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9074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5:12
本案涉及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型散热模组
本技术涉及芯片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传统作法中,热管与铜片(铝片)使用焊接制程,铜片(铝片)与弹片使用焊接或铆合制程结合,芯片与铜片(铝片)之间使用导热垫片或导热膏接触,铜片(铝片)的平面度明显影响导热效果。为了管控平面度,确保芯片与散热模块接触良好,会以铜片/铝片与芯片接触,避免热管与芯片接触面积不足或热管压扁后的平面度不佳。为了避免受力变形,传统铜片/铝片厚度需要在0.8mm以上;某些替代方案是使用0.5mm厚的不锈钢,但热传导系数仅有铜的1/5,导致温差过大。然而现在的系统设计越来越薄,内部堆栈空间减少,导致芯片上方可作为散热设计利用空间已低于现行热管设计临界值。在芯片上方空间的瓶颈为热管厚度加上铜片/铝片厚度。另外,传统的热管宽度上小于芯片,导致无法涵盖整个芯片的热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技术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为此,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覆盖所述芯片的第一面。优选的是,所述薄型热管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优选的是,所述毛细结构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优选的是,所述弹片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是,所述弹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本技术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2.本技术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3.本技术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4.本技术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仰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第一管体与芯片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3所示,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100,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100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130,所述薄型热管100分为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所述第一管体110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与芯片200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120与所述第一管体110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120水平于芯片200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300,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300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100一侧,所述弹片300包覆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覆盖所述芯片200的第一面。所述薄型热管100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所述第一管体110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100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本实施例中,将部分热管以模具压扁至管材厚度的2.5~3倍,形成了第一管体110。如此,可大幅提高热管的强度与平整度,维持与芯片200表面的良好接触,且不需要后加工磨平或铣平(容易将热管铣破而失效)。热管压扁后的宽度增加可涵盖热源投影面,提高了热传导效果,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130,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发热区域以外的热管,即第二管体120,其厚度视可利用空间而增加,以维持热管的操作功能。一般建议直径6mm热管,厚度要在0.6mm以上才有效果,本技术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所述弹片300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也可由其他具有特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薄型热管100中第一管体110部分,除了可以模具压合外,也可直接以油压方式压扁成形。所述毛细结构130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所述弹片300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固定连接。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300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200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弹片300不与所述薄型热管100固定连接,将弹片300设计为浮动式,此外,可以不使用导热膏或导热垫片,虽然会增加热阻值,但仍可发挥效果,第一管体110内的的毛细结构130也可以取消。由上所述,本技术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技术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超薄型散热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覆盖所述芯片的第一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热管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海军毛成忠赵建斌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市华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