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4236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包括环形磁芯,所述环形磁芯上绕有的左绕组和右绕组,所述左绕组和右绕组的绕线结构互为镜像,所述左绕组的进线端位于环形磁芯的底部,出线端位于环形磁芯的顶部,所述左绕组包括绕制在环形磁芯底部与环形磁芯中部之间的下绕组、以及从绕制在环形磁芯中部与环形磁芯顶部之间的上绕组,所述下绕组和上绕组为同一绕组铜线绕制而成,所述绕组铜线的出线端从环形磁芯的顶部伸出;在环形磁芯的底部向顶部绕线,绕组铜线的出线头从环形磁芯的顶端直接伸出,不需要增加插板挂槽再对绕组铜线进行固定;根据说明书附图2中的数据,这种绕线结构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况下,相较与以前的绕线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阻抗。

A coiling structure of a common mode indu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inding structure is a common mode inductance, including toroidal core, the annular core winding around the left and right some winding, the winding structure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ding winding mirror each other, into the line of the left end of the winding toroidal core is located in the bottom of the top outlet end is located the ring core, the winding is wound on the left including between the bottom and the central toroidal core toroidal core winding, and the winding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op ring core toroidal core, the winding and winding on the same winding copper wire, the outlet end of the winding wire extending from the top of the toroidal cores; winding to the top in the bottom of the toroidal core, winding copper wire head out directly from the top of the toroidal cores, does not need to increase the board of hanging groove winding is fix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Figure 2 of the instruction manual, when the same core is used, the winding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duct impedanc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wind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共模电感,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路技术中,尤其是开关电源及变频技术中,需要使用共模电感用于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目前市场主流共模电感使用的绕线方式较为单一,通常使用两组电感线圈绕在同一铁芯上,并在同一侧进线,匝数和相位都相同,此种绕线结构虽然可以对共模信号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很难对阻抗进行有效的提高,目前市场上的共模电感当阻抗要求较高时,需在两绕组间的隔板上添加挂槽,达到提高阻抗的效果。公开号为“CN204360899U”的技术也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绕线结构,但是利用该种绕线结构进行绕线时,需要在同一边磁芯进行多次缠绕,需要折返多次,绕线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需要安装插板挂槽,有效提高了产品阻抗,同时降低了匝间电压差,有效预防匝间短路的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包括环形磁芯,所述环形磁芯上绕有的左绕组和右绕组,所述左绕组和右绕组的绕线结构互为镜像,所述左绕组的进线端位于环形磁芯的底部,出线端位于环形磁芯的顶部,所述左绕组包括绕制在环形磁芯底部与环形磁芯中部之间的下绕组、以及从绕制在环形磁芯中部与环形磁芯顶部之间的上绕组,所述下绕组和上绕组为同一绕组铜线绕制而成,所述绕组铜线的出线端从环形磁芯的顶部伸出。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底部往环形磁芯中部绕制的下绕组第一层、与下绕组第一层反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二层,与下绕组第一层同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三层,所述上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中部往环形磁芯顶部绕制的上绕组第一层,与上绕组第一层反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二层,与上绕组第一层同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三层,所述下绕组第一层、下绕组第二层、下绕组第三层、上绕组第一层、上绕组第二层、上绕组第三层连续不间断绕制。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绕组第一层绕制有5圈,所述下绕组第二层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的间隙间,所述下绕组第三层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和下绕组第二层的间隙间。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绕组第一层绕制有5圈,所述上绕组第二层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的间隙间,所述上绕组第三层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和上绕组第二层的间隙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在环形磁芯的底部向顶部绕线,绕组铜线的出线头从环形磁芯的顶端直接伸出,能够直接与其他元件连接,不需要增加插板挂槽再对绕组铜线进行固定;根据说明书附图2中的数据,这种绕线结构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况下,相较与以前的绕线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阻抗,产品阻抗无明显降低,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的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频率阻抗特性对比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与图2,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包括环形磁芯1,所述环形磁芯1上绕有的左绕组2和右绕组3,所述左绕组2和右绕组3的绕线结构互为镜像,所述左绕组2的进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底部附图中A处,出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顶部附图中B处,所述左绕组2包括绕制在环形磁芯1底部与环形磁芯1中部附图中C处之间的下绕组、以及从绕制在环形磁芯1中部与环形磁芯1顶部之间的上绕组,所述下绕组和上绕组为同一绕组铜线绕制而成,所述绕组铜线的出线端从环形磁芯1的顶部伸出。