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7619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包括备料、车削中心、线切割和清洗的步骤。采用车削中心将产品一次加工成型,与原有工艺相比省去了弯折成型的步骤,不会破坏产品材料内部组织,从而将不合格率大大降低,采用一次性加工,省去较多工艺装备需求,大大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椎板成形手术作为治疗椎管狭窄疾病的新兴手术已成为治疗这一疾病的优良手术,目前市场上国外的医疗器械行业厂商早已推出该类的产品及器械,国内也有品牌陆续推出了椎板成形的产品。但是由于产品外形较为复杂,加工中难度极大,尤其对产品表面质量及产品内部材料组织破坏把控不到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颈椎后路开门板的传统工艺制造流程为:备料:按长宽高尺寸备料44×30×0.8/4件,注意轧制方向;线切割:将毛坯料装夹至设备上,按排版图编程,加工参数为:电流为13A加工方式为割一修二,保证表面粗糙度;如图1所示;加工中心:采用D2立铣刀加工底孔,采用D6球铣刀加工腰型槽球面,加工设置的参数相同,主轴转速为4000m/min,切削用量为0.1mm,走刀量为0.05mm/s,加工方式分别为等高侧刃加工和点孔加工,如图2所示;折弯成型:如图3所示,钳工按图工装体进行折弯,共2次折弯,产生2个折弯点,产品内部组织破坏严重;钳工:修磨产品机加工毛刺及产品锋刃处修钝;清洗:清洗产品表面油脂及污垢。其中,折弯成型工序在加工中存在很大风险,如图3中所示,颈椎后路开门板上存在两个折弯点:折弯点1和折弯点2,在折弯点处材料内部组织被破坏风险极大,通过专业的检测方式,生产的产品至少有30%为不合格品,主要原因就在于折弯冲压成型对内部组织的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折弯成型工序对材料内部组织被破坏风险极大,产品不合格率高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备料:毛坯选取直径φ16~φ20的钛棒,其长度在2米到3米之间,其中Ti的质量百分比≥98.71%,钛棒的长度远远大于开门板长度,由于产品加工时钛棒伸出的部分较短,产品加工刚性有较好的保证;车削中心:采用直径与钛棒匹配的夹套将毛坯钛棒夹紧,并固定在车削中心上,然后将毛坯按照开门板弯折的位置分为三段,(分别为始段、中段和尾段,)逐段按照粗加工外形、精加工外形和加工球孔的顺序进行加工;粗加工外形,采用D6立铣刀进行产品外形的粗加工,且主轴转速为V11,切削用量为A11,走刀量为B11,加工方式为等高底刃加工,加工完成后留有0.5mm余量;精加工外形,采用D2立铣刀对产品外形进行精加工,且主轴转速为V12,切削用量为A12,走刀量为B12,加工方式为等高侧刃加工,完成产品厚度的加工;加工球孔,采用D6球铣刀加工球孔,且主轴转速为V13,切削用量为A13,走刀量为B13,加工方式为点孔加工,完成各段上的安装孔的加工;且主轴转速满足V11<V12=V13,切削用量满足A11<A12<A13,走刀量满足B11>B12=B13;当最后一段球孔加工完成后,采用D2立铣刀将产品割断;此车削中心工序采用循序渐进的加工方式制造,由于产品加工时伸出的部分较短,产品加工刚性有较好的保证,比较老工艺方式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不会产生表面震纹,表面质量及尺寸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线切割:将割断后的产品采用装夹工装夹紧,采用线切割完成尾部外形的加工;清洗,清洗产品表面油脂及污垢。基本工艺流程:超声波清洗→手工清洗→2~3次水换洗→流转,增加超声波清洗,使产品的细微的油脂得到彻底清除,产品品质提高。优选的,所述钛棒直径为φ16时,所述夹套的直径为φ16.2;所述钛棒直径为φ20时,所述夹套的直径为φ20。夹套直径等于或略大于钛棒,保证钛棒能够被夹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将工艺流程整合,去除风险较大的折弯工序。现有技术中在折弯成型工序当中,要制造两附工装;改进后则无需要工装制造,直接利用设备的标准夹套加工,在车削中心工艺基本将产品一次加工成型,无需按照传统工艺需要设计较多的工装夹具,制造成本降低。