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418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6:23
在筒状的外柱(12a)中,上半部的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以仅在轴向伸长的状态,分别设置有用于降低所述外柱(12a)的径向的刚性的狭缝(25、25)。另外,构成柱侧支架(16a)的1对结合板部(28、28)结合固定在所述外柱(12a)的外周面中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各狭缝(25、25)的位置。实现能够随着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增大作用在外柱的内周面与内柱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构造。

External column with support, steering column with support and steering gear

In the cylindrical outer column (12a), the upper part is clamped with the widths and sides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idth direction to extend only in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radial rigid slits (25, 25) for the outer column (12a) are respectively set. In addition, 1 pairs of joint plates (28, 28) form the column side bracket (16a),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slits (25, 25) are clamped on the sides of the outer columns (28 and 28), which are fix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outer column (a). A structure that can increase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the outer column and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inner column, which can be increased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steering wheel at the post adjustment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转向装置、以及作为其构成部件的带支架的外柱、和带支架的转向柱的改良。汽车用的转向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那样是以往已知的。汽车用的转向装置如图14、15所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1对拉杆4、4,对车轮(前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轴向插通了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自由旋转地支承于转向柱6。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自由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自由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另外,在整个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就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在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中,以往广泛已知根据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转向柱6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10以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枢轴11为中心进行摇动移位。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的构造为使外柱12与内柱13能在轴向相对移位地嵌合(能伸缩地组合成望远镜状),转向轴5的构造为利用花键接合等使外轴14与内轴15能传递力矩,且能伸缩地组合。另外,固定在外柱12的柱侧支架16相对于支承在车身10的车身侧支架17,被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位。另外,图示的例子还包括将电动马达18作为辅助动力源从而降低用于操作方向盘1所需的力的电动辅助装置。在倾斜机构、伸缩机构为除了电动式之外的手动式的构造的情况下,基于调节杆的操作来在能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固定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间切换。在这样的手动式的倾斜机构、伸缩机构的构造中,以往广泛知晓各种构造,且已实施。例如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在固定在外柱12的柱侧支架16形成有在外柱12的轴向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19。另外,车身侧支架17包括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柱侧支架16的1对支承板部20,在两个支承板部20的互相匹配的部分形成有分别在上下方向伸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1。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1一般而言是以枢轴11为中心的圆弧状。另外,在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1与伸缩调节用长孔19插通有调节柄22。而且,在调节柄22的两端部,在从两个支承板部20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置有1对按压部23a、23b,并且能够利用基于调节杆24的操作而工作的扩大缩小机构,扩大缩小两个按压部23a、23b彼此的间隔。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时,基于调节杆24的操作,扩大两个按压部23a、23b彼此的间隔。由此,减小作用在两个支承板部20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柱侧支架16的宽度方向两个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且,在该状态下,调节柄22在能够在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1和伸缩调节用长孔19内移位的范围,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后,基于调节杆24的操作,缩小两个按压部23a、23b彼此的间隔。由此,增大摩擦力,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从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的、提高转向柱6的刚性方面而言,存在改良的余地。即,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采用的构成是利用构成车身侧支架17的1对支承板部20来夹持固定在外柱12的柱侧支架16的宽度方向两个侧面。在该情况下,由于不使外柱12自身扩大缩小,因此,即使在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情况下,与保持前的状态相比,存在于外柱12的内周面与内柱1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不会减小,所以,作用在这两个周面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也不会增大。与之相对,如果实现随着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作用在两周面彼此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构造,那么可以使转向柱6的刚性提高。进而,也可以将该摩擦力利用于在二次碰撞时吸收施加给驾驶者的冲击负荷。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79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为了实现能够随着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增大作用在外柱的内周面与内柱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构造而做出的专利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包括筒状的外柱、固定在该外柱的柱侧支架。所述外柱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外柱的径向的刚性并使所述外柱扩大缩小的狭缝,该狭缝分别以仅在轴向伸长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外柱中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半部的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另外,所述柱侧支架包括:1对侧壁部,其结合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各狭缝的位置;和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两侧壁部中在宽度方向互相匹配的部分。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在所述外柱在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分别在轴向隔开距离设置多个所述狭缝。与此同时,能够将所述两侧壁部分别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与所述各狭缝相同位置的多个部位,结合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以架设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相对于所述两侧壁部与所述各狭缝在圆周方向相反侧相邻的部分、和所述两侧壁部之间的状态,设置用于分别将所述两侧壁部结合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的焊接部。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的情况下,例如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距离的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的所述两侧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可以从在上下方向距所述外柱远侧的端部边缘,向越朝向在上下方向接近所述外柱侧的端部边缘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其中,该1对支承板部构成被支承于车身的车身侧支架。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的情况下,例如,所述贯通孔可以是沿所述外柱的轴向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的情况下,例如,所述狭缝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可以以一定的圆周方向宽度形成,且所述狭缝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被形成为随着朝向长度方向两端部边缘而圆周方向宽度减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转向柱包括筒状的内柱、上述的带支架的外柱。而且,在所述柱侧支架存在的轴向位置,所述外柱以能在轴向相对移位的方式外嵌于所述内柱。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转向柱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在所述柱侧支架存在的轴向位置,使所述外柱的内周面与所述内柱的外周面仅在圆周方向隔开距离的多个位置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接触,并且所述外柱的内周面与所述内柱的外周面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接触的位置、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结合固定于所述两侧壁部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互相错开。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转向柱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所述外柱的内周面与所述内柱的外周面经由合成树脂制的被夹持部件接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包括上述的带支架的转向柱、车身侧支架、调节柄、1对按压部、扩大缩小机构。所述车身侧支架支承于车身,包括:1对支承板部,其设置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柱侧支架的位置;和通孔,其设置在所述两支承板部中在宽度方向互相匹配的部分。另外,所述调节柄插通在所述两贯通孔与所述两通孔。另外,1对按压部在所述调节柄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两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另外,所述扩大缩小机构能扩大缩小所述两按压部彼此的间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具有上述这样的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支架的外柱,包括筒状的外柱、固定在该外柱的柱侧支架,所述外柱具有狭缝,所述狭缝分别以仅在轴向伸长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外柱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半部的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用于降低所述外柱的径向的刚性,所述柱侧支架具有:1对侧壁部,其结合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各狭缝的位置;和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两侧壁部中在宽度方向互相匹配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22 JP 2015-2079641.一种带支架的外柱,包括筒状的外柱、固定在该外柱的柱侧支架,所述外柱具有狭缝,所述狭缝分别以仅在轴向伸长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外柱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半部的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用于降低所述外柱的径向的刚性,所述柱侧支架具有:1对侧壁部,其结合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各狭缝的位置;和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两侧壁部中在宽度方向互相匹配的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支架的外柱,在所述外柱在夹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分别在轴向隔开距离设置有多个所述狭缝,所述两侧壁部分别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与所述各狭缝相同的位置的多个部位,结合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支架的外柱,以架设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中相对于所述两侧壁部与所述各狭缝在圆周方向相反侧相邻的部分、和所述两侧壁部之间的状态,设置用于分别将所述两侧壁部结合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的焊接部。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支架的外柱,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距离的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的所述两侧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从在上下方向距所述外柱远侧的端部边缘,向越朝向在上下方向接近所述外柱侧的端部边缘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1对支承板部构成被支承于车身的车身侧支架。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祥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