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3335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包括机架、待上料部分、上料部分、第一移位部分、铰孔部分、加工工位、第二移位部分、待下料部分、下料部分;待上料部分包括上料换位板、第一前后气缸、第一上料工位、第二上料工位、上料工位顶料杆、第一上下油缸;上料部分包括上料吸盘、第一上下气缸、第一左右气缸、第一定位芯;第一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左右气缸;铰孔部分包括锯片压板、第二上下气缸、钻床、安装在钻床上的铰刀、第三上下气缸、两台第四上下气缸;第二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定位芯,第三左右气缸;待下料部分包括下料吸盘、第五上下气缸、第四左右气缸、下料工位;下料部分包括下料换位板、第二前后气缸、第一下料工位、第二下料工位。

A fully automatic saw blade ream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ully automatic saw blade reaming machine, which includes a frame, a feeding part, a feeding part, a first shift part, a hinge hole part, a processing position, a second shift part, a feeding part and a blanking part, and the feeding part includes a reposition plate, a first front and back cylinder, a first feed position, and a second. The feeding position, the top feeding rod and the first upper and lower oil cylinder, the feeding part including the feeding sucker, the first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 the first cylinder and the first positioning core, the first shift part includes about second cylinders, the hinge hole part includes the saw blade plate, the second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s, the drill bed, the reamer installed on the drilling machine, and third. The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s and two fourth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s; the second shift part including the second positioning core and third cylinders; the lower part includes the feeding sucker, the fifth upper and lower cylinders, the fourth cylinders and the blanking positions, and the blanking part includes the blanking transposition plate, the cylinder of second front and back, the first blanking position, and second blanking posi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
技术介绍
硬质合金锯片在二次回火后内孔变形严重,需要对其中心圆孔进行铰孔加工,目前铰孔这一过程大都是人工操作,不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在人工铰孔的过程中,由于锯片难以固定,容易造成操作人员受伤,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工作效率高的全自动锯片铰孔机。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包括机架、待上料部分、上料部分、第一移位部分、铰孔部分、加工工位、第二移位部分、待下料部分、下料部分;待上料部分包括上料换位板、第一前后气缸、第一上料工位、第二上料工位、上料工位顶料杆、第一上下油缸;其中,上料换位板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可以在导轨轴上前后滑动,第一前后气缸与上料换位板连接,推动上料换位板前后滑动,第一上料工位和第二上料工位设置在上料换位板的前后两端,第一上下油缸通过上料工位顶料杆与待上料工位连接,设置在待上料工位的正下方,待上料工位、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下料工位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操作人员将待铰孔的锯片放在第一上料工位和第二上料工位上,设定其中的一个上料工位在待上料位置,也就是第一上下油缸的正上方,上料工位顶料杆在第一上下油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把待上料工位的硬质合金锯片升高,等待下一道工序。