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6333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属于轨道交通被动安全领域,其结构主要包括:防爬齿、导向杆、吸能装置、安装板。导向杆一端连接防爬齿背部中心,另一端穿过位于安装板中心的导向孔。安装板中心设置有导向孔,周向设置有安装螺栓孔。吸能装置包含直翻卷圆管、圆形波纹管、薄壁六胞管。吸能装置两端分别连接防爬齿和安装板,其最外侧是直翻卷圆管,往内依次填充圆形多胞管、薄壁六胞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列车碰撞中能有效抑制爬车行为的发生,载荷作用非常平稳,吸能容量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量吸收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车辆被动安全
,特别涉及列车端部的防爬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防爬器用以限制轨道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撞击车辆和被撞车辆的垂向位移,避免爬车行为的产生。现有轨道列车多采用齿形结构,通过防爬齿与防爬齿的啮合,来限制垂向位移。碰撞产生时伴随着巨大冲击动能和冲击载荷的作用,其对车体结构的失效和乘客的安全性极为不利,为此,防爬器通常与吸能结构配合使用,组成防爬吸能装置,用以吸收撞击动能、缓和冲击载荷。现有用于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形式有很多,如膨胀式、挤压式、压溃式等,基于所述这些形式的吸能装置多采用变径金属结构的径向膨胀、径向压缩,薄壁金属结构的轴向压溃等方式,能较好的吸收碰撞初始动能,但有一个极为突出的共同缺点是,在吸收能量的过程中,载荷的波动程度均相对比较剧烈,且冲击载荷的初始峰值较大。这将产生剧烈的振荡加速度,对车体结构的失效和乘员安全性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能有效克服一些现有的防爬吸能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载荷波动大、初始载荷峰值大的问题,提供极为平稳的工作载荷,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工作行程,能更多地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齿(1)、导向杆(5)、安装板(6),安装板(6)的周向设置有螺栓孔(7),其特征在于:安装板(6)的中心部位设有扁形通孔(8),导向杆(5)的一端穿过扁形通孔(8),另一端与防爬齿(1)的背部固定,在以导向杆(5)为中心的安装板(6)四周,各设有一个由三节变径圆管构成的直翻卷圆管(2),直翻卷圆管(2)的第一节圆管和第二节圆管之间设置有凸台(9),在凸台(9)与第一节圆管间、第二节与第三节圆管间均设置有过渡圆弧;直翻卷圆管(2)内部设有圆形波纹管(3),圆形波纹管(3)内部设有薄壁六胞管(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齿(1)、导向杆(5)、安装板(6),安装板(6)的周向设置有螺栓孔(7),其特征在于:安装板(6)的中心部位设有扁形通孔(8),导向杆(5)的一端穿过扁形通孔(8),另一端与防爬齿(1)的背部固定,在以导向杆(5)为中心的安装板(6)四周,各设有一个由三节变径圆管构成的直翻卷圆管(2),直翻卷圆管(2)的第一节圆管和第二节圆管之间设置有凸台(9),在凸台(9)与第一节圆管间、第二节与第三节圆管间均设置有过渡圆弧;直翻卷圆管(2)内部设有圆形波纹管(3),圆形波纹管(3)内部设有薄壁六胞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卷组合式防爬吸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三节变径圆管的第三节圆管的管径小于第二节圆管的管径且大于第一节圆管,第一节圆管的管壁厚度略微大于第三节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彬肖守讷朱涛阳光武杨冰任阳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