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34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风道,风道包括前蜗壳、后蜗壳以及用于与贯流风扇装配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分别与前蜗壳和后蜗壳连接,上安装座与下安装座对称设置。因而,上下方向上风道的安装方向可任意互换,均能够实现风道与空调本体和导风板的装配,风道的通用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于空调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空调本体的情况,风道能够实现左右通用,仅需要一套风道模具即可,大大节省了资源,并且有利于安装,简化安装过程,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风道
本技术属于空调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风道。
技术介绍
现有立式空调的风道一般包括前蜗壳、后蜗壳以及位于前蜗壳、后蜗壳的两端并连接前蜗壳、后蜗壳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一般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与空调装配,并且用于安装导风板和导风板驱动机构。由于导风板驱动机构一般位于上安装座的上方,上安装座的结构一般与下安装座的结构不同,上安装座上设置有导风板驱动机构,下安装座上不设置导风板驱动机构。因而,风道的通用性较差,特别是空调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空调本体时,风道不能通用,需要开设两套风道模具,制备两套风道,浪费资源。并且,安装风道时需要首先鉴别风道的安装方向,降低了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的风道,解决了空调包括两个对称的空调本体时,现有风道不能通用,需要开设两套风道模具,制备两套风道,浪费资源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风道包括前蜗壳、后蜗壳以及用于与贯流风扇装配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所述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分别与所述前蜗壳和后蜗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与所述下安装座对称设置。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用于安装导风板的导风板安装位。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上安装座的上表面和所述下安装座的下表面均具有用于安装导风板驱动机构的驱动机构安装位。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上安装座的上表面和所述下安装座的下表面均具有用于限制所述导风板转动范围的限位部。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导风板安装位外围带缺口的圆筒。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用于排出冷凝水的通孔。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所述上安装座安装于上基座,所述下安装座安装于下基座,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与所述上基座和所述下基座装配的基座安装位。一种立式空调,其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均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空调本体内均设置有贯流风扇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贯流风道,相邻的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的后端之间形成所述贯通风道的后端引风口,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的上端之间形成所述贯通风道的上端引风口,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的前端之间形成所述贯通风道的送风口,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贯通风道内;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配置为对应的贯流风扇转动时在贯通风道产生的负压使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外部的空气经过后端引风口和上端引风口进入所述贯通风道,所述送风口送出所述贯通风道内的空气。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之间、所述出风口的上方形成上部贯通风道,所述上部贯通风道与上端引风口和贯通风道连通。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之间、所述出风口的下方形成下部贯通风道,所述下部贯通风道与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后端之间形成与所述下部贯通风道连通的下端引风口,所述下端引风口位于所述后端引风口的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风道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对称设置,因而,上下方向上风道的安装方向可任意互换,均能够实现风道与空调本体和导风板的装配,风道的通用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于空调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空调本体的情况,风道能够实现左右通用,仅需要一套风道模具即可,大大节省了资源,并且有利于安装,简化安装过程,提高安装效率。本技术立式空调包括至少两个空调本体,相邻的第一空调本体与第二空调本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第一空调本体的后端与第二空调本体的后端形成贯通风道的后端引风口,第一空调本体的上端与第二空调本体的上端之间形成贯通风道的上端引风口。本技术的引风口包括后端引风口和上端引风口,引风范围扩大,引风量大大提高,提高了引风效果,送风口的出风更加温和舒适。本技术的出风口位于贯通风道内,出风口的出风能够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较大的负压,引入外部较多的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能够从送风口快速、均匀地扩散,送风温度较为均匀、舒适;出风口与引风口之间的贯通风道可以对吸入的非热交换风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吸风量,且能够提高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的混合均匀性,同时,本技术能够在出风口与送风口之间的贯通风道内进行充分的混合,进一步保证混风均匀性,提高送风的舒适性及均匀性。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图1A-A处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图1C-C处的剖视简图。图8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图1E-E处的剖视简图。图9为图1的纵向剖视简图。图10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分解图。图1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风道与上基座和下基座的分解图。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图13为图11的仰视图。1、底座;2、顶部连接件;3、前端连接板;4、后端连接板;5、中部连接板;61、前立柱;62、中部立柱;63、后部立柱;7、汇流部;100、第一空调本体;101、第一壳体;1011、前面板;1012、后面板;1013、侧面板;102、第一进风口;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一贯流风扇;105、第一风道;1051、前蜗壳;1052、后蜗壳;1053、上安装座;1054、下安装座;106、第一换热器;108、第一导风板;109、第一接水盘;110、第一下基座;111、第一上基座;112、第一顶盖;113、第一电机;200、第二空调本体;201、第二壳体;2011、前面板;2012、后面板;2013、侧面板;202、第二进风口;203、第二出风口;204、第二贯流风扇;205、第二风道;206、第二换热器;208、第二导风板;209、第二接水盘;210、第二下基座;211第二上基座;212、第二顶盖;213、第二电机;300、贯通风道;301、后端引风口;302、上端引风口;303、送风口;304、上部贯通风道;305、下部贯通风道;306、下部进风口;307、下端引风区域。400、导风板安装位;401、驱动机构安装位;402、限位部;403、通孔;404、基座安装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上或下、左或右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用前或后、上或下、左或右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的限制。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本体内部、经热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风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前蜗壳、后蜗壳以及用于与贯流风扇装配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所述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分别与所述前蜗壳和后蜗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与所述下安装座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前蜗壳、后蜗壳以及用于与贯流风扇装配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所述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分别与所述前蜗壳和后蜗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与所述下安装座对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用于安装导风板的导风板安装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的上表面和所述下安装座的下表面均具有用于安装导风板驱动机构的驱动机构安装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的上表面和所述下安装座的下表面均具有用于限制所述导风板转动范围的限位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导风板安装位外围带缺口的圆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用于排出冷凝水的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安装于上基座,所述下安装座安装于下基座,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均具有与所述上基座和所述下基座装配的基座安装位。8.一种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晓滨胡颉李大森矫立涛夏褚芮李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