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585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属于石化储运设备的技术领域。该进油口装置包括固定在储罐(1)的罐底板(6)上的支撑架(2);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上的扩散管(3),在所述扩散管(3)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5);以及与所述扩散管(3)连通的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的一端伸入到所述扩散管(3)中,所述进油管(4)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储罐(1)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扩散管与进油管为分体式结构,使得扩散管能随着罐底板的沉降而自由沉降,从而使进油管不会受到扩散管沉降而引起的拉力作用,避免在进油管与罐壁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和较大变形的现象,加强了进油口结构的稳定性。

A new type of oil inle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oil intake dev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etrochemical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The oil inlet device comprises a fixed storage tank (1) in the bottom of the tank (6) on a supporting frame (2); fixed on the support frame (2) on the diffusion tube (3), in which the diffusion tube (3)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ffusion holes (5); and the diffusion tube (3) into the oil pipe (4), the oil inlet pipe (4) is extended into the diffusion tube (3), the oil inlet pipe (4) and the other end extends to the outer side of the tank (1). The utility model and the diffusion tube inlet pipe is a split structure by setting, make the diffusion tube with settlement of tank bottom plate and free settlement, so that the inlet pipe is not affected by the diffusion tube settlement caused by tension, avoid in the inlet pipe and the tank wall occurs at the joint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large deformation phenomenon, strengthen the the stability of the oil inle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化储运设备的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带可沉降扩散管的进油口装置。
技术介绍
储罐作为储存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储运等行业中。近年来随着炼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储运业的飞速发展,建造了越来越多的内浮顶储罐。内浮顶储罐是储罐中的一种,其在内部轴心线上安装一轴,以其剖面大小置放一个由特殊的轻质材料制作的浮盘,浮盘可以随内部的物体的增多或减少而上下移动,从而能有效地防止风、砂、雨雪或灰尘的侵入,保证储液的质量。为了保证浮盘的正常起作用,在设计内浮顶储罐时,需要充分考虑进油管口的结构。国内目前通常采用的进油口结构包括直管式进油口结构和带法兰连接扩散管的进油口结构两种结构型式。其中,直管式进油口结构的进油管直接伸入内浮顶储罐内,进油时不能有效降低油料进入罐内的流速,进入罐内的油气不断涌入罐内并且不断冲击浮盘,使浮盘剧烈晃动,引起浮盘的疲劳破坏,更有甚者造成“翻盘”或“沉盘”的危险。而带法兰连接扩散管的进油口结构通过对进油管扩径或开设扩散孔,降低油气进入储罐内的流速,使气体、流体排放更加均匀,减少了浮盘的剧烈晃动。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带法兰连接扩散管的进油口结构的扩散管通过法兰与进油管固定连接,随着储罐基础及罐底部的沉降,扩散管会发生下沉,进而带动进油管,对进油管与罐壁连接处施加非常大的外力作用,使在进油管与罐壁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和较大变形,严重影响进油口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可沉降扩散管的新型进油口装置。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包括:固定在储罐的罐底板上的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扩散管,在所述扩散管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以及与所述扩散管连通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所述扩散管中,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储罐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储罐的所述罐底板之间还设置有垫板。优选地,所述垫板焊接在所述罐底板上;所述支撑架焊接在所述垫板上。优选地,所述扩散管通过U形管卡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U形管卡的两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通过螺母紧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与所述储罐之间为焊接连接。优选地,在所述进油管与所述储罐的连接处还设置有补强圈。优选地,所述补强圈与所述储罐之间为焊接连接。进一步地,在伸出到所述储罐的外侧的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上连接有法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带可沉降扩散管的新型进油口装置。具体地,该进油口装置在内浮顶储罐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将扩散管固定在该支撑架上,进油管与扩散管之间为分体连接,使得进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扩散管中,另一端伸出到储罐的外侧。