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是由后把手、后盖、连接螺栓、前手柄、变幅杆垫片、外罩垫片、外罩、压紧螺母、手柄座、支撑垫、变幅杆、外壳、换能器、冲击座和冲击针构成,后盖固定在外壳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外罩通过压紧螺母设置在外壳的前端,由后盖、外壳和外罩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和变幅杆,换能器和变幅杆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一起,外壳上还设置有手柄座,手柄座上设置有前手柄,其创新点是冲击座设置在外罩的前端部,冲击座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冲击针有三个,三个冲击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的两侧。该冲击工具上的三个冲击针可同时对直角焊缝、立焊缝进行处理,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明显。(*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焊缝进行超声冲击处理的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
技术介绍
以往的超声冲击工具受工具形状的限制,无法对一些特殊结构部件的焊缝进行冲击处理,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其局限性,同时由于复杂结构的应力集中最大,是冲击处理的关键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同时对直角焊缝和立焊缝进行超声冲击处理,且处理效率高的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包括后把手、后盖、连接螺栓、前手柄、变幅杆垫片、外罩垫片、外罩、压紧螺母、手柄座、支撑垫、变幅杆、外壳和换能器,后盖固定在外壳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外罩通过压紧螺母设置在外壳的前端,由后盖、外壳和外罩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和变幅杆,换能器和变幅杆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一起,外壳上还设置有手柄座,手柄座上设置有前手柄,创新点是冲击座设置在外罩的前端部,冲击座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冲击针有三个,三个冲击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的两侧。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该冲击工具上的三个冲击针可同时对直角焊缝,立焊缝进行处理,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明显。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把手,2、后盖,3、连接螺栓,4、前手柄,5、变幅杆垫片,6、外罩垫片,7、外罩,8、压紧螺母,9、手柄座,10、支撑垫,11、变幅杆,12、外壳,13、换能器,14、冲击座,15、冲击针,16、冲击针,17、冲击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作以下详细地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其结构是由后把手1、后盖2、连接螺栓3、前手柄4、变幅杆垫片5、外罩垫片6、外罩7、压紧螺母8、手柄座9、支撑垫10、变幅杆11、外壳12和换能器13构成,后盖2固定在外壳12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1,外罩7通过压紧螺母8设置在外壳12的前端,由后盖2、外壳12和外罩7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3和变幅杆11,换能器3和变幅杆11通过连接螺栓3设置在一起,外壳12上还设置有手柄座9,手柄座9上设置有前手柄4,冲击座14设置在外罩7的前端部,冲击座14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15、16、17,三个冲击针15、16、17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16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11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15、17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16的两侧。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其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包括后把手、后盖、连接螺栓、前手柄、变幅杆垫片、外罩垫片、外罩、压紧螺母、手柄座、支撑垫、变幅杆、外壳和换能器,后盖固定在外壳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外罩通过压紧螺母设置在外壳的前端,由后盖、外壳和外罩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和变幅杆,换能器和变幅杆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一起,外壳上还设置有手柄座,手柄座上设置有前手柄,其特征在于,冲击座设置在外罩的前端部,冲击座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冲击针有三个,三个冲击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的两侧。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是由后把手、后盖、连接螺栓、前手柄、变幅杆垫片、外罩垫片、外罩、压紧螺母、手柄座、支撑垫、变幅杆、外壳、换能器、冲击座和冲击针构成,后盖固定在外壳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外罩通过压紧螺母设置在外壳的前端,由后盖、外壳和外罩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和变幅杆,换能器和变幅杆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一起,外壳上还设置有手柄座,手柄座上设置有前手柄,其创新点是冲击座设置在外罩的前端部,冲击座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冲击针有三个,三个冲击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的两侧。该冲击工具上的三个冲击针可同时对直角焊缝、立焊缝进行处理,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明显。文档编号B23K37/00GK2937150SQ20062008784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6日专利技术者郝俊山 申请人:郝俊山, 赵显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叶轮焊缝的超声冲击工具,包括后把手、后盖、连接螺栓、前手柄、变幅杆垫片、外罩垫片、外罩、压紧螺母、手柄座、支撑垫、变幅杆、外壳和换能器,后盖固定在外壳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后把手,外罩通过压紧螺母设置在外壳的前端,由后盖、外壳和外罩围成的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换能器和变幅杆,换能器和变幅杆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一起,外壳上还设置有手柄座,手柄座上设置有前手柄,其特征在于,冲击座设置在外罩的前端部,冲击座上设置有与变幅杆相接的冲击针,冲击针有三个,三个冲击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中间的一个冲击针其旋转轴线与变幅杆的旋转轴线重合,两侧的冲击针呈放射状对称分布在中间冲击针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俊山,
申请(专利权)人:郝俊山,赵显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