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7408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包括顶部设置开口的下壳体和盖板,所述下壳体的一侧内壁上焊接有第一安装框架,且第一安装框架上卡装有控制装置,所述下壳体的另一侧内壁上安装有负极连接片,所述负极连接片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柱,且安装柱位于下壳体的内部,所述安装柱的底部和两侧分别与下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安装柱的一侧两边均设有第二安装框架,且第二安装框架靠近安装柱的一侧卡装有正极连接片,所述安装柱的顶部两侧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框架位置相匹配的弧形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济实用,智能多配锂电池中的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和控制装置在下壳体的安装稳定性较强,使得智能多配锂电池的运行状况较好。

An intelligent multi lithium batter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with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top opening of the lower shell and the cover plate, the inner side of the lower shell are welded on the first mounting frame and the first frame mounted on the card is provided with a control device, the other side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lower shell is installed on the anode side of the connecting piece the negative connecting piece is provided with two mutually parallel mounting column, and the installation of internal column in the shell, the installation of column bottom and sides wall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er shell are connected on both sides of one side of the mounting column are provided with second mounting frame, and the second mounting frame is installed on one side of the card near the column a positive connection piece, the top two sides of the mounting column provided with arc groove matched with the mounting frame position second. The utility model is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and the first lithium battery, the second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control device in the intelligent multi lithium battery have strong installation stability in the lower housing, so that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multi lithium battery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
技术介绍
锂电池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军事用途等领域,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由于设备结构及使用场合的限定,通常采用该锂电池作为动力源。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其设备通常在几千米的地底下工作,因此,必须使用具有耐高温、耐高压、抗振动性能的锂电池,但是由于目前所使用的单组锂电池的电量有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需要重新更换锂电池,因此人们在智能多配锂电池中设有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锂电池,但是智能多配锂电池中的锂电池和控制装置的安装稳定性较差,对智能多配锂电池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包括顶部设置开口的下壳体和盖板,所述下壳体的一侧内壁上焊接有第一安装框架,且第一安装框架上卡装有控制装置,所述下壳体的另一侧内壁上安装有负极连接片,所述负极连接片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柱,且安装柱位于下壳体的内部,所述安装柱的底部和两侧分别与下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安装柱的一侧两边均设有第二安装框架,且第二安装框架靠近安装柱的一侧卡装有正极连接片,所述安装柱的顶部两侧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框架位置相匹配的弧形槽,位于安装柱顶部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二锂电池,且第二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相接触,所述第二锂电池对应的正极连接片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和第二继电器,且第二继电器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位于安装柱顶部另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一锂电池,且第一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相接触,所述第一锂电池对应的正极连接片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和第一继电器,且第一继电器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焊接有与控制装置位置相匹配的压板,且压板和控制装置相接触,所述压板的底部四周均设有弹性垫,且弹性垫和第一安装框架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盖板的底部还焊接有与弧形槽位置相匹配的四个固定圆筒,且四个固定圆筒均位于压板的同一侧,所述固定圆筒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焊接有滑动圆板,且滑动圆板和固定圆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滑动圆板的底部和固定圆筒的底部内壁上,所述固定杆的底端焊接有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相接触,所述弧形板和弧形槽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优选的,所述第二继电器位于第一安装框架的一侧,且第二继电器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继电器位于第一安装框架的另一侧,且第一继电器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的侧壁上。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四角均设有螺钉,且盖板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上。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与两个正极连接片之间还连接有所对应的第一电压互感器和第二电压互感器,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通过导线和第一锂电池所对应的正极连接片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压互感器通过导线和第二锂电池所对应的正极连接片相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为MCU单片机。优选的,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均通过输出线还连接有设备本体,且设备本体位于下壳体的外侧,所述下壳体靠近控制装置的一侧设有出线孔,且出线孔的内部放置有输出线。