无需担心产品材料内部组织破坏问题,从而将不合格率大大降低,公司效益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能对产品内部材料组织破坏及表面质量能够把控到位,产品质量得到保证;采用一次性加工,省去较多工艺装备需求,大大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线切割工序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加工中心工序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折弯成型工序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车削中心工序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线切割工序示意图。图中:1、装夹工装,2、需要加工部位,3、始段,4、中段,5、尾段。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一:如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备料:毛坯选取直径φ16~φ20的钛棒,其长度在2米到3米之间,其中Ti的质量百分比≥98.71%,钛棒的长度远远大于开门板长度,由于产品加工时钛棒伸出的部分较短,产品加工刚性有较好的保证;本实施例中毛坯为棒(φ16~φ20)×(2000-3000)/(80-100),即磨光棒直径为16mm-20mm,长2-3米,共生产80-100件成品开门板;车削中心:采用直径与钛棒匹配的夹套将毛坯钛棒夹紧,并固定在车削中心上,然后将毛坯按照开门板弯折的位置分为三段,分别为始段3、中段4和尾段5,分三步逐段按照粗加工外形、精加工外形和加工球孔的顺序进行加工;第1步加工始段3:粗加工外形,采用D6立铣刀进行产品外形的粗加工,且主轴转速V11为2500m/min-3500m/min,优选3000m/min,切削用量A11为0.25mm-0.35mm,优选0.3mm,走刀量B11为0.05mm-0.15mm,优选0.1mm,加工方式为等高底刃加工,加工完成后留有0.5mm余量;精加工外形,采用D2立铣刀对产品外形进行精加工,且主轴转速V12为3500m/min-4500m/min,优选4000m/min,切削用量A12为0.15mm-0.25mm,优选0.2mm,走刀量B12为0.05mm-0.1mm,优选0.05mm,加工方式为等高侧刃加工,完成产品厚度的加工;加工球孔,采用D6球铣刀加工球孔,且主轴转速V13为3500m/min-4500m/min,优选4000m/min,切削用量A13为0.05mm-0.15mm,优选0.1mm,走刀量B13为0.05mm-0.1mm,优选0.05mm,加工方式为点孔加工,完成第一段上的安装孔的加工;具体参数见表1所示。表1始段3参数表第2步加工中段4:粗加工外形,采用D6立铣刀进行产品外形的粗加工,且主轴转速V11为3000m/min,切削用量A11为0.3mm,走刀量B11为0.1mm,加工方式为等高底刃加工,加工完成后留有0.5mm余量;精加工外形,采用D2立铣刀对产品外形进行精加工,且主轴转速V12为4000m/min,切削用量A12为0.2mm,走刀量B12为0.05mm,加工方式为等高侧刃加工,侧刃加工产品厚度及腰型槽孔;加工球孔,采用D6球铣刀加工腰型槽球面,且主轴转速V13为4000m/min,切削用量A13为0.1mm,走刀量B13为0.05mm,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备料:毛坯选取直径φ16~φ20的钛棒,其长度在2米到3米之间,其中Ti的质量百分比≥98.71%;车削中心:采用直径与钛棒匹配的夹套将毛坯钛棒夹紧,并固定在车削中心上,然后将毛坯按照开门板弯折的位置分为三段,分别为始段、中段和尾段,逐段按照粗加工外形、精加工外形和加工球孔的顺序进行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备料:毛坯选取直径φ16~φ20的钛棒,其长度在2米到3米之间,其中Ti的质量百分比≥98.71%;车削中心:采用直径与钛棒匹配的夹套将毛坯钛棒夹紧,并固定在车削中心上,然后将毛坯按照开门板弯折的位置分为三段,分别为始段、中段和尾段,逐段按照粗加工外形、精加工外形和加工球孔的顺序进行加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开门板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粗加工外形,采用D6立铣刀进行产品外形的粗加工,且主轴转速为V11,切削用量为A11,走刀量为B11,加工方式为等高底刃加工,加工完成后留有0.5mm余量;精加工外形,采用D2立铣刀对产品外形进行精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奥斯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