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式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0979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盘式制动装置,能够降低成本,并能够提高生产率。盘式制动装置具有:制动钳、按压制动盘的内垫及外垫、按压内垫的活塞、以及按压外垫的爪部。内垫具有按压制动盘时与制动盘接触的第一面、以及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第二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外垫具有按压制动盘时与制动盘接触的第三面、以及与第三面相反一侧的第四面。第四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至少一个第一孔及至少一个第二孔在制动盘的轴向上将内垫投影于外垫时,使至少一个第一孔的重心与至少一个第二孔的重心偏离而配置。

Disc brake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c brake device, which can reduce the cost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The disc brake device includes the brake pincers, the inner pads and the outer pads pressing the brake disc, the piston pressing the inner cushion, and the claw on the press pad. The inner cushion has the first face to contact the brake disc when pressing the brake disc and the second sides opposite to the first side. The second face has at least one first hole. The outer cushion has third sides to contact with the brake disc when pressing the brake disc and the fourth side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third side. The fourth side has at least one second hole. At least one first hole and at least one second hole, when the inner pad is projected on the outer pad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brake disc, cause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t least one first hole to deviate from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t least one second 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盘式制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车辆施加制动力的盘式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设置于机动车等车辆的盘式制动装置具有:跨过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侧而形成的制动钳、从制动钳的内侧(inner)按压制动盘的内垫(内侧的摩擦垫)、从制动钳的外侧(outer)按压制动盘的外垫(外侧的摩擦垫)、按压内垫的活塞、以及按压外垫的爪部而构成(专利文献1)。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述了一种技术,其在活塞与内垫之间设置垫板,并且在该垫板之中与活塞抵接的部位设有切口,由此,调整活塞相对于内垫的表面压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222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认为通过调整垫板切口的形状,能够调整内垫与活塞的接触面积的重心位置(抵接面的重心位置)。但是,由于需要设有切口的垫板,相应地可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生产率(生产容易性)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并能够提高生产率的盘式制动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装置具有:跨越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侧而形成的制动钳、按压所述制动盘的内垫及外垫、按压所述内垫的活塞、按压所述外垫的爪部,所述内垫具有:在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外垫具有:在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三面、以及与该第三面相反一侧的第四面,所述第四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在所述制动盘的轴向上将所述内垫投影于所述外垫时,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重心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重心偏离而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装置,能够降低成本,并能够提高生产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从成为衬板侧的外侧(图1的左侧)观察内垫的侧视图。图3是从成为底板侧的内侧(图1的右侧)观察内垫的侧视图。图4是从图2中的IV-IV方向观察的内垫的剖视图。图5是从成为衬板侧的内侧(图1的右侧)观察外垫的侧视图。图6是从成为底板侧的外侧(图1的左侧)观察外垫的侧视图。图7是从图5中的VII-VII方向观察的外垫的剖视图。图8是将外垫的第二孔投影于内垫而表示的侧视图。图9是将内垫的第一孔投影于外垫而表示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基于比较例的内垫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基于比较例的外垫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基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将外垫的第二孔投影于内垫而表示的侧视图。图14是将内垫的第一孔投影于外垫而表示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装置。图1至图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制动盘1与车轮(未图示)一起旋转。