优选的,所述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的规格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框架和第二安装框架均与下壳体远离盖板的一侧内壁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盖板底部的固定圆筒、固定杆、压缩弹簧、滑动圆板和弧形板相配合,在盖板固定在下壳体时,压缩弹簧带动固定杆上的弧形板分别与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进行接触,使得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在安装柱上的弧形槽内壁上放置稳定性较强,避免了锂电池发生晃动;2、通过压板和控制装置相接触,且压板底部四周的弹性垫和第一安装框架的顶部相接触,使得控制装置在第一安装框架上不易发生晃动,大大提高了控制装置的安装稳定性;本技术经济实用,智能多配锂电池中的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和控制装置在下壳体的安装稳定性较强,使得智能多配锂电池的运行状况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的盖板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下壳体、2盖板、3第一安装框架、4控制装置、5第一锂电池、6第二锂电池、7正极连接片、8第二安装框架、9安装柱、10负极连接片、11固定圆筒、12固定杆、13弧形板、14压缩弹簧、15滑动圆板、16压板、17弹性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包括顶部设置开口的下壳体1和盖板2,下壳体1的一侧内壁上焊接有第一安装框架3,且第一安装框架3上卡装有控制装置4,下壳体1的另一侧内壁上安装有负极连接片10,负极连接片10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柱9,且安装柱9位于下壳体1的内部,安装柱9的底部和两侧分别与下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安装柱9的一侧两边均设有第二安装框架8,且第二安装框架8靠近安装柱9的一侧卡装有正极连接片7,安装柱9的顶部两侧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框架8位置相匹配的弧形槽,位于安装柱9顶部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二锂电池6,且第二锂电池6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第二锂电池6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二继电器,且第二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位于安装柱9顶部另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一锂电池5,且第一锂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第一锂电池5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一继电器,且第一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下壳体1的顶部安装有盖板2,盖板2的底部焊接有与控制装置4位置相匹配的压板16,且压板16和控制装置4相接触,压板16的底部四周均设有弹性垫17,且弹性垫17和第一安装框架3的顶部相接触,盖板2的底部还焊接有与弧形槽位置相匹配的四个固定圆筒11,且四个固定圆筒11均位于压板16的同一侧,固定圆筒11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顶端焊接有滑动圆板15,且滑动圆板15和固定圆筒11的内壁滑动连接,固定杆12上套设有压缩弹簧14,且压缩弹簧1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滑动圆板15的底部和固定圆筒11的底部内壁上,固定杆12的底端焊接有弧形板13,且弧形板13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锂电池5和第二锂电池6相接触,弧形板13和弧形槽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第二继电器位于第一安装框架3的一侧,且第二继电器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1的侧壁上,第一继电器位于第一安装框架3的另一侧,且第一继电器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1的侧壁上,盖板2的顶部四角均设有螺钉,且盖板2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1上,控制装置4与两个正极连接片7之间还连接有所对应的第一电压互感器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包括顶部设置开口的下壳体(1)和盖板(2),所述下壳体(1)的一侧内壁上焊接有第一安装框架(3),且第一安装框架(3)上卡装有控制装置(4),所述下壳体(1)的另一侧内壁上安装有负极连接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片(10)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柱(9),且安装柱(9)位于下壳体(1)的内部,所述安装柱(9)的底部和两侧分别与下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安装柱(9)的一侧两边均设有第二安装框架(8),且第二安装框架(8)靠近安装柱(9)的一侧卡装有正极连接片(7),所述安装柱(9)的顶部两侧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框架(8)位置相匹配的弧形槽,位于安装柱(9)顶部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二锂电池(6),且第二锂电池(6)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所述第二锂电池(6)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二继电器,且第二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位于安装柱(9)顶部另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一锂电池(5),且第一锂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所述第一锂电池(5)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一继电器,且第一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所述下壳体(1)的顶部安装有盖板(2),所述盖板(2)的底部焊接有与控制装置(4)位置相匹配的压板(16),且压板(16)和控制装置(4)相接触,所述压板(16)的底部四周均设有弹性垫(17),且弹性垫(17)和第一安装框架(3)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盖板(2)的底部还焊接有与弧形槽位置相匹配的四个固定圆筒(11),且四个固定圆筒(11)均位于压板(16)的同一侧,所述固定圆筒(11)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固定杆(12),所述固定杆(12)的顶端焊接有滑动圆板(15),且滑动圆板(15)和固定圆筒(11)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杆(12)上套设有压缩弹簧(14),且压缩弹簧(1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滑动圆板(15)的底部和固定圆筒(11)的底部内壁上,所述固定杆(12)的底端焊接有弧形板(13),且弧形板(13)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锂电池(5)和第二锂电池(6)相接触,所述弧形板(13)和弧形槽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多配锂电池,包括顶部设置开口的下壳体(1)和盖板(2),所述下壳体(1)的一侧内壁上焊接有第一安装框架(3),且第一安装框架(3)上卡装有控制装置(4),所述下壳体(1)的另一侧内壁上安装有负极连接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片(10)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柱(9),且安装柱(9)位于下壳体(1)的内部,所述安装柱(9)的底部和两侧分别与下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安装柱(9)的一侧两边均设有第二安装框架(8),且第二安装框架(8)靠近安装柱(9)的一侧卡装有正极连接片(7),所述安装柱(9)的顶部两侧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框架(8)位置相匹配的弧形槽,位于安装柱(9)顶部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二锂电池(6),且第二锂电池(6)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所述第二锂电池(6)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二继电器,且第二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位于安装柱(9)顶部另一侧的弧形槽上放置有第一锂电池(5),且第一锂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和负极连接片(10)相接触,所述第一锂电池(5)对应的正极连接片(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装置(4)和第一继电器,且第一继电器和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所述下壳体(1)的顶部安装有盖板(2),所述盖板(2)的底部焊接有与控制装置(4)位置相匹配的压板(16),且压板(16)和控制装置(4)相接触,所述压板(16)的底部四周均设有弹性垫(17),且弹性垫(17)和第一安装框架(3)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盖板(2)的底部还焊接有与弧形槽位置相匹配的四个固定圆筒(11),且四个固定圆筒(11)均位于压板(16)的同一侧,所述固定圆筒(11)的底端滑动连接有固定杆(12),所述固定杆(12)的顶端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金昆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