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石田专利>正文

压雾动力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601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雾动力除尘器,有内外两套管体。外管体依次为:进气管、收缩管、喉管、扩散管依次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出口端与脱水装置紧密联接,脱水装置上端有除雾器,一个气体压缩装置密闭联接内管收缩管的入口端,内管收缩管的出口端与均困管同心密闭联接,均困管另一端正对喉管的中心位置,且均困管管径小于喉管管径,在内管体收缩管末端设有供水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工厂尾气和大空间的室内、室外场地的除尘使用。

Mist dynamic dust collect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essure fog dynamic dust collector, which has two inner and outer casing bodies. The outer tube body is in turn: the inlet pipe, the contraction pipe, the throat tube and the diffuser tube are concentric closed connection, the outlet end of the diffuser pip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watering device, the dehydrator has the mist eliminator, the inlet of the contraction pipe of the airtight connection of a gas compression device, the outlet of the inner pipe contraction pipe and the concentric closed connection of the trapped tube. The other end of the trapped tube is o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throat, and the pipe diameter is less than the pipe diameter of the throat, and the end of the inner pip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supply device.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dust removal of the factory exhaust and the indoor and outdoor sites of large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雾动力除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湿法除尘的装置,用于除去气体中的颗粒物PM2.5和气体污染物,也可以用于除去气体中的颗粒物PM10。
技术介绍
现有多数除尘器针对较大粒径的颗粒物PM10及更大的颗粒物能较好捕获,对较小粒径的颗粒物PM2.5物的捕获效率不高。干法除尘装置中,物理方式过滤拦截的袋式除尘器可以捕获颗粒物PM2.5,但是磨损大,气速低,严重影响处理能力,且无法处理气体污染物。湿法除尘装置中,文氏管除尘器(文丘里管除尘器)可以高效率的处理颗粒物PM2.5和气体污染物,但其高能耗、高费水使其应用成本高。文氏管除尘器的高速气体全部流经文氏管,高速流体使液体雾化发生在文氏管喉管处导致喉管处阻力大、压力损失大使应用环境有较多的限制,对大流量的尘气处理有局限。现有除尘装置对大空间室内、室外场地的颗粒物PM2.5的除尘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除去气体中的颗粒物PM2.5和气体污染物的湿法除尘装置,具备尘气处理量大,处理效率高,在同样流量下较文氏管除尘器更低能耗、更低廉运行成本、费水量更少、整体装置阻力、压力损失更小,同样能耗下可以处理比文氏管除尘器更大流量尘气的湿法除尘器,可以用于工厂尾气和大空间的室内、室外场地的除尘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压雾动力除尘器有内外两套管体。外管体依次为:进气管、收缩管、喉管、扩散管。进气管与外管收缩管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外管收缩管的出口端与喉管一端同心密闭联接,喉管的另一端与扩散管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出口端密闭联接脱水装置(可以是旋风脱水器),脱水装置上端设置除雾器。内管体是由收缩管同心密闭联接均困管构成,内管体同心平行于外管体放置,内管体的均困管出口正对外管喉管的中心位置,且内管的均困管管径小于外管喉管的管径。一个气体压缩装置密闭连接内管体收缩管的入口端,在内管体收缩管近均困管处设有供水装置(可以是内喷喷嘴、顺喷喷雾,也可以是与文氏管除尘器中文氏管的其他供水方式相同的供水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压雾动力除尘器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压雾动力除尘器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B-B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压雾动力除尘器中,1为进气管,进气管1与外管收缩管6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外管收缩管6的出口端与喉管7的一端同心密闭联接,喉管7的另一端与扩散管8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8出口端密闭联接脱水装置9(可以是旋风脱水器),脱水装置上端设置除雾器10。在进气管1内有一个气体压缩装置2密闭连接内管体收缩管3的入口端,在收缩管3的出口端与均困管5的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且与喉管7同心,均困管5的出口端正对喉管7的中心位置,且均困管5管径小于喉管7的管径。在内管体收缩管3的末端或在收缩管3与均困管4的衔接处设有供水装置4(可以是内喷喷嘴、顺喷喷雾,也可以是与文氏管除尘器中文氏管的其他供水方式相同的供水方式)。