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3235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7:12
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混气座(2)、中心火盖(4)集外环火盖,混气座(2,中心布置有多个围成一圈的内环通孔(23),位于前述内环通孔(23)外圈布置有多个外环通孔(21),前述的内环通孔(23)和外环通孔(21)之间形成有多个导向分流柱(26),多个导向分流柱(26)围成一圈,前述导向分流柱(26)与外环通道(25)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2a)。增设了导向分流柱可以使二次空气在内环整个空间上分布更加全面更加均匀,利于内环燃烧均匀,降低了烟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灶具燃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主要应用于燃气灶具上。
技术介绍
现有的燃烧器一般包括底座、混气座、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混气座设于底座上,混气座,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设于混气座上,这类的专利文献可以参考申请号为CN200810163232.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多腔一体式燃烧器的进风调节装置》(申请公布号为CN101440962A);还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410079858.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内环火焰稳定的燃气灶具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3900080A)。如图4所示,现有的混气座2a具有外环混气腔21a和内环混气腔22a,外环混气腔21a通过竖直通道23a来供气,相邻的竖直通道23a之间设计有腰形孔24a,腰形孔24a作为二次空气通道补给给内环二次空气通道均是独立不连通的,因此当各通道加工存在误差或者各通道由于油渍等赃物堆积后造成二次空气在各通道内流动特性有差异,这将导致二次空气在燃烧器内环燃烧前混合不均匀,造成内环燃烧不均匀的现象;另外,传统混气座中腰形孔结构都是从混气座的外环侧面直接打穿到内环侧面的,由于热效率及锅尺寸的约束,燃烧器的直径不能做的太大,即混气座的外径不能做的太大,当混气座外径和二次空气通道高度不变时,二次空气通道深度的增大会导致二次空气通道宽度的减小(因为越靠近内侧直径越小,所对应的弧长也越小),造成内环侧面二次空气通道的面积的减小,导致内环空气供给不足,燃烧器烟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二次空气补给充分且混气均匀的灶具燃烧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上端面具有中心混气腔及围绕中心混气腔布置的外环混气腔,该基座侧向具有与前述中心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混气座,中心布置有多个围成一圈的内环通孔,位于前述内环通孔外圈布置有多个外环通孔,前述的内环通孔向上延伸形成内环通道,前述的内环通道之间形成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前述的外环通孔向上延伸形成外环通道,前述的外环通道之间形成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前述内环通道的顶端形成与各个内环通道均连通的内环混气区域,前述外环通道的顶部形成与各个外环通道均连通的环形的外环混气区域,前述的内环通孔和外环通孔之间形成有多个导向分流柱,多个导向分流柱围成一圈,前述导向分流柱与外环通道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每个导向分流柱位于前述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的进入端口;相邻的导向分流柱之间的出气口与前述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的进入端口对应布置;中心火盖,设于前述混气座的内环混气区域上,该中心火盖的顶端外圈具有内环出火孔;以及外环火盖,设于前述外环混气区域上并具有外环出火孔。所述内环通道位于内环混气区域中心开设有导流孔,对应地,所述中心火盖中心具有纵向设置的导流通道,所述中心火盖的顶面自边缘向中心内凹,并顶面中心开设有收集孔,该收集孔与前述的导流孔通过前述的导流通道相通。收集孔、导流通道及导流孔协同配合可以将汤汁排出,避免堵塞内环火孔。所述外环火盖间隔地设有多个凸台,该凸台上开设有外环出火孔,相邻的凸台之间形成上层二次空气通道,该上层二次空气通道偏离中心火盖的中心并呈旋转状布置,对应地,所述内环出火孔也偏离中心火盖的中心并呈旋转状布置,并且,前述内环出火孔的旋转方向与上层二次空气通道的偏离方向一致。上层二次空气通道偏心布置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卷吸力,从而带动更多的二次空气进入内环,结合内环的旋火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多卷吸进二次空气。所述的外环火孔开设于凸台的内圈,所述凸台外圈或自内圈向外圈方向开设有条形的出火缝,前述出火缝的延长方向偏离中心火盖的中心并呈旋转状布置,前述出火缝的旋转方向与上层二次空气通道的偏离方向一致。偏心的出火缝设计同样利于空气卷吸进来,同时出火缝可以使锅底受热面积增大,受热更均匀;另外,出火孔和出火缝结合,相当于外环火盖又分了两环火,外环出火孔为中环火,出火缝为外环火。进一步,所述的基座位于中心混气腔一侧设有点火针,该点火针顶端伸出基座并靠近内环出火孔布置。进一步,所述的基座位于中心混气腔一侧设有热电偶,该热电偶顶端伸出基座并靠近内环出火孔布置。进一步,所述进气通道包括与中心混气腔接通的中心进气通道及与外环混气腔接通的外环进气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增设了导向分流柱,使得导向分流柱与外环通道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首先,导向分流柱可以使二次空气可以沿着不同方向同时向内环补给,使二次空气在内环整个空间上分布更加全面更加均匀,利于内环燃烧均匀;二、增加了空气与混气座的接触面积,利于混气座加热进来的二次空气,提高灶具热效率;三、使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的深度减小,即二次空气通道的宽度增大了,从而增加了二次空气的补给能力,利于内环的燃烧,降低了烟气。