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9176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包括盖体、导热片和导热片座,所述盖体的底部安装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一侧分别设有凸体和凹体,所述凸体与所述固定盘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片嵌入设置于所述导热片座,所述导热片由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和第三导热片构成,且所述第三导热片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热片内,所述第二导热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热片内,所述导热片座上端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导热片座下端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热片座紧密连接,所述挡板的一侧安装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侧设有夹板,且所述夹板与所述固定件无缝焊接,该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有着易安装,结构简单,散热性强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
本技术涉及二极管
,具体为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
技术介绍
LED照明即发光二极管照明,是一种利用半导体发光的原件,具有电光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电压低、节能环保等优点,当今社会应加强对其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LED是一种新型光源,是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气体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光源。早在20世纪60年代GE已研究出第一个可见的红光LED,而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日亚公司的中村修二博士通过对各种化学原料的组合形成,专利技术了蓝光LED,获得了广大的市场需求,随着90年代末白光LED的开发成功与商业化,LED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逐步变得广泛和普及。LED单管功率0.03~0.06瓦,采用直流驱动,单管驱动电压1.5~3.5伏,电流15~18毫安,反应速度快,可在高频操作。同样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耗电量是白炽灯泡的八分之一,荧光灯管的二分之一。但是,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在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时候,只能转化20%-30%,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化为了热能,然而当温度过高时,又会使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现有的散热片散热效果不好,且安装具有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包括盖体(1)、导热片(3)和导热片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的一侧设有条形凹槽(4),所述盖体(1)的底部安装有固定盘(5),所述固定盘(5)的一侧分别设有凸体(7)和凹体(6),所述凸体(7)与所述固定盘(5)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片(3)嵌入设置于所述导热片座(2),所述导热片(3)由第一导热片(15)、第二导热片(16)和第三导热片(17)构成,且所述第三导热片(17)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热片(16)内,所述第二导热片(16)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热片(15)内,所述导热片座(2)上端的一侧设有卡槽(9),所述导热片座(2)下端的一侧设有挡板(12),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片结构,包括盖体(1)、导热片(3)和导热片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的一侧设有条形凹槽(4),所述盖体(1)的底部安装有固定盘(5),所述固定盘(5)的一侧分别设有凸体(7)和凹体(6),所述凸体(7)与所述固定盘(5)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片(3)嵌入设置于所述导热片座(2),所述导热片(3)由第一导热片(15)、第二导热片(16)和第三导热片(17)构成,且所述第三导热片(17)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热片(16)内,所述第二导热片(16)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热片(15)内,所述导热片座(2)上端的一侧设有卡槽(9),所述导热片座(2)下端的一侧设有挡板(12),且所述挡板(12)具体为“2”个,所述挡板(12)与所述导热片座(2)紧密连接,所述挡板(12)的一侧安装有固定件(13),所述固定件(13)的一侧设有夹板(19),且所述夹板(19)与所述固定件(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志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兆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