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6000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包括:S01,前处理:将铝合金材料表面清洗干净后在活化液中进行电解活化;S02,一次电解着色:对铝合金在一次电解着色液中进行直流电解着色,着色温度为20‑25℃,着色的恒电流密度为0.6‑0.8A/d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铝合金表面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
技术介绍
铝合金密度低、强度比高。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同时,由于铝合金密度低、价格低廉、毒性小、成型工艺成熟,相比起不锈钢和钛合金,在医疗器械、食品、家用器件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铝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色是铝合金表面处理中适用性最为广泛的处理方法之一。利用阳极氧化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形成致密、厚实的氧化膜层,从而显著改善铝合金的耐蚀性、提升其硬度、耐磨性和装饰性能。铝合金电解着色法是先在一般电解液中生成氧化膜,然后在金属盐类电解液中再次进行电解,使金属盐的阳离子沉积在氧化膜真空底层而着色,铝合金电解着色法液被称为二次电解着色法。二次电解着色法按照电源类型分类分为直流法和交流法,按照电解着色液分类,可分为单一盐类、多种金属复合盐类和双重着色液法。铝合金电解着色的本质与电镀相似,都是通过电解把金属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沉积在阳极氧化膜的真空地步,光线射到此类金属粒子上时发生漫散射,从而使氧化膜呈现颜色。电解着色反应属于由金属(铝基材)-半导体(氧化膜阻挡层)-电解液构成的电化学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过程。现有技术中的方法是需要在前处理之后,将铝合金经过普通硫酸阳极氧化后,再在含有金属盐的电解着色槽中着有色氧化膜。例如,申请号为201010190868.4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铝合金着有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中提出了一种铝合金着有色复合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前处理和对铝合金的直流电解着色,直流电解着色采用由H2SO4、CuSO4、EDTA和水组成的复合电解液,其中H2SO4为1000-1200g/L,CuSO4为200-300g/L,EDTA为40-55g/L,余量为水;于20-30℃温度下保持0.5=0.6A/cm2的恒电流密度进行着色,阴极与阳极面积之比为(1.5-2):1。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生产操作安全,生产成本低,所制得的着色膜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蚀性,而且满足装饰性要求。上述方法中的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尽管具有安全、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着色不均匀,容易与设定的颜色出现色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均匀进行着色的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该着色方法利用两次电解着色的工艺过程,使着色层更均匀、稳定、硬度更高,且铝合金着色层最终呈现质感佳的黑色着色层,适合用于高端铝合金外观件的制备过程。本专利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中提供的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01,前处理:将铝合金材料表面清洗干净后在活化液中进行电解活化,所述活化液的组分含量为浓硫酸2-5g/L、磷酸40-55g/L、铬酸0.2-0.3g/L,余量为水;活化温度为65-70℃,电解时间为15-30s,电流密度为0.1-0.15A/dm2;S02,一次电解着色:对铝合金在一次电解着色液中进行直流电解着色,所述一次电解着色液组分含量为硼酸28-32g/L、七水硫酸镍35-50g/L、硫酸钴25-30g/L、磺基水杨酸5-8g/L、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2-3g/L,余量为水;利用0.1-0.5wt%稀硫酸和氨水调节pH值在4.0-4.5范围内,着色温度为20-25℃,着色的恒电流密度为0.6-0.8A/dm2,着色时长为1-3min,采用石墨电极;S03,二次电解着色:对完成了S02步骤的铝合金在二次电解着色液中进行交流电解着色,所述二次电解着色液组分含量为硫酸钴12-18g/L、硫酸铵8-10g/L、硼酸12-18g/L、浓硫酸25-30g/L、硫酸铝8-10g/L、硫酸五氨水合钴3-5g/L,余量为水;利用0.1-0.5wt%稀硫酸和氨水调节pH值在4.2-4.5范围内,着色温度为20-25℃,着色的电流密度为0.3-0.6A/dm2,着色时长为8-13min,采用铝板电极。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纯净的氧化铝是不导电的绝缘体,但是实际制成的氧化膜并非纯净的氧化铝,而是接近绝缘体的一种物质,更加类似于半导体的状态。