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及路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59231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及路面系统,涉及路面排水技术领域,为解决雨水回收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所述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边沟、集水池、降温喷雾装置、洒水装置和多个集水管路,多个集水管路均铺设于透水路面的底部,各集水管路均与边沟连通;边沟设置于透水路面的至少一侧,边沟的顶部设置有透水支撑板,边沟的底部通过排水口与集水池连通;集水池通过抽水管路分别与降温喷雾装置及洒水装置连通,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抽水管路与抽水装置连接。所述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用于雨水收集、回收再利用,雨水利用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及路面系统
本技术涉及路面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及路面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仍以地下水为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环境污染对可利用水源造成了很大破坏,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生态开始失衡,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在暴雨过后,城市易发生严重的积水现象,交通堵塞、电力中断、房屋被淹等情形时有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路面不透水。透水路面的出现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使地下水位回升,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路面积水问题。现有透水路面常采用铺设地砖的方法,雨水从砖缝渗入地下,渗入的雨水无法有效回收。因此,如何有效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雨水回收利用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边沟、集水池、降温喷雾装置、洒水装置和多个集水管路,多个所述集水管路均铺设于透水路面的底部,各所述集水管路均与所述边沟连通;所述边沟设置于所述透水路面的至少一侧,所述边沟的顶部设置有透水支撑板,所述边沟的底部通过排水口与所述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池通过抽水管路分别与所述降温喷雾装置及所述洒水装置连通,所述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抽水管路与抽水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池的顶部设置有水轮发电装置,所述水轮发电装置与所述边沟的出水口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池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集水池之间通过平衡管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集水池连通有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设置有电控开关阀。进一步地,还包括备用储水池,所述备用储水池与所述排水管路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池的截面积由上到下逐渐增加,所述集水池的底部和倾斜设置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加固支撑柱。进一步地,所述抽水管路与所述集水池连通之处与所述集水池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集水池深度的三分之一。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路上设置有多个集水口,所述集水口处设置有滤网。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雨水一部分通过边沟流入到集水池中,一部分渗入透水路面,渗入透水路面的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流入集水管路,并从集水管路流入边沟,再从边沟流入集水池中。也就是说,落到透水路面及其附近区域的雨水,一部分渗入到地下,以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流入到集水池中。在透水路面附近设置有降温喷雾装置,且在透水路面附近设置有绿化区,绿化区内养殖有植物,在绿化区内设置有洒水装置。降温喷雾装置和洒水装置均通过抽水管路与集水池连通,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也就是说,集水池中收集的雨水在抽水管路中经过过滤处理后送入到降温喷雾装置和洒水装置中,降温喷雾装置用于在炎热或者干燥天气将水制成雾状喷出,从而增加空气湿度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洒水装置用于将水洒到绿化区中,以保证绿化区内土壤湿度,为植物提供充足水分。因此,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将部分雨水收集到集水池中,在暴雨时期,雨水从边沟的开口及透水路面下的集水管路进入集水池中,从而可快速降低城市路面积水情况,避免城市路面积水严重造成其他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在天气炎热或者干燥时,可将集水池中的水用于降温喷雾装置及洒水装置,从而起到加湿降温、以及灌溉植物的作用,使得雨水得到再次利用,节约了城市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雨水回收利用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路面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雨水回收利用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路面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进一步地,所述透水路面包括透水面层、碎石层和粗砂过滤层。所述路面系统与上述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中透水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中多个集水池连通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中集水管路排布示意图。图中:10-边沟;11-透水支撑板;12-透水孔;20-集水池;21-平衡管路;22-加固支撑柱;23-排水管路;31-降温喷雾装置;32-洒水装置;41-主管路;42-分支管路;43-过滤装置;44-抽水装置;50-透水路面;51-透水面层;52-碎石层;53-粗砂过滤层;60-集水管路;61-集水口;70-电控开关阀;80-水轮发电装置;81-安装架;91-上限传感器;92-下限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边沟10、集水池20、降温喷雾装置31、洒水装置32和多个集水管路60,其中:多个集水管路60均铺设于透水路面50的底部,各集水管路60均与边沟10连通;边沟10设置于透水路面50的至少一侧,边沟10的顶部设置有透水支撑板11,边沟10的底部通过排水口与集水池20连通;集水池20通过抽水管路分别与降温喷雾装置31及洒水装置32连通,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43,抽水管路与抽水装置44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雨水一部分通过边沟10流入到集水池20中,一部分渗入透水路面50,渗入透水路面50的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流入集水管路60,并从集水管路60流入边沟10,再从边沟10流入集水池20中。也就是说,落到透水路面50及其附近区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及路面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沟、集水池、降温喷雾装置、洒水装置和多个集水管路,多个所述集水管路均铺设于透水路面的底部,各所述集水管路均与所述边沟连通;所述边沟设置于所述透水路面的至少一侧,所述边沟的顶部设置有透水支撑板,所述边沟的底部通过排水口与所述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池通过抽水管路分别与所述降温喷雾装置及所述洒水装置连通,所述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抽水管路与抽水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沟、集水池、降温喷雾装置、洒水装置和多个集水管路,多个所述集水管路均铺设于透水路面的底部,各所述集水管路均与所述边沟连通;所述边沟设置于所述透水路面的至少一侧,所述边沟的顶部设置有透水支撑板,所述边沟的底部通过排水口与所述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池通过抽水管路分别与所述降温喷雾装置及所述洒水装置连通,所述抽水管路中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抽水管路与抽水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顶部设置有水轮发电装置,所述水轮发电装置与所述边沟的出水口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集水池之间通过平衡管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集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艳
申请(专利权)人:远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