上料部分包括上料吸盘、第一上下气缸、第一左右气缸、第一定位芯,其中上料吸盘上设置有电磁铁和接近传感器,上料吸盘与第一上下气缸连接,位于待上料工位上方,第一左右气缸是无杆气缸,第一左右气缸与第一上下气缸连接,带动第一上下气缸和上料吸盘沿着无杆气缸的导轨左右移动,第一定位芯设置在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的轴线下方。上料吸盘通过电磁铁把待铰孔硬质合金锯片吸住,在第一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一定距离,再在第一左右气缸的作用下往左移动一定距离到待加工工位上方,最后在第一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下移动,把硬质合金锯片搬运到待加工工位,放到第一定位芯上实现定位,等待下一道工序。如果上料工位顶料杆在上下油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到最高位置时,上料吸盘上的传感器还未检测到硬质合金锯片,则判断为该上料工位没有硬质合金锯片,上料工位顶料杆在上下油缸的作用下往下移动到初始位置,上料换位板在前后气缸的作用下往前移动,使另一个上料工位进入待上料位置。第一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左右气缸,第二左右气缸通过第一定位芯与待加工工位连接,带动待加工工位左右移动。待加工工位和其上的待铰孔硬质合金锯片在第二左右气缸的作用下往左移动,带动待加工工位和硬质合金锯片一起移动到加工工位,等待下一道工序。铰孔部分包括锯片压板、两台前后对称布置的第二上下气缸、钻床、安装在钻床上的铰刀、第三上下气缸、两台第四上下气缸,其中两台第二上下气缸分别与锯片压板的两端连接,第二上下气缸带动锯片压板上下移动,锯片压板的中间有孔,铰刀装在钻床上,钻床安装在机架上,第三上下气缸与钻床的手柄连接,两台第四上下气缸设置在分别设置在加工工位的左右下方。锯片压板在第二上下气缸的带动下向下移动,直到压板压紧固定待铰孔硬质合金锯片,第一定位芯在第四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下移动,再在左右气缸的作用下往右移动退出,第三上下气缸带动钻床手柄上下移动,铰刀穿过锯片压板中间的孔对待铰孔硬质合金锯片进行铰孔操作。铰孔后,铰刀在第三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退出,工件压板在第二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松开对硬质合金锯片的固定,等待下一道工序。第二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定位芯,第二左右气缸21,第二左右气缸通过第二定位芯与待下料工位连接,带动待下料工位8左右移动。第二定位芯在左右气缸的作用下往左移动,把硬质合金锯片移动到待下料工位,等待下一道工序。待下料部分包括下料吸盘、第五上下气缸、第四左右气缸、下料工位,其中下料吸盘上设置有电磁铁,下料吸盘与第五上下气缸连接,第四左右气缸是无杆气缸,第四左右气缸与第五上下气缸连接,带动第五上下气缸和下料吸盘沿着无杆气缸的导轨左右移动,第二定位芯设置在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的轴线下方。下料吸盘通过电磁铁把已铰孔硬质合金锯片吸住,在第五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上移动一定距离,再在第四左右气缸的作用下往左移动到待下料工位上方,最后在第五上下气缸的作用下往下移动,把硬质合金锯片搬运到待下料工位,等待下一道工序。下料部分包括下料换位板、第二前后气缸、第一下料工位、第二下料工位;其中,下料换位板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可以在导轨轴上前后滑动,第二前后气缸与下料换位板连接,推动下料换位板前后滑动,第一下料工位和第二下料工位设置在下料换位板的前后端。下料工位上的已铰孔硬质合金锯片达到设定数量时,下料换位板在第二前后气缸的作用下前后移动,另一个下料工位进入待下料位置。人工把铰好的硬质合金锯片搬走,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优选的,在第一上料工位、第二上料工位、第一下料工位、第二下料工位均设有定位柱,定位柱固定在上料换位板和下料换位板上,可以方便的固定硬质合金锯片。优选的,第一定位芯和第二定位芯为60度锥角的锥面,可用于不同内孔的硬质合金锯片的定位,定位芯分别连接上下气缸和左右气缸,从而使定位芯可上下左右移动。用于把硬质合金锯片从待加工工位搬运到加工工位,再从加工工位搬运到待下料工位。优选的,第一定位芯和第二定位芯安装在同一块安装板上,安装板与第二左右气缸连接,第二左右气缸带动安装板以及第一定位芯和第二定位芯在机架上左右滑动。优选的,上、下料吸盘内均设有3个电磁铁和2个接近传感器。本技术将硬质合金锯片中心圆孔进行铰孔全过程完全自动化,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操作人员安全。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前视图;图中,1是第一上料工位、2是第一上料工位上的定位芯、3是上料换位板、4是待加工工位、5是机架、6是铰孔机构、7是锯片压板、8是待下料工位、9是第一下料工位、10是下料换位板、11是第二下料工位、12是第二前后气缸、13是第二上料工位、14是第一前后气缸、15是第一左右气缸、16是第一上下气缸、17是上料吸盘、18是上料工位顶料杆、19是第一上下油缸、20是第三上下气缸、21是第二左右气缸、22是钻床、23是安装在钻床上的铰刀、24是加工工位、25是第一定位芯、26是前后对称布置的两台第二上下气缸、27是两台第四上下气缸、28是第五上下气缸、29是下料吸盘、30是第二定位芯、31是第四左右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待上料部分包括上料换位板3、第一前后气缸14、第一上料工位1、第二上料工位13、上料工位顶料杆18、第一上下油缸19;其中,上料换位板3