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雨水处理装置以及城市排水系统,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具有中空腔室基体,其具有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开放;位于中空腔室中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具有靠近第一端的进水口,下水管道的外壁与基体的内壁共同限定截流净化空间;以及截流净化部,截流净化部设置于截流净化空间中并位于进水口与第二端之间。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以及城市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处理装置以及城市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道路为了防止内涝,一般都在下部建设有通畅的下水管道,并在路面上固定下水道口。每逢下雨天气,路面上的雨水可从下水道口流入下水管道内,下水管道将于是输入城市排水系统中,从而将路面的雨水排出。初雨径流因雨水冲刷效应而挟带了大量污染物质,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城市生活污水,若该部分雨水直接排放,势必会加剧受纳水体的污染。传统雨水口功能单一,不具备削峰截污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其用于下水道口,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其包括上述雨水处理装置,雨水处理装置与城市下水管网连通,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并排入城市下水管网,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具有中空腔室基体,其具有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开放;位于中空腔室中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具有靠近第一端的进水口,下水管道的外壁与基体的内壁共同限定截流净化空间;以及截流净化部,截流净化部设置于截流净化空间中并位于进水口与第二端之间,过滤筛,过滤筛可拆卸地设置于进水口。专利技术人发现:初雨径流因雨水冲刷效应而挟带了大量污染物质,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城市生活污水,若该部分雨水直接排放,势必会加剧受纳水体的污染。专利技术人设计了上述雨水处理装置,其作用于下水道口,用于收集雨水、废水。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基体、下水管道、以及截流净化部。基体的内部具有中空腔室,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使用雨水处理装置时,第一端开放,位于地表,作为与雨水接触的首要部位,第二端位于地底,与土质层接触。下水管道设置于中空腔室中,下水管道具有靠近第一端并且与第一端所在平面有一定距离的进水口,下水管道的外壁与基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其共同限定截流净化空间。截流净化部设置于截流净化空间中并位于进水口与第二端之间,即,其位置关系为:第一端与进水口之间有一定距离,进水口与截流净化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当遇到下雨天气时,初雨径流因雨水冲刷效应而挟带了大量污染物质,此时,雨水经过第一端流入雨水处理装置中,由于下水管道的进水口高出截流净化部的表面,此时,大部分的雨水会沿着基体的壁,流入截流净化空间中,经过截流净化部的阻拦截流,并且过滤初期污染物,最终进入土质层,补充于地下水资源中,此时,随着降雨的持续,地表径流量进一步增加,雨水水质也逐渐变好,当水位与进水口平齐时,雨水通过过滤筛的再次过滤排入下水管道中。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截流净化部具有相对的截流进水端和截流排水端;截流进水端所在的平面与进水口所在的平面共同限定溢流空间,截流排水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端所在的平面共同限定蓄水空间。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截流净化部包括第一截流过滤层、第二截流过滤层以及第三截流过滤层;第一截流过滤层、第二截流过滤层以及第三截流过滤层的目数依次增大并且沿进水口至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截流过滤层、第二截流过滤层以及第三截流过滤层依次为沸石层、纤维球层、石英砂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基体的壁面开设有多个渗透通孔。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渗透通孔的密度沿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筛,过滤筛可拆卸地设置于进水口。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下水管道靠近进水口的管壁开设有凹槽;过滤筛包括支撑环以及设置于支撑环内过滤网,支撑环的周面设置有与凹槽配合的凸块。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雨水篦子,雨水篦子设置于第一端。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的雨水处理装置;第一端靠近地表,下水管道远离进水口的一端与城市下水管网系统连通。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其用于下水道口,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其包括上述雨水处理装置,雨水处理装置与城市下水管网连通,通过雨水处理装置收集雨水,并排入城市下水管网,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量、降低洪峰值、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对初期污染物进行截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雨水处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基体和雨水篦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截流净化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雨水处理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标:10-雨水处理装置;11-雨水篦子;12-基体;13-下水管道;14-截流净化部;15-第一截流过滤层;16-第二截流过滤层;17-第三截流过滤层;20-雨水处理装置;21-过滤筛;60-蓄水空间;70-溢流空间;80-截流净化空间;90-中空腔室;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渗透通孔;131-进水口;132-排水口;141-截流进水端;142-截流排水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中空腔室基体,其具有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开放;部分位于所述中空腔室中的下水管道,所述下水管道的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下水管道的排水口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下水管道的外壁与所述基体的内壁共同限定截流净化空间;截流净化部,所述截流净化部设置于所述截流净化空间中并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过滤筛,所述过滤筛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进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中空腔室基体,其具有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开放;部分位于所述中空腔室中的下水管道,所述下水管道的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下水管道的排水口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下水管道的外壁与所述基体的内壁共同限定截流净化空间;截流净化部,所述截流净化部设置于所述截流净化空间中并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过滤筛,所述过滤筛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进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净化部具有相对的截流进水端和截流排水端;所述截流进水端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进水口所在的平面共同限定溢流空间,所述截流排水端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端所在的平面共同限定蓄水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净化部包括第一截流过滤层、第二截流过滤层以及第三截流过滤层;所述第一截流过滤层、所述第二截流过滤层以及所述第三截流过滤层的目数依次增大并且沿所述进水口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兴,章佳琦,苏友恒,杨鹏程,林志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