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0664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2:50
一种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包括插接件、及套设于所述插接件外的金属外壳,所述插接组件整体结构包括基部、位于所述基部前端的对接舌部,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呈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横向两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及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与接地端子结合为一体的绝缘本体,所述接地端子通过一片板状金属折弯形成在垂直方向堆叠的上侧部与下侧部,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上分别形成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在所述对接舌部位置处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平齐,所述接地端子的前端外侧形成有与插头扣持的卡部。本申请可承载传输大电流,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High cur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nector

Connector for large current pros, including connectors, and sheath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metal shell connector, the connector assembly structure including docking tongue base,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front end, the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es a set of upper and lower two rows of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a second terminal group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two horizontal outer side of the grounding terminal, an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and a ground terminal with the insulation body as a whole, the ground terminal through a piece of sheet metal bending formed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stacked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lower part. The upper part and the lower part are respectively formed on the contact part, the contact part in the docking position of the tongu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flush, the outer side of the front end of the grounding terminal is formed and the plug buckle to the . The application can carry large transmission current, an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
技术介绍
USB协会发布的USB3.1C型USB接口标准实现了USB连接器的正反插功能。通常TypeC型USB连接器插座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置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之间且电性隔离的金属中板。所述金属中板主要用于屏蔽第一、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并加强对接舌部的强度,同时需要在金属中板的两外侧设置卡槽以与插头之间保持一定的固持力。在一些对传输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所述金属中板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加强对接舌部并提供与插头之间的固持力的作用。而现有的该类插座为了传输大电流,一般会将位于最外侧的接地端子与金属中板直接接触以增加所述接地端子的厚度,从而降低所述接地端子的阻抗。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需金属中板的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包括插接件、及套设于所述插接件外的金属外壳,所述插接组件整体结构包括基部、位于所述基部前端的对接舌部,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呈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横向两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及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与接地端子结合为一体的绝缘本体,所述接地端子通过一片板状金属折弯形成在垂直方向堆叠的上侧部与下侧部,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上分别形成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在所述对接舌部位置处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平齐,所述接地端子的前端外侧形成有与插头扣持的卡部。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将一片板状金属冲压在两侧冲压形成冲压槽及触点部后,再将板状金属折弯,使所述触点部分别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两侧作为上下两排段子的接地端子,并在所述接地端子上设置卡部,改变了现有产品需要金属中板实现与插头卡位的情况,避免了大电流传输发热而使第一、第二端子组容易与金属中板短路的情况发生。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包括分别露出于所述对接舌部上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焊脚。优选地,所述接地端子的触点部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的外表面平齐。优选地,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通过折弯部连接,所述板状金属在折弯之前,在所述折弯部的内侧冲压形成预断槽。优选地,所述板状金属在折弯之前,在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的内侧面冲压形成冲压槽,并由此在所述冲压槽的对立面形成凸出于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的触点部。优选地,所述冲压槽与所述预断槽相互联通形成贯通槽。优选地,所述槽结构在插拔方向贯通所述接地端子并延伸至前端缘。优选地,所述接地端子的折弯部作为内侧面与所述绝缘本体结合为一体,在所述折弯部上开设有若干联通所述贯通槽的孔结构以使塑胶材料填充入所述贯通槽内以增强所述绝缘本体与接地端子在对接舌部位置处的结合力。优选地,所述接地端子的上侧部向后延伸形成有焊脚。优选地,所述接地端子在冲压制造时,先在板状金属的中间部位冲压形成预断槽,同时,在所述预断槽位置的两侧冲压形成冲压槽,由此在所述冲压槽相对的另一侧形成触点部;而后,将所述板状金属沿所述预断槽进行折弯,使所述上侧部与所述下侧部在垂直方向上重叠。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至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5、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接地端子的立体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申请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包括插接件20、及套设于所述插接件20外的金属外壳(未图示)。所述插接件20的整体结构形成有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前向延伸形成的过渡部22、及自所述过渡部22前向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23,所述对接舌部23的前端设有与对接连接器卡持的卡槽24。所述插接件20包括第一端子组40、第二端子组50、接地端子60及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注塑为一体的绝缘本体30,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呈上下两排结构。请参阅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包括分别露出于所述对接舌部23上下表面的接触部41,51、自所述接触部41,51向后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30后侧的焊脚42,52。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分别包括一对电源端子与若干信号端子。两个接地端子6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的横向两外侧。所述接地端子60的上下表面露出于所述对接舌部23的上下表面并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的接触部41,51的表面平齐。所述接地端子60包括主体部61、位于所述主体部61前端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2、及形成于所述突出部62与所述主体部61结合处的卡部63。所述卡部63即是前述对接舌部两外侧的卡槽24,二者为同一部件。所述主体部61的横向内侧设有槽结构64,所述槽结构64可以在插拔方向贯通所述接地端子60或者形成于所述横向内侧面的部分区域。所述槽结构64的优选实施方式是燕尾槽。所述接地端子60的前端部拍薄。进一步地,所述槽结构64也可以是在横向方向开设的形成于所述接地端子60上的孔结构,所述孔结构最优实施方式是在横向方向贯通所述接地端子60。进一步地,所述槽结构64也可以是设于所述主体部61内侧面的锯齿状结构。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先分别进行注塑成型并形成包括有第一端子组40与第一绝缘体31的第一组合体与包括有第二端子组50及第二绝缘体32的第二组合体。而后再将所述第一、第二组合体进行再次注塑成型形成第三组合体,所述第三组合体包括第一、第二组合体及第三绝缘体33。也可以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料带与所述接地端子60一并组合后进行第一次注塑成型,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切除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前端的料带,最后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40,50及接地端子60的前端包覆于塑胶体内。所述接地端子60的上下表面与横向外侧面均露出于外界。所述塑胶材料会注塑成型时会填充所述接地端子60的横向内侧面的槽结构64以使所述接地端子60在对接舌部23位置处保持与所述绝缘本体30的结合力。而绝缘本体30在基部21位置处直接将所述接地端子60包覆于内。所述接地端子60具有较大的厚度,在实施中,可以采用铜合金,如此可以具有较低的阻抗,同时,接地端子60具有较厚的尺寸,可以保证与插头对接时的耐磨性。也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此时,因为接地端子的截面积很大,不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包括插接件、及套设于所述插接件外的金属外壳,所述插接组件整体结构包括基部、位于所述基部前端的对接舌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呈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横向两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及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与接地端子结合为一体的绝缘本体,所述接地端子通过一片板状金属折弯形成在垂直方向堆叠的上侧部与下侧部,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上分别形成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在所述对接舌部位置处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平齐,所述接地端子的前端外侧形成有与插头扣持的卡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包括插接件、及套设于所述插接件外的金属外壳,所述插接组件整体结构包括基部、位于所述基部前端的对接舌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呈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横向两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及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与接地端子结合为一体的绝缘本体,所述接地端子通过一片板状金属折弯形成在垂直方向堆叠的上侧部与下侧部,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上分别形成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在所述对接舌部位置处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平齐,所述接地端子的前端外侧形成有与插头扣持的卡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包括分别露出于所述对接舌部上下表面的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焊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触点部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的外表面平齐。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大电流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部与下侧部通过折弯部连接,所述板状金属在折弯之前,在所述折弯部的内侧冲压形成预断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电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硕陆苏吕雷李亚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