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8397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0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内对焦方式的小型轻量、成像性能好且将比光圈靠近成像侧的第3透镜组作为调焦透镜来减小调焦透镜的重量、不带给自动聚焦机构较大的负担的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能够在防振时使M透镜组的一部分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包括:第1透镜组,位于比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在变焦时第1透镜组这样在光轴上移动,即,使第1透镜组与位于比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相对于广角端而在望远端变大;F透镜组,配置在第1透镜组与M透镜组之间,F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在变焦时在光轴上前后移动,光圈S,设在比F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在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时,F透镜组在光轴上前后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35mm照相机、摄像机、电子静物照相机(Still Camera)等的变焦镜头,进一歩详细而言,涉及ー种后焦距(Back Focus)较短、也能够安装在所谓的无反光镜单眼相机上的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以往,单镜头反光照相机(single-lens reflex ca mera)用的变焦镜头在该变焦镜头与受光元件之间存在有转动反光镜,因此需要加长后焦距,而限制了变焦镜头设计的自由度。在无反光镜单眼相机中,具有能够缩短变焦镜头的后焦距、变焦镜头设计的自由度增大的优点。作为以往的变焦镜头,提出了ー种下述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自较长的共轭侧起依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I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由多个或ー个透镜组构成且整体为正光焦度的后续组,其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上述第I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大,且上述第2透镜组与上述后续组之间的间隔变小,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a组和被配置在比该第2a组靠短的共轭侧的负光焦度的第2b组,当利用该第2b组进行调焦(Focusing)且将广角端的上述第2b组的倍率设为P 2bw时,满足0 < P 2bw < I这样的条件(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作为以往的其他的变焦镜头,提出了ー种下述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具有孔径光阑(光圏)S和多个透镜组,且从最靠近物体侧起依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I透镜组G1、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其中,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望远端状态T变焦时,上述第I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大,上述第2透镜组与上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小,上述第2透镜组和位于比上述第2透镜组靠像侧的位置的至少ー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根据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焦距状态,使上述对焦透镜组中的至少ー个透镜组移动来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从而满足规定的条件(例如,參照专利文献2)。作为以往的其他的变焦镜头,提出了ー种下述变焦镜头系统,该变焦镜头系统自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I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在变焦(zooming)时,至少使上述第I透镜组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移动,上述第4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I子透镜(sub-lens)组、配置在比上述第I子透镜组靠像侧的位置且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子透镜组,在校正由变焦镜头系统的振动引起的图像模糊时,使上述第I子透镜组或上述第2子透镜组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例如,參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1-044848号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093974号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0-175954号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中,上述第2透镜组分为负光焦度的第2a组和被配置在比该第2a组靠短的共轭侧的负光焦度的第2b组,利用由3个左右的透镜构成的第2b组透镜进行调焦。该由3个左右的透镜构成的第2b组透镜较重,因而存在给自动聚焦(Auto Focus)机构带来较大的负担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中,该变焦镜头为如下结构,即第2透镜组和位于比上述第2透镜组靠像侧的位置的至少ー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根据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焦距状态,使上述对焦透镜组中的至少ー个透镜组移动来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即,在专利文献2的第I实施例(图I)中,在广角状态和中间状态时使G2和G3移动来对焦,在望远状态时仅使G2移动来对焦。在专利文献2的第2实施例(图4)中,在广角状态时仅使G3移动来对焦,在中间状态时使G2和G3移动来对焦,在望远状态时仅使G2移动来对焦。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中,有选择性地使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和位于比上述第2透镜组靠像侧的位置的至少ー个透镜组G3移动来进行对焦,因此存在镜筒的结构变复杂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由于对焦透镜的移动透镜的构成个数较多,而使自动聚焦机构的动作负荷变大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中,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得到调焦透镜组为小型且调焦透镜组移动时的成像倍率变化小的变焦镜头系统。但是,专利文献3的光圈被配置在非常靠近第4透镜组G4的被拍摄物侧第I面的位置上,因而存在第I透镜组Gl 第3透镜组G3的透镜直径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往的变焦镜头的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对焦(Inner focus)方式的小型轻量且成像性能良好的高倍率变焦镜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尤其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比光圈靠近成像侧的第3透镜组作为调焦透镜来减小调焦透镜的重量、而不带给自动聚焦机构较大的负担的变焦镜头。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用于对焦的透镜组的个数且使用于对焦的透镜移动简单化、轻量且不带给自动聚焦机构较大的负担的变焦镜头。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ー种将光圈位置配置在更靠近被拍摄物侧来减小比光圈位置靠被拍摄物侧的透镜组的直径、从而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变焦镜头。本专利技术是ー种变焦镜头,在构成变焦镜头系统的透镜组中,该变焦镜头能够在防振时使M透镜组的一部分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I透镜组,其位于比上述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在变焦时该第I透镜组以下述方式在光轴上移动,即,使该第I透镜组与位于比上述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相对于广角端而在望远端变大;F透镜组,其配置在上述第I透镜组与上述M透镜组之间,该F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在变焦时在光轴上前后移动,光圈S,其设在比上述F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在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时,上述F透镜组在光轴上前后移动。 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以如上所述那样的方式构成,能够构成例如10倍左右的变焦比的变焦镜头利用内对焦方式,不会因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而引起全长变化,小型轻量且近距离拍摄物体时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还能够构成如下的变焦镜头通过将第3透镜组作为调焦透镜,来减小调焦透镜的重量,而不带给自动聚焦机构较大的负担。此外,还能够构成如下的变焦镜头減少用于对焦的透镜组的个数且使用于对焦的透镜移动简单化,轻量且不带给自动聚焦机构较大的负担。此外,还能够构成如下的变焦镜头通过将光圈位置配置在被拍摄物侧来减小比光圈位置靠被拍摄物侧的透镜组的直径,从而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能够实现第I透镜组的总厚度变薄,变焦镜头全长缩短。光圈S的孔径在全变焦区域、调焦区域可以是恒定的口径,也可以是可变的口径。在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在望远端的口径能够比在广角端的口径大。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和该实施方式的特性进行说明。(I)在本专利技术中,第I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F透镜组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上述F透镜组比其他的透镜组的透镜个数少,且适当地进行像差校正,因此设有至少一面以上的非球面,能够适当地进行球面像差校正、轴外彗形像差校正。通过以简单的结构构成上述F透镜组,从而能够实现上述F透镜组的轻量化、高速进行自动聚焦。也能够以球面透镜构成上述F透镜组,但是在要求较高的成像性能吋,优选设有至少一面以上的非球面。在此,单体的透镜元件包括单ー的研磨透镜、非球面透镜,还包括复合非球面透镜、接合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变焦镜头,在构成变焦镜头系统的透镜组中,该变焦镜头能够在防振时使M透镜组的一部分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包括 第I透镜组,其位于比上述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在变焦时该第I透镜组以下述方式在光轴上移动,即,使该第I透镜组与位于比上述M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相对于广角端而在望远端变大; F透镜组,其配置在上述第I透镜组与上述M透镜组之间,该F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在变焦时在光轴上前后移动, 光圈S,其设在比上述F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 在从物体距离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吋,上述F透镜组在光轴上前后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干, 上述F透镜组相邻配置在上述M透镜组的物体侧。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变焦时,上述F透镜组与比上述F透镜组靠物体侧地配置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以相对于广角端而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0.03 < FF/FT < 0. 500.18 < F1/FT < 2. 10FF F透镜组的焦距FT :望远端的焦距Fl 第I透镜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达宣幸山中久幸
申请(专利权)人:腾龙光学佛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