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扩散管与进油管为分体式结构,使得扩散管能随着罐底板的沉降而自由沉降,从而使进油管不会受到扩散管沉降而引起的拉力作用,避免在进油管与罐壁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和较大变形的现象,加强了进油口结构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管与支撑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管的扩散孔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储罐;2、支撑架;3、扩散管;4、进油管;5、扩散孔;6、罐底板;7、垫板;8、U形管卡;9、安装孔;10、螺母;11、补强圈;12、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如图1所示,该进油口装置包括:固定在储罐1的罐底板6上的支撑架2;固定在支撑架2上的扩散管3,在扩散管3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5;以及与扩散管3连通的进油管4,进油管4的一端伸入到扩散管3中,进油管4的另一端伸出到储罐1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伸入到扩散管3中的进油管4的一端与扩散管3之间为分体式连接,即,进油管4和扩散管3为分体式结构(二者之间没有“固定连接”的关系)。储罐1可以为一般储罐,也可以为内浮顶储罐,优选为内浮顶储罐。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该进油口装置与储罐1连接,伸出到储罐1的外侧的进油管4的另一端与上游油气管线连接,管道来油从进油管4进入到扩散管3内,由于扩散管3的内径大于进油管4的内径,且扩散管3上开设有扩散孔5,使得进入储罐1的油气压力减小、流速降低,消除了油罐1内的浮盘的“水击”、“气击”现象,减少了浮盘的剧烈晃动;进一步地,进油管4和扩散管3之间采用分体式结构连接,可使得扩散管3可以随储罐基础及罐底板的沉降而沉降,使得进油管4与储罐1的罐壁连接处不会受到拉力作用,避免在进油管4与油罐1的罐壁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和较大变形的现象,加强了进油口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进油口装置在内浮顶储罐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将扩散管固定在该支撑架上,进油管与扩散管之间为分体连接,使得进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扩散管中,另一端伸出到储罐的外侧。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扩散管与进油管为分体式结构,使得扩散管能随着罐底板的沉降而自由沉降,从而使进油管不会受到扩散管沉降而引起的拉力作用,避免在进油管与罐壁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和较大变形的现象,加强了进油口结构的稳定性。在上述的进油口装置中,在扩散管3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5,扩散孔5可使得进入储罐1内的油料的导向各异,使油气流速迅速下降且排放均匀,消除了对浮盘的“气击”、“水击”现象,减少了浮盘的剧烈晃动。本技术实施例对扩散孔5在扩散管3上的分布没有严格限定,可为如图3所示,扩散管3为圆形管,当扩散管3固定到支撑架2上时,设置扩散孔5分别位于扩散管3的下半圆形管部分上,同时还可在扩散管3的上方设置一个扩散孔5。在上述的进油口装置中,为了减小支撑架2对罐底板6的压强,进一步地,还可在支撑架2与储罐1的罐底板6之间设置有垫板7,垫板7与罐底板6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接触面积。且本使用新型实施例对罐底板6、垫板7、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方式没有严格限定,能够实现固定连接即可。优选地,可使垫板7焊接在罐底板6上,支撑架2焊接在垫板7上。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垫板7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更紧固,可使垫板7采用与罐底板6相同的材料制成。在上述的进油口装置中,对扩散管3与支撑架2的连接方式没有严格限定,能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即可,例如可以为焊接,法兰连接等方式;为了节省工艺,还可设置扩散管3通过U形管卡8固定在支撑架2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支撑架2上设置有安装孔9,使U形管卡8的两端穿过安装孔9,并通过螺母10紧固。具体使用时,将U形管卡8的两端绕过扩散管3,并进一步穿过安装孔9;然后在支撑架2的底部将U形管卡8的两端分别采用螺母10紧固。需要说明的是,每个U形管卡8的一端可采用两个螺母10紧固,以使扩散管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储罐(1)的罐底板(6)上的支撑架(2);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上的扩散管(3),在所述扩散管(3)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5);以及与所述扩散管(3)连通的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的一端伸入到所述扩散管(3)中,所述进油管(4)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储罐(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进油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储罐(1)的罐底板(6)上的支撑架(2);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上的扩散管(3),在所述扩散管(3)上开设有若干扩散孔(5);以及与所述扩散管(3)连通的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的一端伸入到所述扩散管(3)中,所述进油管(4)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储罐(1)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油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储罐(1)的所述罐底板(6)之间还设置有垫板(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油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7)焊接在所述罐底板(6)上;所述支撑架(2)焊接在所述垫板(7)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油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吕连杰王福生王丽丽张西存亓成刚刘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华东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