹槽(11)相匹配的弧形凸面(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11)至少为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11)为四个,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受力桩(1)的四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受力桩(1)的中心线为基准点,四个所述弧形凹槽(11)中每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1)相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每个弧形凹槽(11)邻接的两个受力桩侧壁向外延伸形成直角的交线L,该弧形凹槽(11)的两端分别至所述交线L的距离不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桩(2)上的弧形凸面(21)具有两个,相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插板桩(2)的两侧部,每个所述弧形凸面(21)是倾斜设置的,从而在所述插板桩(2)的两侧部形成尖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预应力生态景观组合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11)的弧度小于180度,并与所述弧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