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
本技术涉及高速动车组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
技术介绍
当列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很大一部分撞击能量都是由头车的端部结构来吸收的,列车头车端部系统可稳定发挥吸能作用的结构长度越长,吸收的能量越多,撞击缓冲的时间就越长,列车乘客和车辆受到的伤害就越轻,列车的耐撞性能就越好。然而,为提升高速动车组的气动性能,其司机室头型都设计成了流线型,因此高速动车组的头车端部需要设计为长细比头型,而这使得高速动车组车体的端部吸能区域设置难度加大,前端自动车钩、主吸能结构、防爬吸能装置、开闭机构、排障器以及其他设备的安装空间异常紧张。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仅通过将前端自动车钩增加压馈管设计来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但是前端自动车钩的吸能量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吸收列车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碰撞事故中,列车易产生爬车或脱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升高速动车组的端部吸能量,最大限度的降低碰撞事故中爬车或脱轨的风险,从而有效提高高速动车组的耐碰撞性能。(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司机室蒙皮、固定罩、活动罩、司机室骨架、前端自动车钩、开闭机构、主吸能结构、导向结构、车钩安装座、防爬吸能装置、气密墙和排障器;所述固定罩和活动罩依次安装在所述司机室骨架的前端,所述前端自动车钩、开闭机构、主吸能结构、导向结构、车钩安装座、防爬吸能装置均设于所述气密墙和所述司机室骨架包覆的空间中,所述司机室蒙皮覆设于所述司机室骨架外;所述前端自动车钩通过所述车钩安装座与所述主吸能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车钩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主吸能结构的前端部,所述主吸能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气密墙上,所述导向结构位于所述主吸能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司机室蒙皮、固定罩、活动罩、司机室骨架、前端自动车钩、开闭机构、主吸能结构、导向结构、车钩安装座、防爬吸能装置、气密墙和排障器;所述固定罩和活动罩依次安装在所述司机室骨架的前端,所述前端自动车钩、开闭机构、主吸能结构、导向结构、车钩安装座、防爬吸能装置均设于所述气密墙和所述司机室骨架包覆的空间中,所述司机室蒙皮覆设于所述司机室骨架外;所述前端自动车钩通过所述车钩安装座与所述主吸能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车钩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主吸能结构的前端部,所述主吸能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气密墙上,所述导向结构位于所述主吸能结构的两侧且与所述主吸能结构滑动连接,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主吸能结构上方的防爬器安装板上,所述开闭机构通过连接座与所述车钩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排障器包括内部骨架和围设在内部骨架外围的排障板组件,所述排障板组件通过安装吊座安装于所述司机室骨架底部,所述内部骨架固定连接在所述气密墙上,所述排障器距离轨道上方留有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自动车钩设有缓冲器和后置压馈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自动车钩的一端水平设于所述固定罩和活动罩内,所述前端自动车钩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闭机构的中空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晋乐,赵士忠,车全伟,田爱琴,丁叁叁,张永贵,蔡军爽,于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