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可以在导轨轴上前后滑动,第一前后气缸14与上料换位板3连接,推动上料换位板3前后滑动,第一上料工位1和第二上料工位13设置在上料换位板的前后两端,第一上下油缸通过上料工位顶料杆18与待上料工位连接,设置在待上料工位的正下方,待上料工位、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下料工位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操作人员将待铰孔的锯片放在第一上料工位1和第二上料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其特征是包括机架、待上料部分、上料部分、第一移位部分、铰孔部分、加工工位、第二移位部分、待下料部分、下料部分;待上料部分包括上料换位板(3)、第一前后气缸(14)、第一上料工位(1)、第二上料工位(13)、上料工位顶料杆(18)、第一上下油缸(19);其中,上料换位板(3)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第一前后气缸(14)与上料换位板(3)连接,第一上料工位(1)和第二上料工位(13)设置在上料换位板的前后两端,第一上下油缸通过上料工位顶料杆(18)与待上料工位连接,设置在待上料工位的正下方,待上料工位、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下料工位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上料部分包括上料吸盘(17)、第一上下气缸(16)、第一左右气缸(15)、第一定位芯(25),其中上料吸盘(17)上设置有电磁铁和接近传感器,上料吸盘(17)与第一上下气缸(16)连接,位于待上料工位上方,第一左右气缸(15)是无杆气缸,第一左右气缸(15)与第一上下气缸(16)连接,第一定位芯(25)设置在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的轴线下方;第一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左右气缸(21),第二左右气缸(21)通过第一定位芯(25)与待加工工位连接;铰孔部分包括锯片压板(7)、两台前后对称布置的第二上下气缸(26)、钻床(22)、安装在钻床上的铰刀(23)、第三上下气缸(20)、两台第四上下气缸(27),其中两台第二上下气缸(26)分别与锯片压板(7)的两端连接,锯片压板(7)的中间有孔,铰刀(23)装在钻床(22)上,钻床(22)安装在机架上,第三上下气缸(20)与钻床(22)的手柄连接,两台第四上下气缸(27)分别设置在加工工位的左右下方;第二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定位芯(30),第二左右气缸(21),第二左右气缸通过第二定位芯与待下料工位连接;待下料部分包括下料吸盘(29)、第五上下气缸(28)、第四左右气缸(31)、下料工位,其中下料吸盘(29)上设置有电磁铁,下料吸盘(29)与第五上下气缸(28)连接,第四左右气缸(31)是无杆气缸,第四左右气缸(31)与第五上下气缸(28)连接,第二定位芯(30)设置在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的轴线下方;下料部分包括下料换位板(10)、第二前后气缸(12)、第一下料工位(9)、第二下料工位(11);其中,下料换位板(10)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第二前后气缸(12)与下料换位板(10)连接,第一下料工位(9)和第二下料工位(11)设置在下料换位板(10)的前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锯片铰孔机,其特征是包括机架、待上料部分、上料部分、第一移位部分、铰孔部分、加工工位、第二移位部分、待下料部分、下料部分;待上料部分包括上料换位板(3)、第一前后气缸(14)、第一上料工位(1)、第二上料工位(13)、上料工位顶料杆(18)、第一上下油缸(19);其中,上料换位板(3)通过其下方的左右各两只直线轴承与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轴连接,第一前后气缸(14)与上料换位板(3)连接,第一上料工位(1)和第二上料工位(13)设置在上料换位板的前后两端,第一上下油缸通过上料工位顶料杆(18)与待上料工位连接,设置在待上料工位的正下方,待上料工位、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下料工位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上料部分包括上料吸盘(17)、第一上下气缸(16)、第一左右气缸(15)、第一定位芯(25),其中上料吸盘(17)上设置有电磁铁和接近传感器,上料吸盘(17)与第一上下气缸(16)连接,位于待上料工位上方,第一左右气缸(15)是无杆气缸,第一左右气缸(15)与第一上下气缸(16)连接,第一定位芯(25)设置在待加工工位、加工工位、待下料工位的轴线下方;第一移位部分包括第二左右气缸(21),第二左右气缸(21)通过第一定位芯(25)与待加工工位连接;铰孔部分包括锯片压板(7)、两台前后对称布置的第二上下气缸(26)、钻床(22)、安装在钻床上的铰刀(23)、第三上下气缸(20)、两台第四上下气缸(27),其中两台第二上下气缸(26)分别与锯片压板(7)的两端连接,锯片压板(7)的中间有孔,铰刀(23)装在钻床(22)上,钻床(22)安装在机架上,第三上下气缸(20)与钻床(22)的手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庆忠徐庆海吴宝坤戚光伟傅成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海威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