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874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所述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位于顶部的上壳体组件(10),所述上壳体组件(10)包括上壳体(11),所述上壳体(11)包括位于顶部的顶部壳体(111)和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边缘向下延伸出的连接壳体(114),并且,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隔板(112),该隔板(112)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114)的内壁并且与所述顶部壳体(111)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之间的吸音层(113);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传递至外部的噪音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对于旋转式压缩机,其内部高压气体冷媒产生强烈压力脉动,形成巨大的噪声,大部分的声波经由压缩机的壳体传至外部环境中。对于现有旋转式压缩机而言,上壳体组件通常包括上壳体,现有上壳体通常采用单层钢板加工而成,其隔声效果随着厚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受限于制作成本、装配难度和压缩机内部空间等因素,所述钢板的厚度不可能一味增厚,并且,大多数的金属内耗较小,因此,现有旋转式压缩机中单纯通过增加钢板厚度来提高隔声效果的作用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传递至外部的噪音较小的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该旋转式压缩机的制冷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位于顶部的上壳体组件,所述上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位于顶部的顶部壳体和从所述顶部壳体的边缘向下延伸出的连接壳体,并且,所述上壳体组件还包括隔板,该隔板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的内壁并且与所述顶部壳体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顶部壳体和所述隔板之间的吸音层。优选地,所述上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吸音层中的吸音材料。优选地,所述吸音材料为从玻璃棉、矿渣棉、工业毛毡、泡沫玻璃或者铅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所述上壳体组件还包括接线端子和排气管,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设置于所述顶部壳体的上方并且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的下端向下延伸依次穿过所述顶部壳体和所述隔板。优选地,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的下端穿过的通孔,并且所述隔板在所述通孔的边缘处形成有紧贴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的下端的外表面、围绕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的下端的周向向上延伸的翻边部。优选地,所述顶部壳体和所述连接壳体一体形成,所述隔板和所述翻边部一体形成。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连接壳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顶部壳体与所述接线端子和排气管的外壁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翻边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顶部壳体的下表面。优选地,所述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主壳体和连接于所述主壳体下端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组件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在技术中,由于形成有吸音层,使得旋转式压缩机的壳体内产生的压力脉动声波在经由上壳体组件传递至外部时,需要先透过隔板、然后经过吸音层之后再通过顶部壳体传递至外部,由于吸音层与顶部壳体的特性阻抗的差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上壳体组件,本实施方式中声波需要经两次反射,形成衰减,并且由于吸音层的吸收作用,使得振动能量大大衰减,从而有效降低从旋转式压缩机内部传递至外部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图1中旋转式压缩机的上壳体组件的主视剖视图;图3是能够用于图1中旋转式压缩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组件的主视剖视图;图4是能够用于图1中旋转式压缩机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上壳体组件的主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上壳体组件11上壳体111顶部壳体112隔板113吸音层114连接壳体115翻边部116吸音材料20主壳体30电机31定子32转子40压缩单元41消音器42曲轴43主轴承44气缸45下轴承50下壳体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与实际使用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相对应;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位于顶部的上壳体组件10,所述上壳体组件10包括上壳体11,所述上壳体11包括位于顶部的顶部壳体111和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边缘向下延伸出的连接壳体114,并且,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隔板112,该隔板112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114的内壁并且与所述顶部壳体111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之间的吸音层113。在技术中,由于形成有吸音层113,使得旋转式压缩机的壳体内产生的压力脉动声波在经由上壳体组件10传递至外部时,需要先透过隔板112、然后经过吸音层113之后再通过顶部壳体111传递至外部,由于吸音层113与顶部壳体111的特性阻抗的差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上壳体组件,本实施方式中声波需要经两次反射,形成衰减,并且由于吸音层113的吸收作用,使得振动能量大大衰减,从而有效降低从旋转式压缩机内部传递至外部的噪音,且本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壳体组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其中,作为一种选择,吸音层113可以为空气层或者空隙层,即在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之间形成隔间,并且隔间内不放置任何其它填充材料,这种情况下,旋转式压缩机内的振动由于空气层的弹性和附加吸收而衰减。当然,优选地,为了获得更好的吸音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降噪作用,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吸音层113中的吸音材料116。其中,所述吸音材料116可以为从玻璃棉、矿渣棉、工业毛毡、泡沫玻璃或者铅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选择其它合适的吸音材料或者减振材料填充在吸音层113中,吸音材料116对声波的附加吸收能力更强,隔声效果将更加明显。由于不同吸音材料在噪声各频段的吸音系数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消声需求,综合考虑成本、装配难度等因素来选取吸音材料的种类以及填充量。并且,还可根据需要设计多层吸音层113,例如,上壳体组件1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隔板112下方并与所述隔板112间隔设置的另一隔板,以形成位于所述隔板112和另一隔板之间的另一吸音层;并且上壳体组件1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隔板112下方并与所述隔板112间隔设置的多个其它隔板,相邻隔板之间均彼此间隔设置,以在相邻的隔板之间分别形成吸音层,从而通过多个隔板和多个吸音层来获得衰减声波进而降噪的效果。另外,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设置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上方并且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的下端向下延伸依次穿过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其中,所述隔板112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的下端穿过的通孔,并且优选地,所述隔板112在所述通孔的边缘处形成有紧贴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的下端的外表面、围绕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的下端的周向向上延伸的翻边部115,通过设置翻边部115有利于建立吸音层113的密封空间,以更好地起到隔音降噪的效果。并且,优选地,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连接壳体114一体形成,所述隔板112和所述翻边部115一体形成,例如,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连接壳体114为整体铸造形成的一体件,所述隔板112和所述翻边部115也为整体铸造形成的一体件,以有利于建立吸音层113的密封空间,以更好地起到隔音降噪的效果。并且,其中,所述隔板112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位于顶部的上壳体组件(10),所述上壳体组件(10)包括上壳体(11),所述上壳体(11)包括位于顶部的顶部壳体(111)和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边缘向下延伸出的连接壳体(1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隔板(112),该隔板(112)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114)的内壁并且与所述顶部壳体(111)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之间的吸音层(1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该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位于顶部的上壳体组件(10),所述上壳体组件(10)包括上壳体(11),所述上壳体(11)包括位于顶部的顶部壳体(111)和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边缘向下延伸出的连接壳体(1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隔板(112),该隔板(112)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114)的内壁并且与所述顶部壳体(111)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之间的吸音层(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吸音层(113)中的吸音材料(1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116)为从玻璃棉、矿渣棉、工业毛毡、泡沫玻璃或者铅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组件(10)还包括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设置于所述顶部壳体(111)的上方并且所述接线端子(12)和排气管(13)的下端向下延伸依次穿过所述顶部壳体(111)和所述隔板(112)。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志洪王毅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