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1313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9:15
止动件(32)具有:一端侧侧壁(33),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其均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一端面相对;另一端侧侧壁(34),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其均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另一端面相对;一端侧凸缘,其固定在上油盘;以及另一端侧凸缘(37),其固定在上油盘。由此,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在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观察时,控制轴侧连接销(30)的端面均与止动件(32)的一端侧侧壁(33)及另一端侧侧壁(34)局部地互相重叠。因此,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均能够可靠地防止控制轴侧连接销(30)沿着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脱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能够对内燃机压缩比进行变更的可变压缩比机构的内燃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存在能够利用多连杆式的活塞曲柄机构将内燃机的内燃机压缩比变更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可变压缩比机构,该可变压缩比机构具有:控制轴,其能够根据旋转位置对内燃机的内燃机压缩比进行变更;臂部,其从控制轴向径向延伸;杆,其经由连接销与臂部能够旋转地连接,能够在控制轴径向往复运动;致动器,其对杆进行驱动;以及控制轴的轴颈部,其设置于臂部的轴向两侧。在该专利文献1中,与连接销的轴向端面相对的推力面设置于能够将控制轴或者轴颈部支撑为可旋转的轴承体,通过该推力面防止连接销脱出。然而,如果内燃机压缩比变更则控制轴旋转而连接销的位置产生变化。因此,针对轴承体、控制轴,需要以即使内燃机压缩比变化也与连接销的端面相对的方式形成推力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8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具有:可变压缩比机构,其根据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对内燃机压缩比进行变更;致动器,其对上述控制轴的旋转位置进行变更;臂部,其从上述控制轴向径向外侧延伸;杆,其将上述致动器和上述臂部联接;连接销,其将上述杆和上述臂部贯穿而将两者可旋转地连接;以及壁部,无论上述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如何其都与上述连接销的端面相对,防止上述连接销从上述杆或者上述臂部脱出。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如何,即无论连接销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销沿着连接销轴向脱出。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内燃机所应用的可变压缩比机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可变压缩比机构的控制轴和电动机的连接机构的说明图。图3是第1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安装到上油盘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轴碰撞到高压缩比侧止动件的状态中的止动件和控制轴侧连接销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轴碰撞到低压缩比侧止动件的状态中的止动件和控制轴侧连接销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是第2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安装到上油盘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第3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例中的止动件的安装到上油盘的状态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内燃机1具有可变压缩比机构5,其通过对在构成内燃机主体的气缸体2的气缸3内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4的上止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将内燃机压缩比变更。可变压缩比机构5具有:下连杆8,其利用通过多个连杆将活塞4和曲轴6的曲柄销7连接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可旋转地安装于曲柄销7;上连杆9,其将该下连杆8和活塞4连接;控制轴10,其设置有偏心轴部11;以及控制连杆12,其将偏心轴部11和下连杆8连接。曲轴6具备多个轴颈部13及曲柄销7。轴颈部13在气缸体2和曲柄轴承托架14之间可旋转地被支撑。上连杆9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于活塞销15,另一端通过第1连接销16与下连杆8可旋转地连接。控制连杆12的一端通过第2连接销17与下连杆8可旋转地连接,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于控制轴10的偏心轴部11。此处,第1连接销16及第2连接销17例如相对于下连杆8被压入固定。控制轴10被配置为与曲轴6平行,并且被气缸体2可旋转地支撑。具体而言,控制轴10在曲柄轴承托架14和控制轴轴承托架18之间可旋转地被支撑。控制轴10通过作为致动器的电动机21(参照图2)被旋转驱动。