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装置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342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04:50
用于车辆的电气装置的安装结构,其包括:壳体本体,其构造为将电气装置容纳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至少一个固定部,其与所述壳体本体连续地设置并且构造为固定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中空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当来自车身的载荷传递至固定部分时,中空部由于载荷而变形和/或破损,使得载荷能够被吸收。因此,能够抑制载荷传递至壳体本体。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electrical device comprises a shell body configured to accommodate electrical device inside the shell body; at least one fixed part, and the shell body continuously arranged and configured to be fixed to the vehicle body; and at least one hollow part, the arranged between the shell body and the fixing part. When the load from the body is transferred to the fixed part, the hollow part is deformed and / or damaged due to the load, so that the load can be absorbed. Therefore, the load can be suppressed to the body of the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气装置安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电气装置安装至车身的结构。
技术介绍
近来,驱动轮由驱动电机驱动的各种电动车辆(EV),或者被设计成组合使用驱动电机和发动机以获得用于驱动车辆的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已经得到发展并且投入实际使用。作为混合动力车辆,已经得到发展并且投入实际使用的不仅有其中利用发动机驱动电力发电机来产生电力从而对用于向驱动电机馈送电力的电池充电的混合电动车辆(HEV),而且还有其中电池还能够由外置商用电源充电的插电式混合电动车辆(PHEV)在这样的电动车辆中,安装了用于驱动所述驱动电机的DC-AC转换器(逆变器)。逆变器通常具有容纳在铸件制成的壳体内部的高压电气构件。逆变器的壳体通过安装材料而固定至部件。该部件是车辆的驱动系统室的骨架部件。当外部冲击由于冲撞等作用在车辆上时,来自所述部件的冲击载荷从固定部传递至逆变器的壳体。因此存在壳体可能被损坏的担忧。在根据现有技术的技术中,在所述部件的与逆变器的壳体相固定的部分中形成可弯曲部。当输入冲击载荷时,可弯曲部弯曲使得逆变器能够回退而不与其他部件干涉。结果,能够避免壳体的损坏(参见,例如,JP2015-189365A)。由于可弯曲部弯曲以使壳体移动并使逆变器回退,所以取决于冲击载荷的大小,在回退后固定部和壳体可能破损。因此,存在壳体可能被损坏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方面提供一种电气装置安装结构,根据其能够抑制壳体本体被来自车身的载荷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方面,所述结构包括:壳体本体,其被构造为将电气装置容纳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至少一个固定部,其与所述壳体本体连续地设置并且被构造为固定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中空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前部的透视图,其中(壳体本体中的)逆变器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气装置安装结构支撑;图2是车辆的前部的另一透视图,其中(壳体本体中的)逆变器被拆卸;图3是壳体本体的底视图;图4是壳体本体的底部透视图,示出固定部;图5是沿着图3中线V-V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当载荷输入时安装结构的外部视图;以及图7是当载荷输入时安装结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图1和2描述用于安装电气装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1是动力单元室(发动机室)的前部透视图,用以例示其中内部容纳逆变器的壳体本体由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气装置安装结构支撑的状态,并且图2是其中拆卸了壳体本体的分解透视图。如图1和2所示,上部框架2分别连接至左右前柱1。上部框架2延伸至车身的前方。互相成对的上部框架2布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前柱1通过前围上盖板3而互相连结。前围板4设置在前围上盖板3下方。因此,从车辆车厢分隔出动力单元室R。驱动电机、发动机等动力单元6安装在动力单元室R中。此外,作为驱动驱动电机的电气装置的DC-AC转换器(逆变器)11以其容纳在壳体本体12内部的状态安装。壳体本体12固定至用作车身侧的两个上部框架2中的一个。