在环形磁芯的底部向顶部绕线,绕组铜线的出线头从环形磁芯的顶端直接伸出,能够直接与其他元件连接,不需要增加插板挂槽再对绕组铜线进行固定。所述下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底部往环形磁芯1中部绕制的下绕组第一层411、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反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二层412,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同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三层413,所述上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中部往环形磁芯1顶部绕制的上绕组第一层511,与上绕组第一层511反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二层512,与上绕组第一层511同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三层513,所述下绕组第一层411、下绕组第二层412、下绕组第三层413、上绕组第一层511、上绕组第二层512、上绕组第三层513连续不间断绕制。所述下绕组第一层411绕制有5圈,所述下绕组第二层412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411的间隙间,所述下绕组第三层413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411和下绕组第二层412的间隙间。所述上绕组第一层511绕制有5圈,所述上绕组第二层512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511的间隙间,所述上绕组第三层513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511和上绕组第二层512的间隙间。右绕组3的结构与左绕组2的结构互为镜像,包括第二下绕组第一层411’、第二下绕组第二层412’、第二下绕组第三层413’、第二上绕组第一层511’、第二上绕组第二层512’、第二上绕组第三层513’,右绕组3由一根第二绕制铜线绕制而成,左绕组2和右绕组3均匀绕制在环形磁芯1左右两侧。参照说明书附图2中的数据,2014年绕法为公开号为“CN204360899U”的技术的绕法结构,2016年绕法为一未公开技术的绕法结构,2017年绕法为本专利绕法结构,将同规格磁芯采用同一绕组进行绕制,记录下数据分析三种绕法的阻抗特性;由说明书附图2可知,16年的绕法结构对比14年的绕法结构在100KHz、200KHz、300KHz、500KHz及800KHz均有小幅度提升,在这几个频率段附件的EMC效果会有小幅提升。由说明书附图2可知,17年的绕法结构对比16、14年的绕法结构在100KHz、300KHz、1MHz有大幅提升,针对这几个频率段的EMC效果会有明显提升,400KHz、800KHz亦有小幅度提升,因此在这几个频率段的EMC效果也会有小幅提升。根据图表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绕线结构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况下,相较与以前的绕线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阻抗,产品阻抗无明显降低,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起到更好的阻抗效果。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包括环形磁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磁芯(1)上绕有的左绕组(2)和右绕组(3),所述左绕组(2)和右绕组(3)的绕线结构互为镜像,所述左绕组(2)的进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底部,出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顶部,所述左绕组(2)包括绕制在环形磁芯(1)底部与环形磁芯(1)中部之间的下绕组、以及从绕制在环形磁芯(1)中部与环形磁芯(1)顶部之间的上绕组,所述下绕组和上绕组为同一绕组铜线绕制而成,所述绕组铜线的出线端从环形磁芯(1)的顶部伸出,所述下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底部往环形磁芯(1)中部绕制的下绕组第一层(411)、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反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二层(412),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同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三层(413),所述上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中部往环形磁芯(1)顶部绕制的上绕组第一层(511),与上绕组第一层(511)反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二层(512),与上绕组第一层(511)同向绕制的上绕组第三层(513),所述下绕组第一层(411)、下绕组第二层(412)、下绕组第三层(413)、上绕组第一层(511)、上绕组第二层(512)、上绕组第三层(513)连续不间断绕制,所述下绕组第一层(411)绕制有5圈,所述下绕组第二层(412)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411)的间隙间,所述下绕组第三层(413)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下绕组第一层(411)和下绕组第二层(412)的间隙间,所述上绕组第一层(511)绕制有5圈,所述上绕组第二层(512)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 (511)的间隙间,所述上绕组第三层(513)绕制有4圈且均分绕制在上绕组第一层(511)和上绕组第二层(512)的间隙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电感的绕线结构,包括环形磁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磁芯(1)上绕有的左绕组(2)和右绕组(3),所述左绕组(2)和右绕组(3)的绕线结构互为镜像,所述左绕组(2)的进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底部,出线端位于环形磁芯(1)的顶部,所述左绕组(2)包括绕制在环形磁芯(1)底部与环形磁芯(1)中部之间的下绕组、以及从绕制在环形磁芯(1)中部与环形磁芯(1)顶部之间的上绕组,所述下绕组和上绕组为同一绕组铜线绕制而成,所述绕组铜线的出线端从环形磁芯(1)的顶部伸出,所述下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底部往环形磁芯(1)中部绕制的下绕组第一层(411)、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反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二层(412),与下绕组第一层(411)同向绕制的下绕组第三层(413),所述上绕组包括从环形磁芯(1)中部往环形磁芯(1)顶部绕制的上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彬陈晋海黄巧丽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黎明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