通过利用电动机21将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变更,成为控制连杆12的摆动支点的偏心轴部11的位置产生变化。由此,下连杆8的姿态产生变化,伴随着活塞4的活塞运动(冲程特性)、即活塞4的上止点位置及下止点位置的变化,内燃机压缩比连续地变更。此外,作为控制轴10的驱动源,并不限于电动机21,也可以是油压驱动式的致动器。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轴10和电动机21的连接机构的说明图。控制轴10具有作为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两岔状的臂部的控制轴臂部22,在由气缸体2、在其下侧(下部)固定的上油盘23等构成的内燃机主体的内部可旋转地被支撑。电动机21配置于上述内燃机主体的外部。电动机21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未图示)减速,作为未图示的减速机输出轴的旋转而被取出。上述减速机输出轴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输出轴臂部26。关于上述减速机,上述减速机输出轴及输出轴臂部26配置于上述内燃机主体的外部,并且容纳于在作为上述内燃机主体的侧壁的上油盘侧壁27安装的壳体28。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壳体28的后端安装有电动机21。上述减速机输出轴沿着上油盘侧壁27在内燃机前后方向延伸。控制轴臂部22和输出轴臂部26通过相对于控制轴10及上述减速机输出轴正交的细长的杆29连接。即,在润滑用的油飞散的上述内燃机主体内配置的控制轴10和在上述内燃机主体的外部设置的上述减速机输出轴通过将上油盘侧壁27贯穿的杆29成为机械地连接的结构。在控制轴臂部22的前端夹入杆29的一端。控制轴臂部22和杆29经由圆柱状的控制轴侧连接销30可旋转地连接。控制轴侧连接销30相当于连接销,在与控制轴10平行的状态下,将控制轴臂部22的前端及杆29的一端贯穿。杆29的另一端经由输出轴侧连接销31可旋转地连接于输出轴臂部26的前端。如果伴随着电动机21的旋转上述减速机输出轴进行旋转,则杆29沿着与控制轴10正交的平面而进行往复运动。而且,伴随着杆29的往复运动而控制轴臂部22摆动,由此控制轴10进行旋转。此处,通过止动件32而限制控制轴侧连结销30沿着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控制轴轴向)的位置,使得控制轴侧连结销30不会从控制轴臂部22的前端及杆29的一端脱落。如图3~图6所示,第1实施例中的止动件32具有:作为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一端面相对的壁部的一端侧侧壁33;作为与一端侧侧壁33平行,且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另一端面相对的壁部的另一端侧侧壁34;底壁35,其将一端侧侧壁33和另一端侧侧壁34连接;板状的一端侧凸缘36,其从一端侧侧壁33凸出,固定于上油盘23的刚性相对高的部位;板状的另一端侧凸缘37,其从另一端侧侧壁34凸出,固定于上油盘23的刚性相对高的部位。在止动件32的一端侧侧壁33和另一端侧侧壁34之间配置控制轴臂部22的前端和杆29的一端。以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观察(控制轴轴向观察),一端侧侧壁33形成为沿着上边部分安装于偏心轴部11的控制连杆12大端部的移动轨迹的曲线状,并且形成为无论内燃机压缩比如何,即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总是局部地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一端面相对。即,即使在碰撞到高压缩比侧(未图示)的状态(图5)和碰撞到低压缩比侧止动件(未图示)的状态(图6)之间使控制轴10旋转,一端侧侧壁33也形成为,在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观察时,前端总是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一端面局部互相重叠。另一端侧侧壁34形成为与周围的部件不干涉,并且形成为无论内燃机压缩比如何,即无论控制轴10的旋转位置如何,总是局部地与控制轴侧连接销30另一端面相对。即,即使在碰撞到高压缩比侧止动件(未图示)的状态(图5)和碰撞到低压缩比侧止动件(未图示)的状态(图6)之间使控制轴10旋转,在控制轴侧连接销轴向观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燃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其具有:可变压缩比机构,其根据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对内燃机压缩比进行变更;致动器,其对所述控制轴的旋转位置进行变更;臂部,其从所述控制轴向径向外侧延伸;杆,其将所述致动器和所述臂部联接;连接销,其将所述杆和所述臂部贯穿而将两者可旋转地连结;以及壁部,无论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如何,该壁部均与所述连接销的端面相对,防止所述连接销从所述杆或者所述臂部脱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其具有:可变压缩比机构,其根据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对内燃机压缩比进行变更;致动器,其对所述控制轴的旋转位置进行变更;臂部,其从所述控制轴向径向外侧延伸;杆,其将所述致动器和所述臂部联接;连接销,其将所述杆和所述臂部贯穿而将两者可旋转地连结;以及壁部,无论控制轴的旋转位置如何,该壁部均与所述连接销的端面相对,防止所述连接销从所述杆或者所述臂部脱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中,所述壁部与所述连接销的一端面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中,所述壁部为与所述连接销的一端面相对的一端侧壁部、和与所述连接销的另一端面相对的另一端侧壁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具有所述壁部的止动件向内燃机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吉亮介田中仪明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