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180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茶树害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包括塑料围片,所述塑料围片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所述塑料围片上位于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塑料围片结构简易、制作简单、成本低、田间适应性好、使用方便、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效果持久,避免农药与树体及土壤的直接接触,杜绝了农药的污染。

A pest control device for creeping tea tre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ea pest control field,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tea creeping pest control device comprises a plastic sheet, the plastic sheet is uniformly provided with holes, the blind hole is arranged on one surface of the plastic sheet, the blind hole includes an opening end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blind hole bottom end to the plastic sheet to another surface extends to form a cylindrical bulge, the surface of the plastic sheet is located between projections arranged on the applicator area. The plastic enclos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imple manufacture, low cost, good field adaptability, convenient operation, high safety, high work efficiency, good control effect and lasting effect, avoiding direct contact between pesticides and trees and soil, and eliminating pesticide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
本技术涉及茶树害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
技术介绍
茶园发生的主要害虫中有茶丽纹象甲、柑橘灰象虫、茶芽粗腿象甲、绿鳞象甲等等多种象甲,可导致茶叶严重减产甚至茶树死亡,由于象甲类成虫体坚硬,药剂难以渗入,具假死性,不善飞翔,稍受惊即落地,给常规施药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防效较差,目前未有茶园适用的特效药,且成虫有陆续出土的习性,所需施药次数多,常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用人工铺膜打落捕促消灭的方法则费工、费时、费力;利用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在普通湿度的茶园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控效果,该类虫的卵、幼虫和蛹期均在土中,深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费工、费时、费力,现已被茶农弃用。目前未有简便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方法,致使该类虫在茶区连年猖獗为害未能得到有效治理。茶树象甲成虫在土中羽化后钻出土表,再爬上茶树为害,为此,阻止甲虫成虫上树即可取得防控的效果。同时,尺蠖类幼虫、毒蛾类幼虫、茶蓑蛾、剌蛾、蓟马若虫、叶蝉若虫等其它主要害虫也为害芽梢,给茶叶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而这些害虫落地后也依赖爬行上树,阻止其上树就能取得防治效果。为此,采用阻止害虫上树的办法防控爬行性害虫具有普适性,可成为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而如何阻止上树是防治爬行性害虫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环保的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包括塑料围片,所述塑料围片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所述塑料围片上位于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之间的距离为1.5-2cm。进一步的,所述涂药区的上边距离塑料围片的上端5cm,所述涂药区的下边距离塑料围片的下端5cm。进一步的,所述塑料围片具有凸起的一面设有折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操作人员接触凸起却不易触碰到涂药区,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塑料围片对卷时,塑料围片一端的凸起伸入塑料围片另一端的盲孔内,可以使塑料围片的两端固定,爬行性害虫顺着塑料挡架爬行碰到涂药区而致死,所用塑料围片结构简易、制作简单、成本低、田间适应性好、使用方便、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效果持久,避免农药与树体及土壤的直接接触,杜绝了农药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塑料围片;2、凸起;3、涂药区;4、折痕。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塑料围片将茶树围起来,塑料围片上设有涂药区,茶树爬行性害虫顺着塑料围片爬行碰到涂药区而致死,塑料围片两端通过设有的凸起进行固定。请参照图1,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包括塑料围片1,所述塑料围片1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1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1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2,所述塑料围片1上位于凸起2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3。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凸起2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3,操作人员接触凸起2却不易触碰到农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塑料围片1对卷时,塑料围片1一端的凸起2伸入塑料围片1另一端的盲孔内,可以使塑料围片1的两端固定,爬行性害虫顺着塑料挡架爬行碰到涂药区3而致死,所用塑料围片1结构简易、制作简单、成本低、田间适应性好、使用方便、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效果持久,避免农药与树体及土壤的直接接触,杜绝了农药的污染。进一步的,所述凸起2之间的距离为1.5-2cm。进一步的,所述涂药区3的上边距离塑料围片1的上端5cm,所述涂药区3的下边距离塑料围片1的下端5cm。由上述描述可知,当塑料围片1的下端插入土壤中时,涂药区3不会接触土壤,土壤就不会被涂药区3上的农药污染。进一步的,所述塑料围片1具有凸起2的一面设有折痕4。由上述描述可知,设有折痕4便于塑料围片1弯折,在塑料围片1围起来的时候不容易折断。实施例一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包括塑料围片1,所述塑料围片1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1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1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2,所述塑料围片1上位于凸起2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3。所述凸起2之间的距离为1.5-2cm。所述涂药区3的上边距离塑料围片1的上端5cm,所述涂药区3的下边距离塑料围片1的下端5cm。所述塑料围片1具有凸起2的一面设有折痕4。一种利用上述装置进行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春茶开采前,实施清园工作,清除茶树下部的枝丫,平整土面;步骤2、将塑料围片1一端的凸起2伸入塑料围片1另一端的盲孔内,使塑料围片1以茶树为中心围成一上大下小的圆锥台,使塑料围片1具有凸起2的表面位于圆锥台的外表面,将所述圆锥台的下端插入茶树基部的地面;步骤3、茶树害虫发生高峰期拍打茶树使害虫落地,使茶树害虫顺着塑料围片1爬行时碰到涂药区3而致死。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操作人员接触凸起却不易触碰到农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塑料围片对卷时,塑料围片一端的凸起伸入塑料围片另一端的盲孔内,可以使塑料围片的两端固定,爬行性害虫顺着塑料挡架爬行碰到涂药区而致死,所用塑料围片结构简易、制作简单、成本低、田间适应性好、使用方便、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效果持久,避免农药与树体及土壤的直接接触,杜绝了农药的污染。涂药区的上边距离塑料围片的上端5cm,所述涂药区的下边距离塑料围片的下端5cm,当塑料围片的下端插入土壤中时,涂药区不会接触土壤,土壤就不会被涂药区上的农药污染。塑料围片设有折痕便于塑料围片弯折,在塑料围片围起来的时候不容易折断。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围片,所述塑料围片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所述塑料围片上位于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围片,所述塑料围片上均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设置在塑料围片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盲孔包括开口端和底端,所述盲孔的底端向塑料围片的另一个表面延伸形成圆柱状的凸起,所述塑料围片上位于凸起之间的表面上设有涂药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爬行性害虫防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明森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