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7219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0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催化剂反应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1)90~99.5份的催化剂载体;(2)0.1~5份钌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含氰废气中氰化物的脱除。

Catalytic oxidation catalyst with cyanide waste gas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atalyst for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anide waste gas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It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reaction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catalyst. The catalyst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1) 90 to 99.5 parts of the catalyst carrier, and (2) 0.1 to 5 parts of ruthenium solution, which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and can be used for removing cyanide from cyanide containing waste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背景含氰废气主要指含氰化氢、乙腈和丙烯腈等的有机废气,是一种危害生物健康的剧毒污染物。目前,脱氰方法主要包括吸收、吸附、燃烧、催化氧化和水解等技术。由于催化氧化反应效率高,脱氰效果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催化氧化法按反应工艺可分为两步法和一步法。两步法是指先将含氰废气氧化成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水,再通过脱硝催化剂将氮氧化物转化成无害的氮气。一步法工艺技术经济效益明显,工艺路线更加简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含氰废气直接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CN102734812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脱除含氰废气地方法,采用过渡金属负载型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对含氰废气进行脱除催化反应。其中介孔分子筛载体是:MCM-41、MCM-48、SBA-15、SBA-16、KIT-5或KIT-6,过渡金属活性组分为:Cu、Co、Cr、Mn、Ag或V中的一种或几种,载体与过渡金属组分的质量比1∶0.02~0.07,将分子筛催化剂,置于固定床石英反应器中,在常压下,反应炉温度升到350℃~650℃,将含氰废气、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以空速17000~24000h-1通入反应炉内,经催化燃烧将废气脱除。该方法脱除效率低。CN1404904公开了一种铂铑催化剂脱除含HCN废气的方法,将铂铑催化剂装在反应炉中,然后将炉温升到250~550℃;含有HCN、NH3和焦油的废气以5000~30000h-1的空速通入反应炉内,同时通入空气,其体积占总体积的5%~50%。该专利技术使用的温度较低,含氮的气体不易转变为另一种污染物NO2。但该方法催化剂成本较高。CN101362051公开了一种丙烯腈装置尾气处理工艺,适用于丙烯腈装置排出的丙烯腈废气,其特征在于丙烯腈尾气经气液分离器分离游离水后与空气混合,以贵金属蜂窝催化剂作催化剂,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将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再以选择性还原蜂窝催化剂作催化剂,与补加的氨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水。该方法操作复杂,且需补加氨,物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的催化氧化脱除含氰废气中的氰化物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催化氧化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脱除氰化物效率高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与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中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采用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述催化剂的含氰废气的催化氧化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1)90~99.5份的催化剂载体;(2)0.1~5份钌。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催化剂优选还包括(3)0.1~5份铜,钌与铜在脱除含氰废气中的氰的效果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催化剂载体优选自TiO2、ZrO2、SiO2和Al2O3中的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催化剂形状优选为蜂窝型、三叶草型、柱状或球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技术问题之一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含钌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与载体混合;(2)焙烧。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的催化剂中含有铜时,所述制备方法进一步可以为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一:(1)将含钌元素的化合物以及含铜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溶液与载体混合;(2)焙烧。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的催化剂中含有铜时,所述制备方法进一步可以为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二:1)将含钌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与载体混合;2)焙烧得到催化剂前体I;3)将含铜元素的化合物溶液与前体I混合;4)焙烧。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的催化剂中含有铜时,所述制备方法进一步可以为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三:i)将含铜元素的化合物溶液与载体混合;ii)焙烧得到催化剂前体II;iii)将含钌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与催化剂前体II混合;iv)焙烧。我们惊奇地发现,采用上述方法二制得的催化剂在脱除含氰废气中的氰方面具有较其他两种方法更加突出的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焙烧温度优选为300~700℃。上述技术方案中,焙烧时间优选为1~6小时。上述技术方案中,焙烧的气氛优选为惰性气氛或者氧化性气氛。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氧化性气氛优选为空气。上述技术方案中,含钌元素的化合物优选自硝酸钌、氯化钌和乙酸钌中的任意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含铜元素的化合物优选自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和醋酸铜中的任意一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三,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技术问题之一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催化剂在含氰废气催化氧化脱氰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方法可以是:在上述催化剂存在下,将所述含氰废气和含氧气的氧化剂在反应器中反应除去废气中的氰化物。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氧化剂优选为空气或富氧。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80~500℃。上述技术方案中,含氰废气和氧化剂的总的体积空速优选为1000~30000h-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反应器优选为固定床反应器。上述技术方案中,对含氰废气中氰的种类没有限制,只要是分子中含有CN基团均具有脱除的效果,例如但不限于氰气((CN)2)、硫氰((SCN)2)、氧氰((OCN)2)、HCN、HSCN、HOCN、C2~C10的饱和腈(例如但不限于乙腈)、C3~C10的不饱和腈(例如但不限于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苯甲腈、间二苯甲腈)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在焙烧之前如果先行进行干燥,则会得到机械强度更高的催化剂,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焙烧之前推荐干燥的步骤。干燥的具体温度没有限制,例如但不限于60~120℃,进一步非限定性的例子可以是:70℃、80℃、90℃、100℃、110℃等等。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以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同时含钌和铜的C-06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80℃,空速12000h-1,可有效脱除含氰废气中的氰化物,经催化氧化处理后,含氰废气中的丙烯腈从1,925ppm降至0.8ppm;氰化氢从240ppm降至1.2ppm,尾气中NOx含量为17.4ppm,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但是这些实施例无论如何都不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构成限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催化剂制备以重量配比计,ZrO2:Ru:Cu为96:0.2:3.8制备催化剂A-01。将96份ZrO2催化剂载体室温下浸渍于相当于含0.2份Ru的RuCl3和3.8份Cu的Cu(NO3)2水溶液中过夜,80℃干燥后在400℃空气气氛下焙烧4小时,得到催化剂A-01。催化剂的配方见表1。2、催化剂评价含氰废气(丙烯腈1925ppm,氰化氢240ppm)与空气按1:5混合后,通过装填有800mLA-01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为380℃,反应空速12000h-1。反应结果见表2。【实施例2】1、催化剂制备以重量配比计,SiO2:Ru:Cu为96:0.2:3.8制备催化剂A-02。将96份SiO2催化剂载体室温下浸渍于相当于含0.2份Ru的RuCl3和3.8份Cu的Cu(NO3)2水溶液中过夜,80℃干燥后在400℃空气气氛下焙烧4小时,得到催化剂A-02。催化剂的配方见表1。2、催化剂评价含氰废气(丙烯腈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1)90~99.5份的催化剂载体;(2)0.1~5份钌。

【技术特征摘要】
1.含氰废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1)90~99.5份的催化剂载体;(2)0.1~5份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氧化催化剂,其特征是所述的催化剂载体选自TiO2、ZrO2、SiO2和Al2O3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氧化催化剂,其特征是所述的催化剂形状为蜂窝型、三叶草型、柱状或球形。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含钌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与载体混合;(2)焙烧。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航宁郭宗英吴粮华姜家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