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菊连专利>正文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67622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动车、摩托车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包括车架立管、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和右前轮;所述摆臂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立管和左前叉管的第一摆臂和第三摆臂、用于连接车架立管和右前叉管的第二摆臂和第四摆臂,以及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或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或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联动件;所述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还包括用于避免车架立管倾斜的驻车锁,以及用于连接左、右前叉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使左、右前轮同时向一侧偏转方向。具有该独立悬挂系统的车辆具有优良的驻车及行驶效果。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of two front wheel electric vehicles and motorcycles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motorcycle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of double front wheel electric vehicle and motorcycle, comprises a vertical pipe, swing arm, and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in a vertical pipe around the direction of the left front wheel and right front wheel; the swing arm includes a means for connecting a vertical pipe and the left front fork tube the first swing arm and third arm, for connecting a vertical pipe and the right fork of second arm and fourth arm,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rm and the second arm, or third arm and fourth arm linkage, or the first swing arm and second arm and third arm and fourth arm; the double front wheel electric vehicle and motorcycle suspension system also includes a frame to avoid inclined riser parking lock, and steer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the left and the right front, left and right front wheel steering device to a Side deflection direction. The vehicle with th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has excellent parking and driv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本技术属于电动车、摩托车结构
,特指一种具备两个前轮的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技术介绍
如何提高电动车、摩托车骑乘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一直是整个行业努力解决的难题,而消费者购车时也把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作为重要指标来参考。影响舒适性等性能指标的原因有多方面,就驻车、骑乘时与地面接触的轮胎数量方面来看,目前市场上主要以两轮车型为主,因结构原因,两轮车必定有较低的行驶稳定性、舒适性及安全性能,同时,两轮车驻车时必须依靠装配在车体上的单独的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对整车实现驻车,这些一系列原因降低了驾驶者对于两轮车辆的购买需求,因此,为适应逐步提高的市场需求,设计一款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可大幅度提高的电动车型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备两个前轮结构,并能提升车辆运行舒适性及稳定性的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包括车架立管、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和右前轮;所述车架立管左侧设有左前叉管,左前叉管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左前叉,左前叉的下端与所述左前轮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车架立管的右侧设有右前叉管,右前叉管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右前叉,右前叉的下端与所述右前轮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摆臂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立管和左前叉管的第一摆臂和第三摆臂、用于连接车架立管和右前叉管的第二摆臂和第四摆臂,以及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或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或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联动件;当左前叉管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使右前叉管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当左前叉管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使右前叉管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述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还包括用于避免车架立管倾斜的驻车锁,以及用于连接左、右前叉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使左、右前轮同时向一侧偏转方向。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驻车锁包括安装在车架立管上的第一锁架、枢接在第一锁架上的驻车块,以及通过拉线连接在驻车块尾端的手柄;当手柄下压时,驻车块具有向上转动的趋势并抵住联动件的下端对其进行锁止;当手柄提起时,驻车块具有向下转动的趋势并与联动件的下端分离使其能够活动。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车架立管上安装有方向把,所述手柄安装在车架立管或方向把上。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驻车锁包括以扭簧,扭簧套装在驻车块上,一端抵接在驻车块的尾端,另一端抵接在第一锁架上。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驻车块为“T”字型结构,包括尾部、枢接部和锁止部,所述尾部具有一供拉线扣合的凹槽,所述枢接部与第一锁架形成枢接,所述锁止部用以在手柄下压时抵接在联动件的下端。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锁止部上设置有防滑垫。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方向节,以及位于车架立管内沿其轴心转动的方向柱,方向柱底部连接转向架,转向架与所述方向节的中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右前叉的下端伸出左、右前叉管并向前延伸与方向节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方向节包括铰接在转向架上的第一连接架,以及铰接在第一连接架两侧的左方向节和右方向节,左、右方向节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与对应的左、右前叉铰接。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车架立管的两侧设置有摆臂连接块,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内端铰接在摆臂连接块上。