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体增氧、杀菌装置。
技术介绍
在鱼塘或鱼缸中增氧、杀菌是水产养殖的常用措施,现有的机械增氧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采用动力带动气泵,将空气压入铺设于池底的充气管中,充气管壁上有许多密集小孔,压力差使空气以气泡形式扩散到水中,增加水体溶氧量。该方法中空气在水体中主要以气泡的形式存在,接触面积小,溶氧不充分,增氧效率低下,且装置的建设和使用成本均较高;其二是采用叶轮或水泵将水体搅动,在此过程中将空气与水体混合,增加水体溶氧量。该方法也存在空气与水体接触面积不够充分,溶氧量不高,增氧效率较低的问题,且搅动的水体主要为表面水体,对深层水体增氧效果有限。此外,该两类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耗能高、投入大的不足,亟待改进。近年来,虽有专利CN10487413B、CN2640238Y独辟蹊径利用超声波进行增氧设计,但其设计中超声波对水体的作用时间短,不利于氧分的充分溶入;CN103081852B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配合曝气条来提高水体的溶氧效果,但该技术存在不能对深层水体进行整体增氧、杀菌、降氨氮等提升水质和养殖条 ...
【技术保护点】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潜水泵(1)、潜水泵出水管(2)、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所述潜水泵(1)的出水端通过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与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出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与所述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潜水泵(1)、潜水泵出水管(2)、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所述潜水泵(1)的出水端通过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与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的出水端通过所述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与所述涡流气泡释放单元(5)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混气输送单元(3)包括:水流混气壳体(31)、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与所述第一水气输送管道(4)的进水端连通的水气混合容器(33)、进气连通管(34)、储气罐(35),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竖直设置于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且下端从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下端延伸出、并与所述水气混合容器(33)连通,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的出水端从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上端延伸进入、并与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进水口相对,用于将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内的水送入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所述进气连通管(34)的进气端、出气端分别与所述储气罐(35)、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连通,且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上端部位于所述进气连通管(34)的出气端以下,使得气体通过所述进气连通管(34)进入所述水流混气壳体(31)内、与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内的水混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水体增氧、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的出水端为尖形,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进水端呈Y字形,且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的出水端延伸入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进水端内,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的进水端横截面中央,使得所述潜水泵出水管(2)内的水喷射至所述第二水气输送管道(32)内,同时与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