相邻的导向分流柱之间的出气口与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的进入端口对应布置,利于二次空气及时进入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这部分空气通过内环火盖可以及时供给到内环火焰的内侧,从而保证内环火焰的内、外侧都有二次空气及时的补给。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分解图。图3为图2中混气座的截面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混气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1、混气座2、中心火盖4和外环火盖3,基座1上端面具有中心混气腔13及围绕中心混气腔13布置的外环混气腔14,该基座1侧向具有与中心混气腔13和外环混气腔14连通的进气通道;本实施例中的进气通道包括与中心混气腔13接通的中心进气通道11及与外环混气腔14接通的外环进气通道12。混气座2中心布置有多个围成一圈的内环通孔23,位于内环通孔23外圈布置有多个外环通孔21,内环通孔23向上延伸形成内环通道27,内环通道27之间形成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外环通孔21向上延伸形成外环通道25,外环通道25之间形成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内环通道27的顶端形成与各个内环通道27均连通的内环混气区域29,外环通道25的顶部形成与各个外环通道25均连通的环形的外环混气区域20,内环通孔23和外环通孔21之间形成有多个导向分流柱26,多个导向分流柱26围成一圈,导向分流柱26与外环通道25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2a,每个导向分流柱26位于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的进入端口;相邻的导向分流柱26之间的出气口与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的进入端口对应布置。中心火盖4设于混气座2的内环混气区域29上,该中心火盖4的顶端外圈具有内环出火孔44,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火盖4包括筒体41及设于筒体41上的盖板42,有内环出火孔44成型于筒体41上。内环通道27位于内环混气区域29中心开设有导流孔24,对应地筒体41中心具有纵向设置的导流通道45,盖板42的顶面自边缘向中心内凹,并盖板42的中心开设有收集孔43,该收集孔43与导流孔24通过导流通道45相通。收集孔、导流通道及导流孔协同配合可以将汤汁排出,避免堵塞内环火孔。外环火盖3设于外环混气区域20上。外环火盖3间隔地设有多个凸台30,相邻的凸台30之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灶具燃烧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上端面具有中心混气腔(13)及围绕中心混气腔(13)布置的外环混气腔(14),该基座(1)侧向具有与前述中心混气腔(13)和外环混气腔(14)连通的进气通道;混气座(2),中心布置有多个围成一圈的内环通孔(23),位于前述内环通孔(23)外圈布置有多个外环通孔(21),前述的内环通孔(23)向上延伸形成内环通道(27),前述的内环通道(27)之间形成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前述的外环通孔(21)向上延伸形成外环通道(25),前述的外环通道(25)之间形成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前述内环通道(27)的顶端形成与各个内环通道(27)均连通的内环混气区域(29),前述外环通道(25)的顶部形成与各个外环通道(25)均连通的环形的外环混气区域(20),前述的内环通孔(23)和外环通孔(21)之间形成有多个导向分流柱(26),多个导向分流柱(26)围成一圈,前述导向分流柱(26)与外环通道(25)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2a),每个导向分流柱(26)位于前述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的进入端口;相邻的导向分流柱(26)之间的出气口与前述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的进入端口对应布置;中心火盖(4),设于前述混气座(2)的内环混气区域(29)上,该中心火盖(4)的顶端外圈具有内环出火孔(44);以及外环火盖(3),设于前述外环混气区域(20)上并具有外环出火孔(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上端面具有中心混气腔(13)及围绕中心混气腔(13)布置的外环混气腔(14),该基座(1)侧向具有与前述中心混气腔(13)和外环混气腔(14)连通的进气通道;混气座(2),中心布置有多个围成一圈的内环通孔(23),位于前述内环通孔(23)外圈布置有多个外环通孔(21),前述的内环通孔(23)向上延伸形成内环通道(27),前述的内环通道(27)之间形成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前述的外环通孔(21)向上延伸形成外环通道(25),前述的外环通道(25)之间形成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前述内环通道(27)的顶端形成与各个内环通道(27)均连通的内环混气区域(29),前述外环通道(25)的顶部形成与各个外环通道(25)均连通的环形的外环混气区域(20),前述的内环通孔(23)和外环通孔(21)之间形成有多个导向分流柱(26),多个导向分流柱(26)围成一圈,前述导向分流柱(26)与外环通道(25)内侧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混合通道(2a),每个导向分流柱(26)位于前述外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2)的进入端口;相邻的导向分流柱(26)之间的出气口与前述内环二次空气进入通道(28)的进入端口对应布置;中心火盖(4),设于前述混气座(2)的内环混气区域(29)上,该中心火盖(4)的顶端外圈具有内环出火孔(44);以及外环火盖(3),设于前述外环混气区域(20)上并具有外环出火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通道(27)位于内环混气区域(29)中心开设有导流孔(24),对应地,所述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海忠吴丽波茅忠群诸永定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