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4209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该换热器壳管包括筒体和油分离部,筒体具有换热腔,油分离部设置在筒体的换热腔中,油分离部包括:油分离壳体,油分离壳体具有分离腔,油分离壳体的顶端设置有供气体流出的开口,开口连通分离腔和换热腔;进气管,进气管穿过筒体并伸入分离腔内;油分离组件,油分离组件设置在分离腔内。该换热器壳管可以减少机组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冷凝器作为空调机组(例如,制冷机组)的四大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在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成高压中温液态制冷剂。在机组实际运行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液混合态制冷剂通常会夹带部分压缩机冷冻油进入冷凝器。这部分冷冻油如果积存在冷凝器或随流体进入蒸发器内积存,不仅降低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能力,还会致使压缩机因缺少冷冻油润滑而损坏,最终导致机组无法持续安全运行。目前机组为了解决冷冻油分离的问题,保证系统持续安全运行,采用外置立式油分离器对压缩机排出的流体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冷冻油利用压差效应返回压缩机,这样可避免冷冻油进入冷凝器。为了保持较高的油气分离效率,外置立式油分离器通常占用较大的空间体积,这造成系统连接管路较多,不仅影响外观,还增加系统其他部件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置油分设备占用空间较多、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器壳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和油分离部,所述筒体(1)具有换热腔,所述油分离部设置在所述筒体(1)的换热腔中,所述油分离部包括:油分离壳体,所述油分离壳体具有分离腔,所述油分离壳体的顶端设置有供气体流出的开口(411),所述开口(411)连通所述分离腔和所述换热腔;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穿过所述筒体(1)并伸入所述分离腔内;油分离组件,所述油分离组件设置在所述分离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和油分离部,所述筒体(1)具有换热腔,所述油分离部设置在所述筒体(1)的换热腔中,所述油分离部包括:油分离壳体,所述油分离壳体具有分离腔,所述油分离壳体的顶端设置有供气体流出的开口(411),所述开口(411)连通所述分离腔和所述换热腔;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穿过所述筒体(1)并伸入所述分离腔内;油分离组件,所述油分离组件设置在所述分离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分离腔的底部的均气结构,所述均气结构包括均气腔、和设置在所述均气结构底部的均气孔(332),所述均气腔通过所述均气孔(332)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进气管(2)伸入所述均气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气结构包括:第一挡气板(31),所述第一挡气板(3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311),所述进气管(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311)穿过所述第一挡气板(31);第二挡气板(32),所述第二挡气板(32)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挡气板(32)连接在所述第一挡气板(31)的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挡气板(32)连接在所述第一挡气板(31)的第二端;均气板(33),所述均气板(33)连接在所述第二挡气板(32)的远离所述第一挡气板(31)的一端,所述均气孔(332)设置在所述均气板(33)上,所述第一挡气板(31)、第二挡气板(32)和所述均气板(33)围成所述均气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气板(32)与所述油分离壳体之间具有通气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气板(33)的横截面形状为波纹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壳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增辉王铁强杨旭峰胡海利胡东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