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1600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5 06:16
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包括卧式车床、绕线模具、硅胶柱和漆包线,绕线模具装夹在卧式车床上,硅胶柱的中心沿轴向开设有用于漆包线穿过的预紧孔,硅胶柱沿前后水平方向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的刀架上,漆包线的一端穿过预紧孔和绕线模具并与卧式车床的三爪卡盘固定连接。绕线模具包括同轴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套筒、左压盘、右压盘和夹紧螺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卧式车床和绕线模具的结合使用,在卧式车床上按照车螺纹的方法在绕线模具上缠绕线圈,实现电磁感应线圈绕制的自动化,相比于人工缠绕线圈,具有节约时间和加工成本,同时能够满足小线圈的各项加工要求的优点。

An automatic winding device for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
本技术属于超声加工及电磁感应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用到电磁感应线圈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超声无线传输技术、通过高频感应线圈加热的储能电热水器、直线位移传感器、电动牙刷、感应加热器和无线充电技术等等。这些领域中对线圈的缠绕质量要求较高,线圈需要缠绕的整齐规律排列紧密,并且对线圈的尺寸以及匝数也具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对线圈的尺寸和所用漆包线的线径越来越小的场合,利用人工去绕制线圈越来越难以达到要求,虽然人工缠绕线圈可以节约加工成本,但是人工缠绕而成的线圈排列的齐整度、紧密度无法得到保证,也比较浪费时间;专用机械缠绕的小线圈可以达到各项要求,但是却提高了加工成本,对做实验的研究人员或者小成本生产的加工商而言,使用专用机械缠绕线圈因成本较高而不现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其通过卧式车床和绕线模具的结合使用,实现电磁感应线圈绕制的自动化,既能节约时间和加工成本,同时能够满足小线圈的各项加工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车床、绕线模具、硅胶柱和漆包线,绕线模具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上,硅胶柱的中心沿轴向开设有用于漆包线穿过的预紧孔,预紧孔的直径与漆包线的直径相同,硅胶柱沿前后水平方向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的刀架上,漆包线的一端依次穿过硅胶柱的预紧孔和绕线模具并与卧式车床的三爪卡盘的其中一个卡爪通过缠绕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车床、绕线模具、硅胶柱和漆包线,绕线模具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上,硅胶柱的中心沿轴向开设有用于漆包线穿过的预紧孔,预紧孔的直径与漆包线的直径相同,硅胶柱沿前后水平方向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的刀架上,漆包线的一端依次穿过硅胶柱的预紧孔和绕线模具并与卧式车床的三爪卡盘的其中一个卡爪通过缠绕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磁感应线圈的自动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模具包括同轴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套筒、左压盘、右压盘和夹紧螺母,一根漆包线的直径记为d,套筒的外壁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同心的夹持部、第一定位部和压盘安装部,夹持部的外径和压盘安装部的外径均小于第一定位部的外径,压盘安装部的右侧外壁上设有外螺纹,压盘安装部上沿母线方向开设有与压盘安装部等长的套筒切口,套筒切口的宽度大于d,夹持部固定装夹在卧式车床的三爪卡盘上;左压盘和右压盘均为左右敞口的筒体结构,左压盘的中心孔与套筒压盘安装部的外壁过盈配合,左压盘的外壁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二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景琳冯浩人封志彬卫官向道辉崔峰赵俊帅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