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淡、海水鱼类疾病病原及分离、扩增与鉴定技术,特别涉及海洋养殖鱼类虹彩病毒的体外增殖、检测诊断技术及其材料来源,更具体涉及一种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毒株,同时,还涉及一种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毒株的制备方法和在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检测与诊断及在海水鱼虹彩病毒在细胞工程疫苗制备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Japanese flounder)是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但随着海水养殖业集约化和快速发展,由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引起的牙鲆淋巴囊肿病呈急剧蔓延的态势。在患有这种病的鱼体表、头、躯干、吻、尾鳍的皮肤上,有白色水泡和囊状物形成,淋巴细胞大量聚积而成,呈肿瘤状,病情严重的鱼,在腮乃至肠道中也会出现散在或成群的囊肿。病鱼摄食不便,生长缓慢,使原本名贵的牙鲆丧失其经济和食用价值。病毒性淋巴囊肿是一种常见于鱼类皮肤和鳍上出现肿瘤样病变的疾病,淡、海水鱼类均可发生。因与患病鱼接触,或当病鱼囊肿破溃时,病毒逸出水中而使正常鱼感染发病。LCDV是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奇亚,李正秋,袁秀平,桂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