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和海绵城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229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和海绵城市,涉及建筑领域。该透水路包括路面本体,所述路面本体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蓄水路基层和土基层;所述路面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通过路缘石封盖;所述路缘石上呈L型,所述路缘石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多个所述透水孔与所述蓄水槽连通。所述海绵城市采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透水路雨水回收利用程度不够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路和海绵城市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路和海绵城市。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和工业用水仍以地下水为主。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生态开始失衡,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透水路面: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生态型的道路材料,具有以下的功能:1、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透水性,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2、彩色透水路面防止路面积水,夜间不反光,增加路面安全性和通行舒适性。3、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透水性,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又能避免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4、透水路面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其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盖的地面,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5、透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具有吸音作用,可减少环境噪声。6、透水路面大量的空隙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如粉尘),减少扬尘污染。并易维护性,只需用高压水洗的方法,即可处理孔隙堵塞问题。7、透水路面拥有系列色彩配置,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但是,现有的透水路面仅仅做到了透水,对于水回收方面却还未能做到有效的利用。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和海绵城市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以解决现有的透水路雨水回收利用程度不够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水路,包括路面本体,所述路面本体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蓄水路基层和土基层;所述路面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通过路缘石封盖;所述路缘石上呈L型,所述路缘石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多个所述透水孔与所述蓄水槽连通。可选的,沿所述蓄水槽的长度方向,两条所述蓄水槽都均匀的设置有多个观察台,所述观察台内设置有水泵,用于抽取所述蓄水槽内的水。每隔一端距离设置观察台和抽水泵,将蓄水槽内的水进行抽出,以方便人们使用。可选的,每个所述观察台均上设置有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的水龙头。设置水龙头与水泵相连,方便路人使用,路人可以用存储的雨水进行洗车等等,可以对雨水进行再利用。可选的,每个所述观察台还设置有观察窗。在每个所述观察台设置管擦窗,还有利于观察水位和水质情况,以便可以在水位较满时进行抽水。可选的,每个所述观察台上均上设置有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的喷灌喷头。通过设置喷灌喷头,可以对路两旁的绿化进行灌溉,回收利用雨水灌溉,节约水资源,充分利用了回收的雨水。可选的,所述蓄水路基层底部铺设有多条垂直于所述蓄水槽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两端与所述蓄水槽连通。通过排水沟将路面吸收的水汇集到蓄水槽内,对雨水进行蓄积并回收再利用。可选的,多条所述排水沟沿所述蓄水路基层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这样容易建设,还可以均匀的对雨水进行汇集,防止有些段的雨水汇集太快,而有些段的雨水却过分堆积。可选的,每个所述排水沟内均铺设有单向透水管,所述单向透水管的两端均与所述蓄水槽连通。通过单向透水管进行蓄水导水,既可以进行蓄水,雨水也不会反向渗透,有效的汇集了吸收的雨水。可选的,所述路面本体内还设置有多个透水柱,所述透水柱的中心设置有透水孔,所述透水柱的深度由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延伸至所述蓄水路基层。通过透水柱进行快速的导水吸水,是针对大暴雨的状况下实施的,防止雨水过大,路面无法快速的蓄积吸收,导致路面积水太对,影响交通使用。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所述海绵城市,所述海绵城市的道路采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本技术提供的所述透水路,通过所述透水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和蓄水路基层,对雨水进行渗透吸水,可以蓄积更多的雨水,提高吸水能力,可以适应较小的雨水的排水。最终,路面吸收的水进入蓄水槽内。当遇到较大的雨水时,路面来不及吸水蓄水,则通过路缘石上的透水孔直接进入两侧的蓄水槽内。蓄水槽内的蓄积的水则进行存储再利用,可以抽取以后用于灌溉路边绿化等用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的第一方向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的第二方向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标:1-透水混凝土层;2-透水路基层;3-蓄水路基层;4-土基层;5-蓄水槽;6-路缘石;7-透水孔;8-观察台;9-观察窗;10-排水沟;11-单向透水管;12-透水柱;1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透水路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透水路,所述透水路包括路面本体,所述路面本体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1、透水路基层2、蓄水路基层3和土基层4;所述路面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蓄水槽5;所述蓄水槽5上方通过路缘石6封盖;所述路缘石6上呈L型,所述路缘石6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7,多个所述透水孔7与所述蓄水槽5连通。本技术提供的所述透水路,通过所述透水混凝土层1、透水路基层2和蓄水路基层3,对雨水进行渗透吸水,可以蓄积更多的雨水,提高吸水能力,可以适应较小的雨水的排水。最终,路面吸收的水进入蓄水槽5内。当遇到较大的雨水时,路面来不及吸水蓄水,则通过路缘石6上的透水孔7直接进入两侧的蓄水槽5内。蓄水槽5内的蓄积的水则进行存储再利用,可以抽取以后用于灌溉路边绿化等用途。如图1-4,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沿所述蓄水槽5的长度方向,两条所述蓄水槽5都均匀的设置有多个观察台8,所述观察台8内设置有水泵,用于抽取所述蓄水槽5内的水。每隔一端距离设置观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透水路和海绵城市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水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本体,所述路面本体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蓄水路基层和土基层;所述路面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通过路缘石封盖;所述路缘石上呈L型,所述路缘石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多个所述透水孔与所述蓄水槽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本体,所述路面本体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透水路基层、蓄水路基层和土基层;所述路面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通过路缘石封盖;所述路缘石上呈L型,所述路缘石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多个所述透水孔与所述蓄水槽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蓄水槽的长度方向,两条所述蓄水槽都均匀的设置有多个观察台,所述观察台内设置有水泵,用于抽取所述蓄水槽内的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观察台均上设置有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的水龙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观察台还设置有观察窗。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山
申请(专利权)人:远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