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5916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其中吸能块包括底板、安装板以及镂空的溃缩结构,安装板与底板分别固定在溃缩结构两端;溃缩结构呈扇形并沿其中轴线对称设置,包括位于扇形尖端的凸台部、分别位于扇形半径边的两条传力部,以及支撑两条传力部的加强筋;并分别将上述的吸能块安装在前纵梁和车身骨架的前围板之间,进而组成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使得碰撞过程溃缩吸能充分,优化传力通道的效果;同时还具有轻量化、开发成本低、周期短、维修方便等优点。

An automobil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forc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its energy absorption block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forc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an energy absorption block, in which the energy absorbing block includes a bottom plate, an installation plate and a hollowed out contraction structure. The mounting plate and the bottom plate are fixed at both ends of the collapsing structure respectively. The collapse structure is fan-shaped and i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along the axis of the fan, including the convex platform at the fan tip, respectively. Two force transmission parts at the radius edge of the fan and the reinforcement that support the two force transmission part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front beam and the front plate of the body frame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force structure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car is formed. The force structure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energy absorbing block described by the utility model make the collision process fully absorb energy and optimize the effect of the force transmission channel, and als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low development cost, short period, convenient maintenance and so 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交通事故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正面碰撞的重大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发动机舱纵梁溃缩吸能不足,导致汽车在碰撞过程中驾驶室变形,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目前传统技术结构的发动机舱纵梁都是由单个冲压成型的钣金件,拼焊成一个封闭的空腔结构,在碰撞过程中通过机舱纵梁将碰撞力传递到驾驶室。该种结构普遍存在着在碰撞过程吸能不充分,溃缩不理想的的问题,导致车身前部变形大,直接对乘员造成人身伤害;同时传统的机舱纵梁结构是与车身骨架焊接成整体的,在发生碰撞事故后车辆维修困难,即使修复无法也复原到原车状态,存在完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以使得碰撞过程溃缩吸能充分,优化传力通道的效果;同时还具有轻量化、开发成本低、周期短、维修方便等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吸能块,包括底板、安装板以及镂空的溃缩结构,安装板与底板分别固定在溃缩结构两端;溃缩结构呈扇形并沿其中轴线对称设置,包括位于扇形尖端的凸台部、分别位于扇形半径边的两条传力部,以及支撑两条传力部的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凸台部包括平行有底板的顶板、位于顶板两侧的侧板,以及交叉设置在两块侧板间的两条筋板;两块侧板分别位于顶板的两端并沿顶板法向延伸至两条传力部上;两条筋板分别从一块侧板与顶板连接的一端延伸至另一块侧板末端,并且两块筋板在中心处交汇成一体。进一步的,所述两条传力部包括镜像设置的左传力通道和右传力通道;左传力通道包括外围板、位于外围板内侧的内板以及支撑板;外围板从底板延伸至相邻的侧板上,内板从底板延伸至筋板上;外围板和内板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外围空腔,支撑板均设置在外围空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外围板和内板的截面均呈圆弧状,且两者的圆心共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支板,第一、第四支板各有一条,第二、第三支板位于第一、第四支板之间并反复设置;第一支板沿底板法向从底板延伸至外围板上;第二支板垂直于第一支板,从第一支板与外围板相交点延伸至内板上;而第三支板垂直于第二支板,从第二支板与内板相交点延伸至外围板上;而第四支板从远离底板的第二支板与内板相交点延伸至凸台部上。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包括纬板、经板以及斜板;两块纬板包括为第一纬板和第二纬板,第二纬板位于第一纬板和底板之间,第一纬板和第二纬板均平行于底板,并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第二支板位于一条直线上;经板包括镜像设置的左经板和右经板,以及位于左经板和右经板之间的中轴板,中轴板位于溃缩结构中轴线上,并从底板延伸至顶板上,左经板与一侧的第三支板位于一条直线上;斜板包括镜像设置的左主板和右主板、左副板和右副板,左主板从中轴板与底板的相交点延伸至与第二纬板相连的第二支板与外围板的相交点,左副板从中轴板与第二纬板相交点延伸至第一纬板与内板的相交点。