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为具有位于外侧的第一铰接端和位于内侧的第二铰接端,所述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的中间具有加强部。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还包括左减震装置,左减震装置一端连接所述左前轮,并对左前轮相对车架立管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另一端与所述左前叉连接;右减震装置,右减震装置一端连接所述右前轮,并对右前轮相对车架立管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另一端与所述右前叉连接。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所述左、右减震装置包括连接在各自左、右前叉上的活塞杆,以及套设在活塞杆上的减震器,减震器与所述的左、右前轮各自连接。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1.相比现有的摩托车或者电动车,该独立悬挂系统具有左、右两个前轮的结构设计,无论是在车辆行驶过程或者驻车过程中,其与地面具有三个接触支点,在无需脚撑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车辆的驻车而不至于向某一侧发生倾倒。2.左、右前轮通过各自连接的减震装置,可以单独实现对某一侧车轮的缓冲作用,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路况,使车辆的行驶过程更加平稳,并且缓和由不平地面传给车身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保证乘员的舒适性、减小货物和车辆本身的动载荷。3.摆臂以及联动件使悬挂装置的左前叉和右前叉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即左前叉向上运动一公分,对应的右前叉就向下运动一公分,使车辆即使存在两个前轮的情况下,车身仍然能够倾斜。4.驻车锁在车辆驻车时能较为便捷的通过驻车块抵住联动件的方式,使所有的摆臂处于静止状态,不会形成具有向某一侧倾斜的趋势,提升了整体驻车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驻车锁的第一种实施例。图5为驻车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驻车锁的第二种实施例。1-车架立管,2-左前轮,3-右前轮,4-左前叉管,5-右前叉管,6-左前叉,7-右前叉,8-第一摆臂,9-第二摆臂,10-第三摆臂,11-第四摆臂,12-联动件,13-驻车锁,14-转向装置,15-第一锁架,16-驻车块,17-拉线,18-手柄,19-方向把,20-扭簧,21-尾部,22-枢接部,23-锁止部,24-凹槽,25-防滑垫,26-第一连接架,27-方向柱,28-转向架,29-左方向节,30-右方向节,31-第二连接架,32-销轴,33-挡位,34-挡板,35-摆臂连接块,36-第一铰接端,37-第二铰接端,38-加强部,39-左减震装置,40-右减震装置,41-活塞杆,42-减震器,43-第二锁架,44-联动件固定板,45-第一锁孔,46-第二锁孔,47-旋钮锁,48-旋钮,49-锁柱,50-锁槽,51-凸起,52-复位弹簧,53-转轴件,54-锁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包括车架立管1、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1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2和右前轮3,左前轮2和右前轮3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或驻车中与地面具有三个接触点,三个点的支撑,使车辆的平稳性更加强,在无需脚撑的情况下,车辆也不会出现向一侧倾倒的情形;所述车架立管1左侧设有左前叉管4,左前叉管4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左前叉6,左前叉管4作为独立悬挂系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包括车架立管(1)、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1)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2)和右前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立管(1)左侧设有左前叉管(4),左前叉管(4)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左前叉(6),左前叉(6)的下端与所述左前轮(2)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车架立管(1)的右侧设有右前叉管(5),右前叉管(5)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右前叉(7),右前叉(7)的下端与所述右前轮(3)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摆臂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左前叉管(4)的第一摆臂(8)和第三摆臂(10)、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右前叉管(5)的第二摆臂(9)和第四摆臂(11),以及连接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或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或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与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的联动件(12);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述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还包括用于避免车架立管(1)倾斜的驻车锁(13),以及用于连接左、右前叉(6,7)的转向装置(14),转向装置(14)使左、右前轮(2,3)同时向一侧偏转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包括车架立管(1)、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1)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2)和右前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立管(1)左侧设有左前叉管(4),左前叉管(4)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左前叉(6),左前叉(6)的下端与所述左前轮(2)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车架立管(1)的右侧设有右前叉管(5),右前叉管(5)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右前叉(7),右前叉(7)的下端与所述右前轮(3)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摆臂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左前叉管(4)的第一摆臂(8)和第三摆臂(10)、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右前叉管(5)的第二摆臂(9)和第四摆臂(11),以及连接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或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或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与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的联动件(12);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述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还包括用于避免车架立管(1)倾斜的驻车锁(13),以及用于连接左、右前叉(6,7)的转向装置(14),转向装置(14)使左、右前轮(2,3)同时向一侧偏转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锁(13)包括安装在车架立管(1)上的第一锁架(15)、枢接在第一锁架(15)上的驻车块(16),以及通过拉线(17)连接在驻车块(16)尾端的手柄(18);当手柄(18)下压时,驻车块(16)具有向上转动的趋势并抵住联动件(12)的下端对其进行锁止;当手柄(18)提起时,驻车块(16)具有向下转动的趋势并与联动件(12)的下端分离使其能够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锁(13)还包括一扭簧(20),扭簧(20)套装在驻车块(16)上,一端抵接在驻车块(16)的尾端,另一端抵接在第一锁架(15)上。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块(16)为“T”字型结构,包括尾部(21)、枢接部(22)和锁止部(23),所述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菊连
申请(专利权)人:郑菊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