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7195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以及设在两者之间的加强筋板(2),三者均固定在反应器壳体内壁上;所述上支撑圈(3)用于通过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实现连接,所述加强筋板(2)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圈(3)和所述下支撑圈(1)相连,形成双层支撑结构,用于提高所述上支撑圈(3)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支撑结构能够用于内件重量较大、结构复杂的支撑,增强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大型反应器内件安装严格的垂直度和支撑圈水平度要求,避免反应器内催化剂厚度不等造成压降及流量的不均匀影响最终反应效果。

A new type of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ner part of vertical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大型立式反应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对于大型立式反应器而言,为了实现床层反应产物的均匀分配,除了控制好内件的制造精度外,还必须控制好催化剂床层厚度的均匀性,使设备在整个催化剂床层中的压降均衡。因此,要求对反应器的垂直度进行严格控制,更对内件支撑结构的水平度也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然会由于催化剂厚度不等造成压降及流量的不均匀,影响最终反应效果。参考图1,现有的内件支撑结构主要为环形支撑圈3´与反应器壳体内壁焊接的结构,支撑圈3´与内件连接板9之间通过螺栓4和螺母5´实现连接,并且在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之间设有金属垫圈7,内件连接板9与支撑圈3´之间设有垫片6。但是,此支撑结构由于强度不高,焊接过程中也不能保证支撑圈3´的水平度,因此只能够用于装配精度不高且内件重量较小的一般内件的支撑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支撑强度,保证更高精度的支撑圈水平度,其结构设计合理,运行可靠,装配过程也较为合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圈、下支撑圈以及设在两者之间的加强筋板,三者均固定在反应器壳体内壁上;所述上支撑圈用于通过螺栓与内件连接板实现连接,所述加强筋板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圈和所述下支撑圈相连,形成双层支撑结构,用于提高所述上支撑圈的支撑强度。优选地,在所述螺栓与所述内件连接板之间设有金属垫圈和陶瓷纤维垫圈,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垫圈与所述内件连接板接触。优选地,所述金属垫圈为不锈钢垫圈。优选地,与所述螺栓配合使用的螺母固定在所述上支撑圈的下表面。优选地,所述上支撑圈上均匀分布有与所述螺栓匹配使用的螺栓孔,所述加强筋板设置在每两个所述螺栓孔中间。优选地,所述上支撑圈的宽度大于所述下支撑圈的宽度,所述加强筋板上、下两端的宽度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圈和所述下支撑圈的宽度相适应。优选地,该支撑结构还包括每次单独使用在所述内件连接板与所述上支撑圈之间的正式垫片和预演装用垫片,所述预演装用垫片与所述正式垫片结构相同。优选地,所述正式垫片为金属垫片,所述预演装用垫片为石棉橡胶垫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中设有由上支撑圈、下支撑圈和加强筋板构成的双层支撑结构,提高了上支撑圈的支撑强度,使其能够用于内件重量较大、结构复杂的支撑,增强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大型反应器内件安装严格的垂直度和支撑圈水平度要求,避免了反应器内催化剂厚度不等造成压降及流量的不均匀影响最终反应效果。2、现有技术中金属垫圈与内件连接板之间金属接触,长期的高温操作工况下,容易粘连,加之内件结构复杂,可操作空间小,造成后期的内件拆卸困难。本技术进一步采用不同材质的两种垫圈,金属垫圈压紧陶瓷纤维垫圈,陶瓷纤维垫圈与内件连接板接触,陶瓷纤维垫圈的使用为内件的拆卸提供了便利,也减轻了对内件连接板的磨损,提高了工作效率。3、本技术进一步将与螺栓配合使用的螺母固定在上支撑圈的下表面,避免了装配过程中由于内件结构特殊,操作空间的限制而无法拧紧螺母的问题,此结构即拧紧了螺栓和螺母,先点焊定位螺母也保证了螺栓的装配精度。4、本技术进一步为内件连接板与上支撑圈之间配置了正式垫片和预演装用垫片两种垫片,通过先装配预演装用垫片对内件进行预先演装,测量内件的垂直度,以此来确保安装正式垫片后,内件的垂直度符合图纸要求,避免了安装过程中对正式垫片的磨损和浪费,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焊接处I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上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下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正式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支撑圈,2—加强筋板,3—上支撑圈,4—螺栓,5—螺母,6—正式垫片,7—金属垫圈,8—陶瓷纤维垫圈,9—内件连接板,10—预演装用垫片,3´—现有支撑圈,5´—现有螺母。