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3394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在差动装置中,在侧齿轮上结合有贯通差速器壳体的套筒,在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能够容易以高结合力使侧齿轮与套筒结合,而且能够准确地支承垫片。至少一个侧齿轮(32)具有从背面(32gb)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32a),套筒(42)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P2)于该轴部(32a),在一个侧齿轮(32)上,在轴部(32a)的根部分设置有垫片支承部(62),垫片(52)的内周部(52i)嵌合于该垫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62a),并且套筒(42)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42e)与该垫片支承部(62)的轴向端面(62b)抵接、或者夹着比垫片(52)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

Differential device and its assembly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fferential device and an assembly method. In the differential device, the side gear is combined with a sleeve with a transfixion differential housing, and a gasket is inserted between the back of the side gear and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differential case. The side gear can be easily combined with the sleeve with high resultant force, an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differential gear. The gasket is firmly supported. At least one side gear (32) has an axis (32a) extending from the back (32GB) to the axial side, and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the sleeve (42) is pressed into the shaft part (32a), and on a side gear (32), the root part of the shaft (32a) is provided with a pad support (62), and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52i) of the gasket (52) is chimed to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cushion (62) of the pad. Face (62a), and the end face (42e) of the pressure entry direction (42e) of the sleeve (42) is connected to the axial end face (62b) of the supporting part of the pad (62), or is interposed with a small gap between the plate thickness of the gasket (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差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以及收纳于差速器壳体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及一对侧齿轮,在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
技术介绍
关于上述差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2中分别公开了:使侧齿轮的背面侧的轴部向差速器壳体外延长,油密封地对延长轴部与变速箱体之间进行密封,由此将变速箱油密封在变速箱体内部。并且,在专利文献1、2的差动装置中,为了避免侧齿轮长条化,与侧齿轮分开制作圆筒状的套筒(圆筒部件),通过附装与侧齿轮结合,使该套筒作为上述延长轴部发挥功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514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404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差动装置中,由于利用焊接技术的一种即伴随接合面相互的金属融合的“压接”使侧齿轮与套筒结合一体化,因此得到了高结合力,但另一方面在侧齿轮与套筒的结合过程中必须对两者的被结合部施加特别高的压力或进行加热,相应地存在结合工序复杂、成本增加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差动装置中,由于利用粘接剂使侧齿轮与套筒结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专利文献1的上述问题,但另一方面存在不能确保高结合力这样相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该情况而完成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其能够容易以高结合力使侧齿轮与套筒结合,而且能够准确地支承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间的垫片,此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的组装方法,其能够使这样的差动装置的组装作业性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及一对侧齿轮,在至少一个侧齿轮上结合有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圆筒状的套筒,在所述一个侧齿轮的齿部的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所述差动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齿轮具有从所述背面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所述套筒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于该轴部,在所述一个侧齿轮上,在所述轴部的根部分设置有垫片支承部,所述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所述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与所述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第2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贯通支承所述套筒的贯通孔的内端设置有凹部,并且在所述套筒上设置有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凸部,所述垫片支承部与所述凸部一同容纳于所述凹部。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及一对侧齿轮,在至少一个侧齿轮上结合有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圆筒状的套筒,在所述一个侧齿轮的齿部的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所述差动装置的第3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齿轮具有从所述背面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所述套筒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于该轴部,在所述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垫片支承部,所述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所述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侧齿轮的所述背面与所述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3特征的基础上,第4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贯通支承所述套筒的贯通孔的内端设置有凹部,在所述套筒上,以与所述垫片支承部相邻且比该垫片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凹部卡合的凸部。