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5947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包括固定平台、移动装置、法向孔模具和打孔装置,移动装置设置在固定平台上,法向孔模具设置在移动装置一端,打孔装置设置在法向孔模具上方。在模具外壳上设置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传感器发出的红外信号测量模具外壳对面物体的反射率,从而计算出模具外壳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钻头深入物体的深度,进而精确的控制打孔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深度可控的钻孔装置。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在圆弧形或者弧形结构上进行钻孔,由于对一般所需钻孔的物体进行钻孔之前,均需要对该物体进行固定后在进行钻孔,由于弧形结构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固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同时,对于弧形结构物体表面打法向孔,由于其结构的限制,在打孔时会由于打滑或其他情况而造成法向孔不垂直的情况发生,很难保证成型模表面法向孔垂直度要求,导致成型模钻孔工作难度大,影响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包括固定平台、移动装置、法向孔模具和打孔装置,所述移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平台上,所述法向孔模具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一端,所述打孔装置设置在所述法向孔模具上方;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底座、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所述底座采用凹型结构,在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的一端与所述弧形定位件的外侧一体设置;所述法向孔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法向模孔、红外传感器和支撑组件,所述模具外壳的顶端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在所述模具外壳的中部设置有所述法向模孔,所述法向模孔贯穿所述模具外壳,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组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中部为所述法向模孔,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打孔装置包括钻头、旋转驱动和旋转座,所述旋转驱动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所述旋转座设置在所述旋转驱动的下方,所述钻头与设置在所述旋转座相连。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轨、驱动座、支撑柱、升降轨和伸缩梁,所述移动轨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另一端,所述驱动座设置在所述移动轨内,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上,在所述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升降轨,所述伸缩梁通过伸缩座与所述升降轨相连,所述伸缩梁的一端与所述模具外壳相连,在所述升降轨上还设置有打孔梁,所述旋转驱动活动设置在所述打孔梁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壳、支撑件和弹性件,所述支撑壳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壳采用中空圆柱型结构,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模具外壳相连,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在底座一侧的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与底座一侧侧壁的相互作用,能够将弧形件进行有效的固定,由于弧形定位件能够通过固定件的带动在底座上进行小范围的移动,对于不同弧度的物体都能够进行固定,而固定件则能够有效的将上述物体固定;法向孔模具上的法向模孔贯穿模具外壳,使得在弧形物体上进行法向孔的钻孔变得十分的简单,通过设置在模具外壳底部能够伸缩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支撑,使得其在弧形物体上的支撑始终保持法向,保证了钻孔的垂直度;在模具外壳上设置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传感器发出的红外信号测量模具外壳对面物体的反射率,从而计算出模具外壳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钻头深入物体的深度,进而精确的控制打孔的深度;移动装置中的驱动座、支撑柱和伸缩梁能够带动设置在其上的法向孔模具移动至需要打孔的位置,避免了人为移动所造成的打孔误差,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底座,2为固定件,3为弧形定位件,4为固定螺孔,5为模具外壳,6为法向模孔,7为红外传感器,8为支撑组件,9为钻头,10为旋转驱动,11为旋转座,12为移动轨,13为驱动座,14为支撑柱,15为升降轨,16为伸缩梁,17为伸缩座,18为打孔梁,19为支撑壳,20为支撑件,21为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其中,1为底座,2为固定件,3为弧形定位件,4为固定螺孔,5为模具外壳,6为法向模孔,7为红外传感器,8为支撑组件,9为钻头,10为旋转驱动,11为旋转座,12为移动轨,13为驱动座,14为支撑柱,15为升降轨,16为伸缩梁,17为伸缩座,18为打孔梁,19为支撑壳,20为支撑件,21为弹性件。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包括固定平台、移动装置、法向孔模具和打孔装置,移动装置设置在固定平台上,法向孔模具设置在移动装置一端,打孔装置设置在法向孔模具上方;固定平台包括底座、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底座采用凹型结构,在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固定螺孔,固定件贯穿固定螺孔,固定螺孔的一端与弧形定位件的外侧一体设置;法向孔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法向模孔、红外传感器和支撑组件,模具外壳的顶端与移动装置相连,在模具外壳的中部设置有法向模孔,法向模孔贯穿模具外壳,支撑组件设置在模具外壳的底部,支撑组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中部为法向模孔,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模具外壳的底部;打孔装置包括钻头、旋转驱动和旋转座,旋转驱动与移动装置相连,旋转座设置在旋转驱动的下方,钻头与设置在旋转座相连。移动装置包括移动轨、驱动座、支撑柱、升降轨和伸缩梁,移动轨设置在底座的另一端,驱动座设置在移动轨内,支撑柱设置在驱动座上,在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升降轨,伸缩梁通过伸缩座与升降轨相连,伸缩梁的一端与模具外壳相连,在升降轨上还设置有打孔梁,旋转驱动活动设置在打孔梁上。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壳、支撑件和弹性件,支撑壳设置在模具外壳的底部,支撑壳采用中空圆柱型结构,弹性件设置在支撑壳内,弹性件的一端与模具外壳相连,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支撑件相连;弹性件选择橡胶部件,如三元乙丙橡胶加工成型。通过设置在底座一侧的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与底座一侧侧壁的相互作用,能够将弧形件进行有效的固定,由于弧形定位件能够通过固定件的带动在底座上进行小范围的移动,对于不同弧度的物体都能够进行固定,而固定件则能够有效的将上述物体固定;法向孔模具上的法向模孔贯穿模具外壳,使得在弧形物体上进行法向孔的钻孔变得十分的简单,通过设置在模具外壳底部能够伸缩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支撑,使得其在弧形物体上的支撑始终保持法向,保证了钻孔的垂直度;在模具外壳上设置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传感器发出的红外信号测量模具外壳对面物体的反射率,从而计算出模具外壳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钻头深入物体的深度,进而精确的控制打孔的深度;移动装置中的驱动座、支撑柱和伸缩梁能够带动设置在其上的法向孔模具移动至需要打孔的位置,避免了人为移动所造成的打孔误差,简单方便。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

【技术保护点】
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平台、移动装置、法向孔模具和打孔装置,所述移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平台上,所述法向孔模具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一端,所述打孔装置设置在所述法向孔模具上方;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底座、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所述底座采用凹型结构,在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的一端与所述弧形定位件的外侧一体设置;所述法向孔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法向模孔、红外传感器和支撑组件,所述模具外壳的顶端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在所述模具外壳的中部设置有所述法向模孔,所述法向模孔贯穿所述模具外壳,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组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中部为所述法向模孔,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打孔装置包括钻头、旋转驱动和旋转座,所述旋转驱动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所述旋转座设置在所述旋转驱动的下方,所述钻头与设置在所述旋转座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深度可控的建材加工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平台、移动装置、法向孔模具和打孔装置,所述移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平台上,所述法向孔模具设置在所述移动装置一端,所述打孔装置设置在所述法向孔模具上方;所述固定平台包括底座、固定件和弧形定位件,所述底座采用凹型结构,在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的一端与所述弧形定位件的外侧一体设置;所述法向孔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法向模孔、红外传感器和支撑组件,所述模具外壳的顶端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在所述模具外壳的中部设置有所述法向模孔,所述法向模孔贯穿所述模具外壳,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组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中部为所述法向模孔,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模具外壳的底部;所述打孔装置包括钻头、旋转驱动和旋转座,所述旋转驱动与所述移动装置相连,所述旋转座设置在所述旋转驱动的下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彦李如意刘洪丽杨爱武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