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4506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其包括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的屈光度分别为负、正。第一透镜群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群配置于第一透镜群与像侧之间,并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变焦镜头符合‑2.4<f1/fw<‑1.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且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至少其一的阿贝数大于70。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不超过11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镜头,且特别关于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变焦镜头多属大光圈广角变焦镜头,然而由于广角镜头无法清晰分辨较远的影像,因此在长廊、卖场长型货架等场所的较长距离的安全监控应用上,大光圈广角变焦镜头就无法符合须清晰分辨较远影像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变焦镜头中,为了消除像差(imageaberration)与色差(chromaticaberration),会使用非球面透镜来实现广角的目的。尽管非球面透镜对矫正像差的效果良好,但使用过多的非球面透镜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如何兼顾变焦镜头的影像品质及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专利第7405885号、第7061687号、第7489452号及第4348082号以及美国公开第2010182677号及第2006034000号皆提出了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其具有长景深、高解析与大光圈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变焦镜头,其包括第一透镜群以及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且第一透镜群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第一透镜群与像侧之间。第二透镜群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且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正、负、正。变焦镜头符合-2.4&amp;lt;f1/fw&lt;-1.0,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还包括孔径光阑,配置于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之间,并相对于变焦镜头固定不动,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孔径光阑移动,以使变焦镜头在广角端与望远端之间切换,其中第二透镜群适于移动以进行变焦,且第一透镜群适于移动以进行对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物侧的凹凸透镜、双凹透镜及凸面朝向像侧的凸凹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物侧的凹凸透镜、双凹透镜及双凹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2.4&lt;f1/fw&lt;-1.9,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1.3&lt;|f1/f2|&lt;1.7,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D/TTLW>0.65以及D/TTLT>0.75,其中D为孔径光阑至位于像侧的成像面的距离;TTL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第一透镜面向物侧的表面与变焦镜头的光轴相交的交点至成像面的距离;TTLT为变焦镜头切换至望远端时,第一透镜面向物侧的表面与变焦镜头的光轴相交的交点至成像面的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群还包括第九透镜,配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第九透镜的屈光度为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九透镜为双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负、负、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分别为双凹透镜、双凹透镜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还包括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配置于物侧与第一透镜群之间,第三透镜群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十透镜以及第十一透镜,且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十透镜以及第十一透镜各为一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十透镜以及第十一透镜分别为双凸透镜及凸面朝向像侧的凸凹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群相对于变焦镜头固定不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1.4&lt;f1/fw&lt;-1.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0.8&lt;|f1/f2|&lt;1.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D/TTL>0.45,其中D为孔径光阑至位于像侧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第十透镜面向物侧的表面与变焦镜头的光轴相交的交点至成像面的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各为一球面透镜,且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至少其一为一非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及第八透镜分别为双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双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及第八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及第八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双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至少其一的阿贝数大于7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镜群中的至少两个相邻透镜形成一双胶合透镜,且至少两个相邻透镜中至少其一的阿贝数大于70。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镜头搭配屈光度分别为负与正的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且通过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的搭配,来降低像差与色差。因此,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成像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至图1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图2A至图2D是图1A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2E至图2H是图1B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3A至图3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图4A至图4D是图3A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4E至图4H是图3B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5A至图5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图6A至图6D是图5A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6E至图6H是图5B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7A至图7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图8A至图8D是图7A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8E至图8H是图7B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焦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一透镜群包括从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排列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以及一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至少其一的阿贝数大于70;以及一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像侧之间,所述第二透镜群包括从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序排列的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且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正、负、正,其中所述变焦镜头符合‑2.4<f1/fw<‑1.0,f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切换至一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其中,所述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不超过11片。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4.30 TW 102115468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一透镜群包括从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排列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以及一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至少其一的阿贝数大于70;以及一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像侧之间,所述第二透镜群包括从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序排列的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且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正、负、正,其中所述变焦镜头符合-2.4&lt;f1/fw&lt;-1.0,f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切换至一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其中,所述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不超过11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玻璃盖到影像感测元件为固定距离。3.如权利要求1和2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F数值介于1.6和3之间,(2)视场角介于18.4和50度之间。4.如权利要求1和2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孔径光阑,配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之间,并相对于所述变焦镜头固定不动,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所述孔径光阑移动,以使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广角端与一望远端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群适于移动以进行变焦,且所述第一透镜群适于移动以进行对焦。5.如权利要求1和2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正、负、负。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所述物侧的凹凸透镜、双凹透镜及凸面朝向所述像侧的凸凹透镜,(2)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分别为凹面朝向所述物侧的凹凸透镜、双凹透镜及双凹透镜,(3)所述变焦镜头符合-2.4&lt;f1/fw&lt;-1.9,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切换至所述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4)所述变焦镜头符合1.3&lt;|f1/f2|&lt;1.7,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5)所述变焦镜头符合D/TTLW>0.65以及D/TTLT>0.75,其中D为所述孔径光阑至位于所述像侧的一成像面的距离,而TTLW为所述变焦镜头切换至所述广角端时,所述第一透镜面向所述物侧的一表面与所述变焦镜头的一光轴相交的交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昱宏刘佩青
申请(专利权)人: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