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9705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包括减速箱体、轴、轴承座、轴承以及闷盖;所述闷盖通过连接螺栓与轴承座位于箱体外侧的一端相连,并将轴承座的端部封闭;所述闷盖内侧具有一管状结构的定位套,该定位套远离闷盖的一端与轴承紧贴,其外侧与轴承座的内侧紧贴,并且,在定位套与轴承座之间设有一O型圈;在定位套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回油孔,在轴承座的下侧,对应回油孔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孔通过回油通道与箱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止闷盖部位漏油。

Oil leakage structure on shaft end of reduc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ducer shaft end cover and anti leakage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gearbox, shaft, bearing, bearing and the cover; the cover by the connecting bolt and the bearing seat is located at one end of the outer side of the box body is connected, and the end of the bearing seat is closed; the inner side of the positioning sleeve is stuffy a tubular structure, one end of the positioning sleeve and the bearing cover away from the outer side and cling to the bearing seat close to the medial, and provided with a O type ring and the bearing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the oil return hole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positioning sleeve, the bearing seat on the lower side, corresponding to the oil return hole a return oil channel, the oil return hole through the oil return passage a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box body.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il leakage in the stuffy cover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速机
,尤其涉及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减速机依然存在箱体漏油的情况,其主要是在闷盖部位因润滑油堆积而发生漏油现象,或者由于减速机箱体内外压力差在闷盖部位发生润滑油泄漏,或者闷盖与轴承座之间的密封垫圈老化造成漏油;另外,在减速机工作过程中,特别是高速轴在高速转动下引起的油液飞溅到闷盖上,也会引起闷盖部位漏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易导致设备故障,减少减速机的使用寿命,并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减速机轴闷盖部位漏油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能够有效防止闷盖部位漏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包括减速箱体、轴、轴承座、轴承以及闷盖;所述轴承座一端伸入箱体内并与箱体固定连接,轴的端部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伸入箱体的一端相连;所述闷盖通过连接螺栓与轴承座位于箱体外侧的一端相连,并将轴承座的端部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闷盖内侧具有一管状结构的定位套,该定位套远离闷盖的一端与轴承紧贴,其外侧与轴承座的内侧紧贴,并且,在定位套与轴承座之间设有一O型圈;在定位套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回油孔,在轴承座的下侧,对应回油孔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孔通过回油通道与箱体连通。进一步地,在回油孔与轴承之间设有一挡油板;所述挡油板由磁性塑料板制成,并与闷盖平行,在挡油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进一步地,在轴承座内侧,设有绕其内侧一周的卡槽,所述挡油板卡设于该卡槽内。进一步地,在挡油板的边缘设有绕挡油板一周并将挡油板边缘包覆的橡胶套;该橡胶套将挡油板与卡槽之间的间隙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简单,通过在闷盖内侧设置定位套,且定位套与轴承座紧贴,从而使进入定位套的油液直接进入定位套内;即便是飞溅的油液,也会落在定位套内,而不会因飞溅到闷盖上而造成油液在闷盖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处积存和泄漏。2、在定位套和轴承座的下侧设置回油孔和回油通道,能够使定位套内的油液经回油孔和回油通道回流到箱体内,并且避免了轴承两侧形成压力差,从而有效防止油液从闷盖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处泄漏。3、在定位套和轴承座之间设置O型圈,能够防止油液流至闷盖与轴承座的贴合处,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了油液的泄漏。4、通过在闷盖与回油槽之间设置磁性挡油板,这样,轴与轴承相互磨损产生的铁削会吸附在挡油板上,从而无法随油液进入回油孔及回油通道,进而保证了回油槽和回油通道的畅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挡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2—轴,3—轴承座,4—轴承,5—闷盖,6—定位套,7—O型圈,8—回油孔,9—回油通道,10—挡油板,11—通孔,12—橡胶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图2,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包括减速箱体1、轴2、轴承座3、轴承4以及闷盖5。所述轴承座3一端伸入箱体1内并与箱体1固定连接,轴2的端部通过轴承4与轴承座3伸入箱体1的一端相连;所述闷盖5通过连接螺栓与轴承座3位于箱体1外侧的一端相连,并将轴承座3的端部封闭;具体实施时,在闷盖5与轴承座3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以使密封效果更好。所述闷盖5内侧具有一管状结构的定位套6,该定位套6远离闷盖5的一端与轴承4紧贴,其外侧与轴承座3的内侧紧贴,从而使进入定位套6的油液直接进入定位套6内;即便是飞溅的油液,也会落在定位套6内,而不会因飞溅到闷盖5上而造成油液在闷盖5与轴承座3之间的间隙处积存和泄漏。并且,在定位套6与轴承座3之间设有一O型圈7(O型密封圈);能够防止油液流至闷盖5与轴承座3的贴合处,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了油液的泄漏。在定位套6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回油孔8,在轴承座3的下侧,对应回油孔8设有回油通道9,所述回油孔8通过回油通道9与箱体1连通;能够使定位套6内的油液经回油孔8和回油通道9回流到箱体1内,并且避免了轴承4两侧形成压力差,从而有效防止油液从闷盖5与轴承座3之间的间隙处泄漏。在回油孔8与轴承4之间设有一挡油板10;所述挡油板10由磁性塑料板制成,并与闷盖5平行,在挡油板10上开设有若干通孔11。具体实施时,在轴承座3内侧,设有绕其内侧一周的卡槽,所述挡油板10卡设于该卡槽内;从而使挡油板10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并且为之稳定性更好。在挡油板10的边缘设有绕挡油板10一周并将挡油板10边缘包覆的橡胶套12;该橡胶套12将挡油板10与卡槽之间的间隙密封;通过该橡胶套12将挡油板10与卡槽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进一步固定挡油板10的位置。通过在闷盖5与回油槽之间设置磁性挡油板10,这样,轴2与轴承4相互磨损产生的铁削会吸附在挡油板10上,从而无法随油液进入回油孔8及回油通道9,进而保证了回油槽和回油通道9的畅通。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包括减速箱体、轴、轴承座、轴承以及闷盖;所述轴承座一端伸入箱体内并与箱体固定连接,轴的端部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伸入箱体的一端相连;所述闷盖通过连接螺栓与轴承座位于箱体外侧的一端相连,并将轴承座的端部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闷盖内侧具有一管状结构的定位套,该定位套远离闷盖的一端与轴承紧贴,其外侧与轴承座的内侧紧贴,并且,在定位套与轴承座之间设有一O型圈;在定位套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回油孔,在轴承座的下侧,对应回油孔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孔通过回油通道与箱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机轴端闷盖防漏油结构,包括减速箱体、轴、轴承座、轴承以及闷盖;所述轴承座一端伸入箱体内并与箱体固定连接,轴的端部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伸入箱体的一端相连;所述闷盖通过连接螺栓与轴承座位于箱体外侧的一端相连,并将轴承座的端部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闷盖内侧具有一管状结构的定位套,该定位套远离闷盖的一端与轴承紧贴,其外侧与轴承座的内侧紧贴,并且,在定位套与轴承座之间设有一O型圈;在定位套的下侧设有至少一回油孔,在轴承座的下侧,对应回油孔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孔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威能奇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