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182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包括管线主体、下支撑机构和上防护机构;下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侧壁、下支撑顶壁、下支撑板和下支撑杆,若干下支撑机构均匀设置在管线主体底部,管线主体穿过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相邻的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固定一个上防护机构;上防护机构包括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框,管线主体设置在上固定框与下固定板围绕形成的空间中,相邻的两个上防护机构之间通过防撞条加以固定连接,能够有效防止船舶锚泊时对海底管线造成的撞击伤害,提高了海底管线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撞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船舶运输业、渔业都取得长足进步。在船舶运输方面,随着沿海港口数量和泊位日益增加,船舶吨位越来越大,意外的抛锚作业也越来越频繁;在渔业生产方面,渔业作业区域越来越密集,在部分海域内,渔业养殖作业区域与海底管线的铺设区域产生交叠,并且渔业船舶在海上作业随意性比较强,以上这些因素都会给海底管线带来一定的风险。近几年就发生多起海管受损事故,绝大部分是由于船舶抛锚造成的,因此,对海底管线进行防护,以防止船舶抛锚对其造成损坏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专利“200310115532.1”公开了一种海底管线的防护沉排,由模块、连接绳组成,所述模块的形状为长方形的两个上下对称的四棱台叠加而成,每排模块沿模块地长轴方向依次排列有大于6列的模块,每列模块沿模块的短轴方向依次排列有大于4排的模块,通过连接绳将模块连成一个软体沉排,通过海底管线的防护沉排压盖在海底管线上,防止锚链直接破坏管线,但是该沉排长期压合在海底管线上,易造成海底管线的变形,对其造成自然损坏。专利“201520190205.0”公开了一种海底管线浮球式柔性冲刷防护装置,由三至多个浮球防护单元组成,所述浮球防护单元包括压载块体和浮体小球,压载块体和浮体小球以及浮体小球之间通过连接绳索相连接;浮球防护单元分布设置于海底管线周围,形成类似多孔网板的防护层;造价较低,施工十分方便,在水流速度较小;但是该装置连接牢固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能够有效防止船舶锚泊时对海底管线造成的撞击伤害,提高了海底管线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能。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包括管线主体、下支撑机构和上防护机构;所述下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侧壁、下支撑顶壁、下支撑板和下支撑杆,两个下支撑侧壁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的两侧,使下支撑机构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下支撑顶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槽,每个下支撑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开口槽,第一开口槽和两个第二开口槽相互连通,下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支撑杆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底部、且位于第一开口槽的两侧,两个下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底部之间的距离,两个下支撑杆分别穿过下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孔、将下支撑板固定在两个下支撑杆之间;若干下支撑机构均匀设置在管线主体底部,管线主体穿过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相邻的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固定一个上防护机构;所述上防护机构包括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框,下固定板通过销钉固定在相邻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上固定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上固定框垂直的固定在下固定板上,上固定框为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管线主体设置在上固定框与下固定板围绕形成的空间中,相邻的两个上防护机构之间通过防撞条加以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杆底部设有限位板。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板上设有圆弧形结构的定位板。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框内壁与下固定板顶面之间设有一个V字形结构的缓冲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施工时将管线主体并防撞机构固定在海床上,仅部分上固定框和防撞条裸露在海床外;当受到船锚撞击时,上防护机构进行第一重防护,当撞击力度过大,上防护机构损坏时,海底管线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发现位移,下支撑板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海底管线发生大幅度形变;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船舶锚泊时对海底管线造成的撞击伤害,提高了海底管线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下支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上防护机构的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附图标记管线主体1、下支撑机构2、上防护机构3、下支撑侧壁4、下支撑顶壁5、下支撑板6、下支撑杆7、第一开口槽8、第二开口槽9、限位板10、定位板11、下固定板12、上固定框13、防撞条14、缓冲条15、海床16。如图所示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包括管线主体1、下支撑机构2和上防护机构3;所述下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侧壁4、下支撑顶壁5、下支撑板6和下支撑杆7,两个下支撑侧壁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的两侧,使下支撑机构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下支撑顶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槽8,每个下支撑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开口槽9,第一开口槽和两个第二开口槽相互连通,下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支撑杆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底部、且位于第一开口槽的两侧,两个下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底部之间的距离,两个下支撑杆分别穿过下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孔、将下支撑板固定在两个下支撑杆之间,所述下支撑杆底部设有限位板10,下支撑板上设有圆弧形结构的定位板11;若干下支撑机构均匀设置在管线主体底部,管线主体穿过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相邻的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固定一个上防护机构;所述上防护机构包括下固定板12和上固定框13,下固定板通过销钉固定在相邻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上固定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上固定框垂直的固定在下固定板上,上固定框为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管线主体设置在上固定框与下固定板围绕形成的空间中,相邻的两个上防护机构之间通过防撞条14加以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框内壁与下固定板顶面之间设有一个V字形结构的缓冲条15。本技术施工时将管线主体并防撞机构固定在海床16上,仅部分上固定框和防撞条裸露在海床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其特征为,包括管线主体、下支撑机构和上防护机构;所述下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侧壁、下支撑顶壁、下支撑板和下支撑杆,两个下支撑侧壁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的两侧,使下支撑机构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下支撑顶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槽,每个下支撑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开口槽,第一开口槽和两个第二开口槽相互连通,下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支撑杆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底部、且位于第一开口槽的两侧,两个下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底部之间的距离,两个下支撑杆分别穿过下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孔、将下支撑板固定在两个下支撑杆之间;若干下支撑机构均匀设置在管线主体底部,管线主体穿过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相邻的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固定一个上防护机构;所述上防护机构包括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框,下固定板通过销钉固定在相邻两个下支撑机构之间,上固定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上固定框垂直的固定在下固定板上,上固定框为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管线主体设置在上固定框与下固定板围绕形成的空间中,相邻的两个上防护机构之间通过防撞条加以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底管线的船舶锚泊防撞机构,其特征为,包括管线主体、下支撑机构和上防护机构;所述下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侧壁、下支撑顶壁、下支撑板和下支撑杆,两个下支撑侧壁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的两侧,使下支撑机构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结构,下支撑顶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槽,每个下支撑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开口槽,第一开口槽和两个第二开口槽相互连通,下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支撑杆倾斜的固定在下支撑顶壁底部、且位于第一开口槽的两侧,两个下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底部之间的距离,两个下支撑杆分别穿过下支撑板上的两个固定孔、将下支撑板固定在两个下支撑杆之间;若干下支撑机构均匀设置在管线主体底部,管线主体穿过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智君艾万政刘虎王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