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壳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109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涡轮壳壳体结构,包括涡轮壳,涡轮壳的出口密封连接过渡接头,过渡接头与涡轮壳之间形成过渡接头空腔,涡轮壳内上部设有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的进气端连通涡轮壳底部设置第一涡轮壳进气流道,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的出气端连通过渡接头空腔,涡轮壳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开闭的废气旁通阀,涡轮壳底部还设置有第二涡轮壳进气流道。该结构通过调整过渡接头及涡轮壳的结构,实现两种结构的选择与切换,从而提高发动机整体燃烧效率,进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同时降低增压压力和增压器转速过高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涡轮壳壳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涡轮增压器
,涉及一种涡轮壳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发动机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壳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压叶轮,压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大,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加,压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和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就可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非对称双流道的设计是基于废气再循环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是将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重新通过空气进气管道导入发动机气缸的技术。通过降低发动机燃烧室内氧气的含量,降低燃烧温度,从而降低发动机排出气体中的氮氧化物(NOx)。为使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与涡轮增压器压叶轮压送的高压空气充分混合,需提高废气压力。通过涡轮增压器涡轮壳非对称双流道的设计,较小的流道可使发动机废气的排出受到阻滞,从而提高废气压力。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大负荷状态时,为了避免增压压力和增压器转速过高,通常会通过废气旁通阀放掉一部分废气,这部分废气不会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涡轮壳壳体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涡轮壳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涡轮壳(1),涡轮壳(1)的出口密封连接过渡接头(9),过渡接头(9)与涡轮壳(1)之间形成过渡接头空腔(10),涡轮壳(1)内上部设有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的进气端连通涡轮壳(1)底部设置第一涡轮壳进气流道(3a),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的出气端连通过渡接头空腔(10),涡轮壳(1)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开闭的废气旁通阀(4),涡轮壳(1)底部还设置有第二涡轮壳进气流道(3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壳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涡轮壳(1),涡轮壳(1)的出口密封连接过渡接头(9),过渡接头(9)与涡轮壳(1)之间形成过渡接头空腔(10),涡轮壳(1)内上部设有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的进气端连通涡轮壳(1)底部设置第一涡轮壳进气流道(3a),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的出气端连通过渡接头空腔(10),涡轮壳(1)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a)开闭的废气旁通阀(4),涡轮壳(1)底部还设置有第二涡轮壳进气流道(3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壳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壳(1)内上部还设置有第二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b),第二涡轮壳废气旁通通道(2b)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涡轮壳进气流道(3b)与过度接头空腔(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壳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接头(9)上设有过渡接头废气旁通通道(11),过渡接头废气旁通通道(11)一端连通过渡接头空腔(10),另一端连通涡轮壳(1)出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博文袁家骐金建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康明斯涡轮增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