被称为载体的安装部件2位于制动盘1的附近,并安装于车辆的非旋转部位(未图示)。安装部件2在制动盘1的轴向(图1、4、7的左右方向、图2、3、5、6、8、9的纸面内外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制动盘轴向)跨越制动盘1的外周侧而形成。安装部件2具有一对腕部(未图示)、支承部2A、以及加固梁2B而构成。各腕部在制动盘1的旋转方向(图1、4、7的纸面内外方向、图2、3、5、6、8、9的左右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制动盘旋转方向、制动盘切线方向、或者制动盘周向)分离地跨越制动盘1的外周,在制动盘1的轴向上延伸。各腕部经由滑动销(未图示),在制动盘轴向上可滑动地支承制动钳3。支承部2A为了使各腕部的基端侧(图1的右端侧)一体化而连接并设置,在成为制动盘1的内侧的位置上固定于车辆的非旋转部位。加固梁2B在成为制动盘1的外侧的位置上将各腕部的前端侧相互连结。由此,安装部件2的各腕部在制动盘1的内侧,通过支承部2A而一体地连结,并且在外侧,通过加固梁2B而一体地连结。在安装部件2的内侧设有将内侧的摩擦垫即内垫11在制动盘轴向上进行引导的一对衬垫导板(未图示)。各衬垫导板例如作为在制动盘轴向上延伸的、截面为コ状(截面为大致U字形状)的凹槽而形成,隔着内垫11分离在制动盘旋转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并且,在各衬垫导板经由例如衬垫弹簧(未图示)分别嵌合(插入)内垫11的各耳部14、15。另一方面,在安装部件2的外侧也设有将外侧的摩擦垫即外垫21在制动盘轴向上进行引导的一对衬垫导板(未图示)。上述各衬垫导板也与内侧的衬垫导板相同,例如作为在制动盘轴向上延伸的、截面为コ状(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的凹槽而形成,隔着外垫21而分离在制动盘旋转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并且,在各衬垫导板经由例如衬垫弹簧(未图示),分别嵌合(插入)外垫21的各耳部24、25。制动钳3可(经由滑动销)在制动盘轴向上移动(滑动位移)地安装于安装部件2。制动钳3在制动盘轴向上跨越制动盘1的外周侧而形成。制动钳3具有内脚部4、桥接部5、以及外脚部6而构成。内脚部4设置于制动盘轴向的一侧即内侧。作为桥接的桥接部5在安装部件2的各腕部间跨越制动盘1的外周侧,从内脚部4向制动盘轴向的另一侧即外侧延伸设置。外脚部6从桥接部5的前端侧即外侧向制动盘1的径向(图1~9的上下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制动盘径向)内向(图1~9的下方)延伸,成为前端侧形成分叉状的爪部7。爪部7与外垫21的底板23(不插入垫板等介入部件)直接抵接。爪部7在进行制动操作时(制动时)将外垫21向制动盘1的外侧侧面(图1的左侧侧面)按压。在制动钳3的内脚部4设有例如成为单镗的一个气缸8。在气缸8内可滑动地插入活塞9。在进行制动操作时,从外部向气缸8内供给制动液压。另外,在内脚部4向制动盘旋转方向突出而一体地设有一对销安装部(未图示)。上述各销安装部经由滑动销,将制动钳3整体可滑动地支承在安装部件2的各腕部。活塞9作为有底筒状体而形成,可滑动地插入内脚部4的气缸8内。活塞9的成为其前端侧的开口端面9A与内垫11的底板13(不插入垫板等介入部件)直接抵接。活塞9在进行制动操作时,将内垫11向制动盘1的内侧侧面(图1的右侧侧面)按压。即,活塞9在从外部向气缸8内供给制动液压时,以此时的液压力,在制动盘轴向上向制动盘1侧产生滑动位移,将内垫11向制动盘1的一侧面(内侧侧面)侧按压。此时,制动钳3受到来自制动盘1的按压反作用力,由此,制动钳3整体相对于安装部件2的腕部,向内侧产生滑动位移,爪部7将外垫21向制动盘1的另一侧面(外侧侧面)侧按压。由此,能够向制动盘1、进而车轮施加制动力。接着,除了图1以外,还参照图2~9,针对摩擦垫即内垫11及外垫2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4表示了内垫11,图5~7表示了外垫21。此外,图8表示了在内垫11于制动盘轴向上投影的外垫21的贯通孔26、27,图9表示了在外垫21于制动盘轴向上投影的内垫11的贯通孔16、17。需要说明的是,内垫11与外垫21除了内垫11的贯通孔16、17的位置与外垫21的贯通孔26、27的位置不同以外,其他都为相同的结构(例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宽度尺寸)。内垫11与外垫21在制动盘1的轴向两侧面对置而配置。内垫11及外垫21可在制动盘轴向上移动地安装于安装部件2。内垫11通过活塞9按压制动盘1,外垫21通过爪部7按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盘式制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制动钳,其跨越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侧而形成;内垫及外垫,其按压所述制动盘;活塞,其按压所述内垫;爪部,其按压所述外垫;所述内垫具有: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外垫具有:当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三面、以及与该第三面相反一侧的第四面,所述第四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在所述制动盘的轴向上将所述内垫投影于所述外垫时,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重心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重心偏离而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30 JP 2015-1313251.一种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制动钳,其跨越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侧而形成;内垫及外垫,其按压所述制动盘;活塞,其按压所述内垫;爪部,其按压所述外垫;所述内垫具有: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外垫具有:当按压所述制动盘时与该制动盘接触的第三面、以及与该第三面相反一侧的第四面,所述第四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在所述制动盘的轴向上将所述内垫投影于所述外垫时,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重心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重心偏离而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垫具有:第一衬板,其形成所述第一面;第一底板,其形成所述第二面;所述外垫具有:第二衬板,其形成所述第三面;第二底板,其形成所述第四面;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是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田贵仁中村义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