为了使电解着色过程更加均匀,即使金属离子在氧化膜孔中进行电解析出,电子必须向阻挡层表面移动。除了特殊着色液以外,金属在氧化膜空中沉积着色的原因可利用“金属胶态粒子的光反射”来说明。多数金属板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但是如果将该金属磨至细微粉末颗粒,则变成黑色,如同将无色透明的玻璃板磨至细微粉末呈白色。由此可见,物体的颜色因其种类、状态或者是否为胶体粒子而有差异。了解了上述电解着色的原理,本专利技术中首先将表面已经生成氧化膜的铝合金材料表面清洗干净,然后利用电解活化使其表面形成活化点,以便后续电解着色过程能够迅速开展。本专利技术中在混合酸液中的短时间、低电流密度的电解进行活化,一方面使铝合金表面氧化膜更加平整均匀,另一方面使表面氧化膜活化,由于处理时间短,对氧化膜几乎无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是两次电解着色法,一次电解着色中利用硫酸镍和硫酸钴双盐配方进行电解着色,配合弱酸和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形成特定的pH环境,同时提供了电解着色过程中的离子缓冲环境,控制电解着色过程中离子附着的速度,在铝合金氧化膜表面形成一层浅青色偏铜色的有色膜层。二次电解着色中利用硫酸钴和硫酸铝双盐配方,在一次电解着色层上附着一层更为牢固、坚韧的着色层,该着色层颜色为黑色。电解着色工艺中电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本专利技术中一次电解着色和二次电解着色分别采用石墨电极和铝板电极,不可采用其他的电极。进一步地,S01电解活化过程中,铝合金材料悬挂于挂架上,所述挂架在抛光液中匀速转动,转动速度为10-30r/min。进一步地,S01的电解活化过程在超声环境下进行,超声频率为80-120KHz。电解活化过程中,由于采用酸性液作为电解液,对铝材会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当电压上升时,阳极上集聚绝缘性的小气泡,迅速形成一层紧密地附着层。这时,电流通过绝缘性若的部位进行电解,在气泡多的地方由于电流难以通过而很少发生电解活化,会导致铝合金氧化层形成凹凸不平,故需要利用挂架的旋转或者超声工艺排除气泡,同时也能够控制反应速度,将酸液对铝合金表面的侵蚀程度降至最低,使电解活化过程顺利进行。进一步地,所述一次电解着色液中添加0.2-0.3g/L的硝酸银。进一步地,所述一次电解着色液中添加5-10g/L的促进剂GKC。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解着色液中添加8-12g/L的七水硫酸镁。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解着色液中添加5-6g/L的柠檬酸。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解着色液中添加0.2-0.3g/L的硝酸银。进一步地,所述一次电解着色和二次电解着色过程中使用的电极形状为棒状电极。进一步地,所述一次电解着色和二次电解着色过程中使用的电极形状为管状电极。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均匀进行着色的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该着色方法利用两次电解着色的工艺过程,使着色层更均匀、稳定、硬度更高,且铝合金着色层最终呈现质感佳的黑色着色层,适合用于高端铝合金外观件的制备过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6063变形铝合金冲压成10×1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01,前处理:将铝合金材料表面清洗干净后在活化液中进行电解活化,所述活化液的组分含量为浓硫酸2‑5g/L、磷酸40‑55g/L、铬酸0.2‑0.3g/L,余量为水;活化温度为65‑70℃,电解时间为15‑30s,电流密度为0.1‑0.15 A/d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电解着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01,前处理:将铝合金材料表面清洗干净后在活化液中进行电解活化,所述活化液的组分含量为浓硫酸2-5g/L、磷酸40-55g/L、铬酸0.2-0.3g/L,余量为水;活化温度为65-70℃,电解时间为15-30s,电流密度为0.1-0.15A/dm2;S02,一次电解着色:对铝合金在一次电解着色液中进行直流电解着色,所述一次电解着色液组分含量为硼酸28-32g/L、七水硫酸镍35-50g/L、硫酸钴25-30g/L、磺基水杨酸5-8g/L、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2-3g/L,余量为水;利用0.1-0.5wt%稀硫酸和氨水调节pH值在4.0-4.5范围内,着色温度为20-25℃,着色的恒电流密度为0.6-0.8A/dm2,着色时长为1-3min,采用石墨电极;S03,二次电解着色:对完成了S02步骤的铝合金在二次电解着色液中进行交流电解着色,所述二次电解着色液组分含量为硫酸钴12-18g/L、硫酸铵8-10g/L、硼酸12-18g/L、浓硫酸25-30g/L、硫酸铝8-10g/L、硫酸五氨水合钴3-5g/L,余量为水;利用0.1-0.5wt%稀硫酸和氨水调节pH值在4.2-4.5范围内,着色温度为20-25℃,着色的电流密度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镇华刘敏华谭泽权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高明高盛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