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45656 阅读:3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1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其包含液冷排、液冷头、多个流管及加压装置。液冷头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流管连通于液冷头与液冷排之间,以与液冷头、液冷排形成供冷却液流通循环的回路。加压装置连通于回路。加压装置对回路加压,使得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液冷式散热系统,通过加压装置对冷却液的循环回路加压而使得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的设计,可防止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空气也一并置换进入液冷回路的问题,不仅可维持泵顺畅的运转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更可同时维持散热系统所预定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式散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散热的液冷式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子装置中设置许多高功率的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像处理器。这些电子元件具有优异的数据处理效能,但在运转时会产生惊人的热能,若没有经过适当的散热机制来排除热能,热能会让这些电子元件超过其安全操作温度而降低运作效能,甚至使得整个电子装置因过热而宕机。随着散热技术的进步,液冷式散热系统逐渐成为电子装置散热的主流之一。所谓液冷式散热,是以液体作为散热媒介。传统上,液冷式散热系统主要是由多条流管将一液冷头与一液冷排串连所组成的循环。在该循环中填充有冷却液,冷却液可受液冷头内装设的泵(pump)驱动而在该循环中不断流动以进行解热。然而,该循环内的冷却液会在流经流管时向外蒸散。统计显示,在约为60摄氏度的使用环境下,每年经由流管向外蒸散的冷却液的量约为8~10克。严重的是,在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空气中的小分子气体,如氦气,将经由流管的管材置换进入该循环内而溶解于冷却液中,当溶解饱和后,空气将以气泡的方式存在于该循环中。这些气泡除了干扰液冷循环而影响散热效能外,在配置有泵的液冷系统中,当这些气泡经循环被吸进泵时,将干扰桨叶的转动,不仅影响泵的效能,还使得泵在旋转时产生噪音。甚至,气泡将使桨叶在旋转时产生晃动,造成桨叶的轴承损坏,进而影响整个液冷系统的寿命。也就是说,随着逐年的使用,进入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空气越来越多,除了让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越来越低,还会有泵损坏的潜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以防止空气进入液冷循环,进而可解决传统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因空气进入循环而降低散热效能、甚至损坏泵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包含液冷排、液冷头、多个流管及加压装置。液冷头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流管连通于液冷头与液冷排之间,以与液冷头、液冷排形成供冷却液流通循环的回路。加压装置连通于回路。加压装置在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自动对回路加压,使得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液冷式散热系统,通过加压装置对冷却液的循环回路加压而使得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的设计,可防止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空气也一并置换进入液冷回路的问题,不仅可维持泵顺畅的运转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更可同时维持散热系统所预定的散热效果。以上关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是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所绘示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3是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所绘示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4是为图3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a、1b、1c液冷式散热系统8泵9热源10、10’液冷头10s中空容腔10a第一接口10b第二接口10c补充液接口20液冷排20a第三接口20b第四接口31第一流管32第二流管33第三流管34第四流管35第五流管40、40’加压装置50可变形腔体50a第三开口50b第四开口50s备用冷却液流动腔室410、410’主腔体411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a第一开口411b第二开口412第二可变容积腔室420活塞件430推抵件A回路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包含液冷排、液冷头、多个流管及加压装置。液冷头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流管连通于液冷头与液冷排之间,以与液冷头、液冷排形成供冷却液流通循环的回路。加压装置连通于回路。在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加压装置根据压强变化对回路自动加压,使得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空气不会一并置换进入回路中,从而可避免空气进入液冷回路而影响散热效能的问题。在配置有泵的散热系统中,可确保泵能不受气泡影响而顺畅的运转。一种实例中,加压装置同时是一个补液装置,其主腔体内经由可活动的活塞件分隔为第一可变容积腔室与第二可变容积腔室。第一可变容积腔室内存有备用冷却液,通过第二可变容积腔室内的推抵件持续将活塞件推向第一可变容积腔室,可迫使备用冷却液流进回路,使得在对该回路加压的同时,补充回路中向外蒸散而失去的冷却液。另一种实例是在将加压装置替换成可变形腔体,整个加压装置填充冷却液,并可通过本身的形变恢复力而持续的将冷却液推进液冷回路中,进而对液冷回路加压及补液。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畴。需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说明书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在说明书附图中仅标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元件,且所显示的元件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规格尺寸实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元件布局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先予叙明。首先,请参照图1,图1是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1a,适用于对电子装置散热。电子装置可以是例如台式电脑,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具体来说,于本实施例中,液冷式散热系统1a包含液冷头10、液冷排20、第一流管31、第二流管32、第三流管33及加压装置40。液冷头10可用以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9。热源9可以是例如前述电子装置中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等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热能的电子元件,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液冷头10具有中空容腔10s,及连通于该中空容腔10s的第一接口10a、第二接口10b及补充液接口10c。液冷排20可以是例如由多个散热鳍片(未绘示)及穿过这些散热鳍片中的输送管(未绘示)所构成。液冷排20具有第三接口20a与第四接口20b,分别为该输送管的两开口。加压装置40包含主腔体410、活塞件420及推抵件430。活塞件420容置于主腔体410中以将主腔体410内部的腔室分隔为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与第二可变容积腔室412。此外,主腔体410具有连通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的第一开口411a。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可用来填充备用冷却液,以作为冷却液补充之用。推抵件430容置于第二可变容积腔室412中。于本实施例中,推抵件430为压缩弹簧,其一端与活塞件420相连,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可变容积腔室412,可用于将活塞件420推向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而压缩第一可变容积腔室411的容积,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推抵件430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形变恢复力的弹性球。这里将针对液冷头10、液冷排20与加压装置40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第一流管31的两端分别直接连接于液冷头10的第一接口10a与液冷排20的第三接口20a。第二流管32的两端分别直接连接于液冷头10的第二接口10b与液冷排20的第四接口20b。因此,第一流管31与第二流管32可与液冷头10及液冷排20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液冷式散热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液冷排;液冷头,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多个流管,连通于该液冷头与该液冷排之间,以与该液冷头、该液冷排形成供冷却液流通循环的一回路;以及加压装置,连通于该回路,该加压装置在该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自动对该回路加压,使得该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液冷排;液冷头,热接触于至少一热源;多个流管,连通于该液冷头与该液冷排之间,以与该液冷头、该液冷排形成供冷却液流通循环的一回路;以及加压装置,连通于该回路,该加压装置在该冷却液向外蒸散的过程中自动对该回路加压,使得该回路内的压强大于环境气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加压装置的一端连通该回路,其余部分位于该回路之外以使该加压装置与该回路不再形成另一回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加压装置至少部分地形成为该回路的一部分。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加压装置为补液装置,且包含主腔体、活塞件与推抵件,该活塞件容置于该主腔体中以将该主腔体的腔室分隔为第一可变容积腔室与第二可变容积腔室,该第一可变容积腔室填充备用冷却液,且连通于该回路,该推抵件容置于该第二可变容积腔室并与该活塞件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顺治毛黛娟宁广博
申请(专利权)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