这样即构成本专利技术压雾动力除尘器的一种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压雾动力除尘器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方式:1为进气管,进气管与外管收缩管6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外管收缩管6的出口端与喉管7同心密闭联接,喉管7的另一端与扩散管8的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8的出口端密闭联接脱水装置9(可以是旋风脱水器),脱水装置上端设置除雾器10。在进气管1外有一个气体压缩装置2密闭联接连通管11的一端,再通过连通管11的另一端再密闭联接内管收缩管3的入口端,在收缩管3的出口端与均困管5的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且与喉管7同心,均困管5的出口端正对喉管7的中心位置,且均困管5管径小于喉管7的管径。在内管体收缩管3末端或在收缩管3与均困管4衔接处设有供水装置4(可以是内喷喷嘴、顺喷喷雾,也可以是与文氏管除尘器中文氏管的其他供水方式相同的供水方式)。这样即构成本专利技术压雾动力除尘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第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启动气体压缩装置2,能使均困管5中气速达到60m/s及以上(不高于120m/s),这个过程中,气体在进入收缩管3后,由于断面积逐渐减小,管内静压也逐渐转化为动能,使管内流速增加;气流进入均困管5后,管内静压下降到最低值并维持不变,此时气流流速达到最高值。同时开启收缩管3末端的供水装置4,通过喷嘴(或溢流)引入液体,该处的气流速度很高,由喷嘴喷出(或溢流出)的液体在高速气流的冲击下,迅速进一步充分雾化成更细小的雾滴,在均困管5中形成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从均困管5中高速射出,收缩管6内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经进气管1进入收缩管6的含颗粒物气体按负压产生的流速流到均困管5的出口端截面,均困管5出口处的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把过截面的尘气吸入射出的气流中,使雾滴与颗粒物发生碰撞凝聚,尤其PM2.5这种气固混合物的胶体,其分散质的比表面积大,能与细小雾滴发生凝聚,作为分散介质的气体与分散质分离。混合气流通过喉管7后,进入扩散管8,在扩散管8中,气流速度减小,以尘粒为凝结核的凝聚作用形成,凝聚成粒径相比颗粒物更大的含尘液滴,这些更大的含尘液滴随气流进入脱水器9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净化后的气体经除雾器10后排放大气。在第二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压缩装置2先密闭联接连通管11的一端,再通过连通管11的另一端再密闭联接内管收缩管3的入口端,气体要先通过连通管11,再进入收缩管3,启动气体压缩装置2,能使均困管5中气速达到60m/s及以上(不高于120m/s),这个过程中,气体在进入收缩管3后,由于断面积逐渐减小,管内静压也逐渐转化为动能,使管内流速增加;气流进入均困管5后,管内静压下降到最低值并维持不变,此时气流流速达到最高值。同时开启收缩管3末端的供水装置4,通过喷嘴(或溢流)引入液体,该处的气流速度就很高,由喷嘴喷出(或溢流出)的液体在高速气流的冲击下,迅速进一步充分雾化成更细小的雾滴,在均困管中形成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从均困管5中高速射出,收缩管6内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经进气管1进入收缩管6的含颗粒物气体按负压产生的流速流到均困管5的出口截面,均困管出口处的高速的雾化饱和气体把过截面的尘气吸入射出的气流中,使雾滴与颗粒物发生碰撞凝聚,尤其PM2.5这种气固混合物的胶体,其分散质的比表面积大,能与细小雾滴发生凝聚,作为分散介质的气体与分散质分离。混合气流通过喉管7后,进入扩散管8,在扩散管8中,气流速度减小,以尘粒为凝结核的凝聚作用形成,凝聚成粒径较颗粒物大的含尘液滴,这些较颗粒物大的含尘液滴随气流进入脱水器9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净化后的气体经除雾器10后排放大气。本专利技术与文式管除尘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在内管体内就将液体充分雾化成更细小的雾滴,而不用在外管体收缩管末端或喉管处发生雾化反应。所以,不要求在外管的喉管处要求达到60m/s及以上的气流流速,在同等管径下,可以用更小的流速达到文氏管除尘器中同等的凝聚效果,具有更小的能量损失和压力损失。本专利技术在内管体均困管内就形成雾化饱和气体,不要求在外管体收缩管末端或喉管处使所有通过的气体达到雾化饱和状态,在同等喉管管径下有更小的耗水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雾动力除尘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雾动力除尘器,本专利技术有内外两套管体,外管体依次为:进气管(1)、收缩管(6)、喉管(7)、扩散管(8),进气管(1)与外管收缩管(6)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外管收缩管(6)的出口端与喉管(7)同心密闭联接,喉管(7)的另一端与扩散管(8)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8)出口端密闭联接脱水装置(9),脱水装置上端设置除雾器(10),其特征在于:内管体是由收缩管(3)同心密闭联接均困管(5)构成,内管体同心平行于外管体放置,内管体的均困管(5) 出口正对外管喉管(7)的中心位置,且内管的均困管(5)管径小于外管喉管(7)的管径,一个气体压缩装置(2)密闭连接内管体收缩管(3)的入口端,在内管体收缩管(3)近均困管(5)处设有供水装置(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雾动力除尘器,本发明有内外两套管体,外管体依次为:进气管(1)、收缩管(6)、喉管(7)、扩散管(8),进气管(1)与外管收缩管(6)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外管收缩管(6)的出口端与喉管(7)同心密闭联接,喉管(7)的另一端与扩散管(8)入口端同心密闭联接,扩散管(8)出口端密闭联接脱水装置(9),脱水装置上端设置除雾器(10),其特征在于:内管体是由收缩管(3)同心密闭联接均困管(5)构成,内管体同心平行于外管体放置,内管体的均困管(5)出口正对外管喉管(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
申请(专利权)人:石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