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及第1、第2侧齿轮,在所述第1、第2侧齿轮上分别结合有分别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1、第2凸台部的圆筒状的第1、第2套筒,在所述第1、第2侧齿轮的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分别安插有第1、第2垫片,所述差动装置的第5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侧齿轮分别具有从所述背面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所述第1、第2套筒的内周面分别被压入结合于该轴部,在所述第1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部,沿轴向彼此相邻地设置有第1垫片支承部和第1凸部,所述第1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所述第1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第1侧齿轮的所述背面与所述第1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第1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所述第1凸部从该第1垫片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所述第2侧齿轮上,在该第2侧齿轮的轴部的根部分设置有第2垫片支承部,所述第2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所述第2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第2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与所述第2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第2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第5特征的差动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第6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壳体保持工序,将所述差速器壳体保持成所述第2凸台部为上侧、所述第1凸台部为下侧的朝向;第1套筒组装工序,将所述第1套筒组装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第1垫片组装工序,使所述第1垫片与所述第1套筒的所述第1垫片支承部嵌合,并且载置在所述第1凸部上;第1侧齿轮组装工序,将所述第1侧齿轮组装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内,使其与所述第1套筒的上部相邻;第1套筒压入工序,将所述第1套筒的内周面压入结合于所述第1侧齿轮的所述轴部;第2套筒组装工序,将所述第2套筒组装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第2垫片组装工序,使所述第2垫片嵌合于所述第2侧齿轮的所述第2垫片支承部,并且载置在该第2侧齿轮的所述背面上;第2侧齿轮组装工序,将所述第2侧齿轮组装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内,使其与所述第2套筒的下部相邻;以及第2套筒压入工序,将所述第2套筒的内周面压入结合于所述第2侧齿轮的所述轴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及第3的各特征,在差动装置中,至少一个侧齿轮具有从背面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套筒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于轴部,因此能够比较简单地以高的结合力使侧齿轮与套筒间结合,不需要通过压接进行结合时那样的特别的加压工序或加热工序,能有利于工序简化、成本削减。此外根据第1特征,在至少一个侧齿轮上,在轴部的根部分设置有垫片支承部,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该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与该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因此能一边用垫片支承部支承垫片,一边将套筒压入结合于侧齿轮的轴部,能够防止在压入结合过程中垫片被夹入侧齿轮与套筒间。并且完成压入后,由于套筒的端面与垫片支承部抵接、或者夹着比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不用担心垫片会嵌入侧齿轮与套筒间,能够准确地支承垫片。此外根据第2特征,在设置于差速器壳体并贯通支承套筒的贯通孔的内端设置有凹部,另一方面,在套筒上设置有能够与凹部卡合的凸部,垫片支承部与套筒的凸部一同容纳于差速器壳体的贯通孔内端的凹部,因此通过凸部与凹部卡合,能够防止套筒从差速器壳体脱出。而且,由于垫片支承部也容纳于差速器壳体的贯通孔内端的凹部,不使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容易地避免垫片支承部与差速器壳体干涉。此外根据第3特征,在套筒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垫片支承部,垫片的内周部嵌合于该垫片支承部的外周面,并且侧齿轮的背面与该垫片支承部的轴向端面抵接、或者夹着比垫片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因此能一边用垫片支承部支承垫片,一边将套筒压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差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10);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0)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20)及一对侧齿轮(31、32),在至少一个侧齿轮(32)上结合有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圆筒状的套筒(42),在所述一个侧齿轮(32)的齿部(32g)的背面(32gb)与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52),所述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齿轮(32)具有从所述背面(32gb)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32a),所述套筒(42)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P2)于该轴部(32a),在所述一个侧齿轮(32)上,在所述轴部(32a)的根部分设置有垫片支承部(62),所述垫片(52)的内周部(52i)嵌合于所述垫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62a),并且所述套筒(42)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42e)与所述垫片支承部(62)的轴向端面(62b)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垫片(52)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21 JP 2016-2073491.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10);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0)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20)及一对侧齿轮(31、32),在至少一个侧齿轮(32)上结合有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圆筒状的套筒(42),在所述一个侧齿轮(32)的齿部(32g)的背面(32gb)与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52),所述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齿轮(32)具有从所述背面(32gb)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32a),所述套筒(42)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P2)于该轴部(32a),在所述一个侧齿轮(32)上,在所述轴部(32a)的根部分设置有垫片支承部(62),所述垫片(52)的内周部(52i)嵌合于所述垫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62a),并且所述套筒(42)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面(42e)与所述垫片支承部(62)的轴向端面(62b)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垫片(52)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10)并贯通支承所述套筒(42)的贯通孔(H2)的内端设置有凹部(12),并且在所述套筒(42)上设置有能够与该凹部(12)卡合的凸部(82),所述垫片支承部(62)与所述凸部(82)一同容纳于所述凹部(12)。3.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10);以及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0)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20)及一对侧齿轮(31、32),在至少一个侧齿轮(31)上结合有贯通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圆筒状的套筒(41),在所述一个侧齿轮(31)的齿部(31g)的背面(31gb)与所述差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双方的对置面之间安插有垫片(51),所述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齿轮(31)具有从所述背面(31gb)向轴向外侧伸出的轴部(31a),所述套筒(41)的内周面被压入结合(P1)于该轴部(31a),在所述套筒(41)的压入方向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垫片支承部(61),所述垫片(51)的内周部(51i)嵌合于所述垫片支承部(61)的外周面(61a),并且所述侧齿轮(31)的所述背面(31gb)与所述垫片支承部(61)的轴向端面(61b)抵接、或者夹着比所述垫片(51)的板厚小的间隙而对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10)并贯通支承所述套筒(41)的贯通孔(H1)的内端设置有凹部(11),在所述套筒(41)上,以与所述垫片支承部(61)相邻且比该垫片支承部(6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凹部(11)卡合的凸部(81)。5.一种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10);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0)内并彼此啮合的小齿轮(20)及第1、第2侧齿轮(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濑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