即,前装接支架14固定至上部框架2的车辆前侧。至少一个固定部15设置在壳体本体12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在实例中,具有螺栓孔的固定部15设置在壳体本体12的车辆前侧上的两个位置处。固定部15通过固定支架16与壳体本体12一体地形成。壳体本体12的车辆前侧通过固定部15固定至前装接支架14。此外,后装接支架17固定至上部框架2的车辆后侧。壳体本体12的车辆后侧通过未示出的金属配件固定至后装接支架17。因此,容纳在壳体本体12内部的逆变器11固定至车身侧(上部框架2)。中空部设置在壳体本体12与固定部15之间的固定支架16中。当来自车身的载荷(来自前方的载荷)传递至固定支架16的固定部15时,如此布置的中空部(易碎部)变形并且/或者破损以吸收载荷。因此,能够将传递至壳体本体12的载荷抑制为最小。将参考图3至5更详细地描述用于安装电气装置(本实例中的逆变器11)的结构。图3是壳体本体的底视图。图4是示出固定部15的壳体本体12的底部透视图。图5是沿着图3中线V-V截取的包括一个固定部15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3至5所示,壳体本体12与固定部15之间的固定支架16被构造为连续地连接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15。至少一个中空部21设置于固定支架16的后侧。在实例中,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15通过具有一系列中空部21的固定支架16互相连接。在本实例中,朝向壳体本体12隆起的弯曲壁部22形成于各个固定部15的壳体本体12侧。中空部21也设置在壳体本体12与弯曲壁部22之间。当分别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23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时,本实例的中空部21设置在固定支架16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即,三维地设置中空部21。如图5所示,用于形成中空部21的车辆前侧壁25的厚度h形成为比壳体本体12侧的壁26的厚度H薄。因此,当载荷从车辆的前方向后作用时,车辆前侧壁25的一部分(例如,壁25的上端)比壳体本体12侧的壁26更早变形和/或破损。因此,能够抑制壳体本体12的变形和/或破损。肋23设置在壳体本体12与固定部15之间,使得能够设置至少一个中空部21。因此,能够在确保支撑内部容纳了逆变器11的壳体本体12的刚性的同时,容许由载荷导致的变形和/或破损。在上述实例中,壳体本体12由例如铝铸件制成。壳体本体12与固定部15(螺栓插入孔)和中空部21一体地铸造和制造。除了用于驱动驱动电机的逆变器11之外,能够应用DC-DC转换器、充电装置、电池组等作为容纳在壳体本体12内部的电气装置。主要参考图6和7(部分参考图3)描述用于逆变器11的安装结构的行为。图6是当载荷从前方输入时安装结构的外部视图。图7是当载荷从前方输入时安装结构的截面图。如图6和7所示,当来自车身前方的载荷P传递至具有上述构造的用于逆变器11的安装结构中的固定支架16的固定部15时,中空部21(易碎部)由于载荷而变形和/或破损,使得载荷能够被吸收。从而,能够将从车身向壳体本体12传递的载荷抑制为最小。因此,能够抑制来自车身的载荷导致的壳体本体12的损坏。此外,多个(本实例中两个)固定部15通过一系列中空部21互相连接。因此,当载荷P输入固定部15中的一个固定部时,载荷P能够由作为整体的一系列中空部21吸收(载荷P的反作用的应力能够分散)。结果,能够抑制来自车身的载荷的传递,而无论载荷P的输入位置如何。此外,弯曲壁部22形成于固定部15的壳体本体12侧。因此,三维地设置中空部21,使得中空部21能够以分散的方式在多个方向上(放射状地)吸收载荷P。结果,能够抑制来自车身侧的载荷P的传递,而无论载荷P的输入方向如何。换言之,能够吸收来自不同方向的载荷P并且能够抑制来自任意方向的任意载荷P的传递。在上述用于逆变器11的安装结构中,当载荷P从车辆前方输入时,中空部21(易碎部)能够变形和/或破损以吸收载荷P。因此,壳体本体12相对于固定部15移动(将壳体本体12的绝对位置的移动抑制为最小)使得能够避免壳体本体12的损坏。固定支架16可以包括如图3所示的平坦的壁部24,并且如图5所示,可以还包括在前壁25与后壁26之间的上壁27,以及下壁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气装置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安装车辆的电气装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壳体本体,该壳体本体被构造为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容纳所述电气装置;至少一个固定部分,该至少一个固定部分与所述壳体本体连续地设置并且被构造为固定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中空部,该至少一个中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26 JP 2016-1662861.一种用于安装车辆的电气装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壳体本体,该壳体本体被构造为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容纳所述电气装置;至少一个固定部分,该至少一个固定部分与所述壳体本体连续地设置并且被构造为固定至所述车辆的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中空部,该至少一个中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分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俊彦平岩义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