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还包括镜像设置的左纵板和右纵板、左横板和右横板,以及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左加强板沿底板法向从底板延伸至与左主板连接的第三支板上,左加强板位于远离左经板远离中轴板一侧,左纵板位于左加强板远离中轴线一侧,左纵板沿底板法向从底板延伸至内板上,左横板沿左纵板法向从左纵板与内板相交点延伸至左经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固定在顶板上,包括左套板和右套板,以及左下板和右下板;左套板、右套板、左下板与右下板均匀分布;左套板和右套板间、左下板和右下板间形成有减重槽,左套板和左下板间、右套板和右下板间形成有插槽。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包括上述的吸能块,以及两根前纵梁和车身骨架总成的前围板;两个吸能块位于同一高度上,两个吸能块的底板均可拆卸固定连接在前围板上,两个吸能块的安装板分别与一根前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前防撞梁架设在两根前纵梁上。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上安装有吸能盒。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吸能块,其溃缩结构呈扇形,有利于将力向两侧传导,便于力的分散,增加了纵梁与前围板的接触面积,而且与纵梁和前围板搭接更平顺,力传递通道顺滑,不会突变,进而取得良好的溃缩效果,在碰撞过程中当碰撞力传递到吸能块位置将发生大面积的溃缩,从而吸收掉大部分的碰撞力,因此降低碰撞事故中对驾驶舱中人员的伤害。而且镂空设计有效减轻车身重量。(2)本技术所述的加强筋呈三角形结构,增加纵梁强度的同时,有效传递冲力。(3)本技术所述的吸能块是通过螺栓与车身骨架连接,因此在碰撞维修过程中仅需进行拆换处理,维修简单方便快捷,且维修后能恢复到原车状态,杜绝安全隐患。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吸能块轴侧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吸能块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溃缩结构;21、凸台部;211、顶板;212、侧板;213、筋板;22、左传力通道;221、外围板;222、内板;223、支撑板;a、第一支板;b、第二支板;c、第三支板;d、第四支板;23、右传力通道;24、加强筋;241、纬板;2411、第一纬板;2412、第二纬板;242、经板;2421、左经板;2422、右经板;2423、中轴板;243、斜板;2431、左主板;2432、右主板;2433、左副板;2434、右副板;244、左纵板;245、右纵板;246、左横板;247、右横板;248、左加强板;249、右加强板;3、安装板;31、左套板;32、右套板;33、左下板;34、右下板;35、减重槽;36、插槽;4、前防撞梁;5、前纵梁;6、吸能块;7、前围板;8、吸能盒。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安装板(3)以及镂空的溃缩结构(2),安装板(3)与底板(1)分别固定在溃缩结构(2)两端;溃缩结构(2)呈扇形并沿其中轴线对称设置,包括位于扇形尖端的凸台部(21)、分别位于扇形半径边的两条传力部,以及支撑两条传力部的加强筋(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安装板(3)以及镂空的溃缩结构(2),安装板(3)与底板(1)分别固定在溃缩结构(2)两端;溃缩结构(2)呈扇形并沿其中轴线对称设置,包括位于扇形尖端的凸台部(21)、分别位于扇形半径边的两条传力部,以及支撑两条传力部的加强筋(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块,其特征在于:凸台部(21)包括平行有底板(1)的顶板(211)、位于顶板(211)两侧的侧板(212),以及交叉设置在两块侧板(212)间的两条筋板(213);两块侧板(212)分别位于顶板(211)的两端并沿顶板(211)法向延伸至两条传力部上;两条筋板(213)分别从一块侧板(212)与顶板(211)连接的一端延伸至另一块侧板(212)的末端,并且两块筋板(213)在中心处交汇成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块,其特征在于:两条传力部包括镜像设置的左传力通道(22)和右传力通道(23);左传力通道(22)包括外围板(221)、位于外围板(221)内侧的内板(222)以及支撑板(223);外围板(221)从底板(1)延伸至相邻的侧板(212)上,内板(222)从底板(1)延伸至筋板(213)上;外围板(221)和内板(222)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外围空腔,支撑板(223)均设置在外围空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块,其特征在于:外围板(221)和内板(222)的截面均呈圆弧状,且两者的圆心共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块,其特征在于:支撑板(223)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支板(a、b、c、d),第一、第四支板(a、d)各有一条,第二、第三支板(b、c)位于第一、第四支板(a、d)之间并反复设置;第一支板(a)沿底板(1)法向从底板(1)延伸至外围板(221)上;第二支板(b)垂直于第一支板(a),从第一支板(a)与外围板(221)相交点延伸至内板(222)上;而第三支板(c)垂直于第二支板(b),从第二支板(b)与内板(222)相交点延伸至外围板(221)上;而第四支板(d)从远离底板(1)的第二支板(b)与内板(222)相交点延伸至凸台部(21)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块,其特征在于:加强筋(24)包括纬板(241)、经板(242)以及斜板(243);两块纬板(241)包括为第一纬板(2411)和第二纬板(2412),第二纬板(2412)位于第一纬板(2411)和底板(1)之间,第一纬板(2411)和第二纬板(2412)均平行于底板(1),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丰年彭卫华王亚鹏李东杰王朋勃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