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5,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其具体包括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以及设在两者之间的加强筋板2,三者均焊接在反应器壳体内壁上;上支撑圈3用于与内件连接板9连接,加强筋板2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撑圈3和下支撑圈1焊接,形成双层支撑结构。上支撑圈3和下支撑圈1均为环形结构,上支撑圈3的宽度大于下支撑圈1的宽度,加强筋板2上、下两端的宽度分别与上支撑圈3和下支撑圈1的宽度相适应,显然,加强筋板2整体呈上宽下窄状。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加强筋板2靠近设备壳体的一侧上下各倒45°角,以避开下支撑圈1和上支撑圈3与设备壳体的连接焊缝。上支撑圈3上均布有用于螺栓连接内件连接板9的螺栓孔;在实际应用中,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加强筋板2的厚度应根据具体的支撑内件重量,物料堆积重量及上述零件的材质、尺寸进行强度校核计算确定,同时考虑上支撑圈3与壳体的焊接变形增加的工艺余量。其中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加强筋板2的材质与设备壳体相同。这里我们举例取上支撑圈3的厚度为22mm(下料厚度),下支撑圈1的厚度为22mm,加强筋板2的厚度为20mm,上述厚度一般不大于相焊壳体的壁厚;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加强筋板2与反应器壳体内壁相焊接的边缘具有相应的焊接坡口,比如图3中示出的上支撑圈3边缘的双U形坡口,对于下支撑圈1同样可以采用双U形坡口,对于加强筋板2可采用K形坡口,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不做严格限定。在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之间设有金属垫圈7和陶瓷纤维垫圈8两种不同材质的垫圈,陶瓷纤维垫圈8与内件连接板9接触,实际应用中金属垫圈7可以采用不锈钢垫圈,可以将两种垫圈的厚度均设为3mm。上支撑圈3通过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实现连接,与螺栓4配合使用的螺母5预先焊接在上支撑圈3的下表面,当然,上支撑圈3上均匀分布有与螺栓4匹配使用的螺栓孔,螺母5与螺栓孔同轴设置。加强筋板2设置在每两个螺栓孔之间,即跨螺栓孔均布。上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设在内件连接板9与上支撑圈3之间的正式垫片6和预演装用垫片10,正式垫片6结构参考图6,其为环形结构,其上均布有与螺栓4配合使用的通孔。这两种垫片每次单独使用,当然,预演装用垫片10在预演装的时候用,正式垫片6在之后正式安装的时候用。两种垫片结构相同,材质可以不同,在实际应用中,正式垫片可以为金属垫片,预演装用垫片可以为石棉橡胶垫片。基于上述公开的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以下针对实际制造装配过程进行举例说明。1、加工过程(1)下支撑圈1:数控气割-气割拼缝坡口-打磨坡口-装配拼缝-焊接拼缝-打磨齐平-油压机校平-立车加工坡口-装配。(2)加强筋板2:数控气割成型-装配。(3)上支撑圈3:数控气割-气割拼缝坡口-打磨坡口-装配拼缝-焊接拼缝-打磨齐平-油压机校平-立车加工坡口-划钳-钻孔-装配。(4)金属垫圈7:物供圆钢-单柱立车加工-装配。(5)预演装用垫片10:切割-装配。(6)内件连接板9:与内件一同供货。(7)螺栓4、螺母5:按标准外购。(8)正式垫片6、陶瓷纤维垫圈8:按标准外购。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以及设在两者之间的加强筋板(2),三者均固定在反应器壳体内壁上;所述上支撑圈(3)用于通过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实现连接,所述加强筋板(2)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圈(3)和所述下支撑圈(1)相连,形成双层支撑结构,用于提高所述上支撑圈(3)的支撑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立式反应器内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圈(3)、下支撑圈(1)以及设在两者之间的加强筋板(2),三者均固定在反应器壳体内壁上;所述上支撑圈(3)用于通过螺栓(4)与内件连接板(9)实现连接,所述加强筋板(2)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圈(3)和所述下支撑圈(1)相连,形成双层支撑结构,用于提高所述上支撑圈(3)的支撑强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栓(4)与所述内件连接板(9)之间设有金属垫圈(7)和陶瓷纤维垫圈(8),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垫圈(8)与所述内件连接板(9)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垫圈(7)为不锈钢垫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螺栓(4)配合使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玉静李松山李鹏靳志宇汪兆祥潘晓栋庄玉萍张昆姬生允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