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柱防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34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2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极柱防转结构,包括设置于盖板和上绝缘件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盖板相对转动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设置于上绝缘件与极柱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极柱相对转动的第二限位结构。本技术极柱防转结构,有效实现极柱防转功能,不会造成极柱刮伤,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动力电池,特别是涉及运用于动力电池顶盖的一种极柱防转结构


技术介绍

1、自从普兰特专利技术铅酸电池以来,动力电池已经历160余年发展历程。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就是以铅酸电池为动力的电动车,但因其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很快被内燃机汽车替代。由于全球石油资源减少、环境压力加剧,发展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工业技术变革的热点,锂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携带轻便,已成功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高安全、长寿命、高容量和低成本的动力锂电池研发成为研究前沿。

2、动力电池顶盖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动力电池顶盖主要包括盖板、组装于盖板上的极柱、使极柱与盖板下侧(靠近动力电池的一侧)绝缘密封的下绝缘件以及使极柱与盖板上侧(远离动力电池的一侧)绝缘密封的上绝缘件以及使极柱与盖板上的极柱安装孔绝缘密封的密封圈。为了保证极柱与盖板的定位效果,防止极柱与盖板之间发生旋转位移,在现有的动力电池顶盖结构中,通常在极柱和盖板之间配置一定位块进行定位以实现极柱的防转功能。也即,在极柱底盘的上侧面设置一凹槽,在盖板的下侧面设置一凹槽,使定位块组装于极柱底盘与盖板下侧面之间并使定位块的上下侧容纳于两凹槽内。定位块由陶瓷制成,而陶瓷的成本高且在装配过程中易和极柱刮擦,导致金属屑产生,造成电池顶盖短路;并且,此方式需要在盖板和极柱上均需要加工凹槽,增加了加工复杂度,实用性较差。另外,极柱与上绝缘件之间采用注塑成型,极柱与上绝缘件之间的接触面通常为平滑表面,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极柱与上绝缘件之间易出现松动,增大了电池内部电解液渗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极柱与盖板之间相对转动的极柱防转结构。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极柱防转结构,包括设置于盖板和上绝缘件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盖板相对转动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设置于上绝缘件与极柱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极柱相对转动的第二限位结构。

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上与所述上绝缘件接触的部分的第一周向限位部以及设置于述上绝缘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设的第一周向配合部。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一凹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凸部;或者

5、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一凸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凹部。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形成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下侧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配合部的位置处。

7、进一步的,所述上绝缘件具有压接于所述盖板上的压接环部;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压接环部的位置处的环槽,所述环槽内具有用于阻止所述上绝缘件转动的第一阻止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压接环部下侧面的环凸部,所述环凸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阻止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阻止部。

8、进一步的,所述环槽被限定为多边形环槽,多边形环槽的同一边侧壁上的相邻两段之间的折角形成所述的第一阻止部;所述环凸部被限定为与所述多边形环槽相适配的多边形环凸部,所述多边形环凸部的同一边侧壁上的相邻两段之间的折角形成与所述第一阻止部限位配合的所述第二阻止部;或者

9、所述环槽被限定为圆环槽,所述第一阻止被限定为沿所述圆环槽的径向方向形成于所述圆环槽内的的凸肋;所述环凸部被限定为与所述圆环槽相适配的圆环凸部,所述第二阻止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圆环凸部上对应于所述凸肋位置处的凹缝。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极柱外周面的第二周向限位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绝缘件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的第二周向配合部。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二凹部,第二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二凹部限位配合的第二凸部;或者

12、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二凸部限位配合的第二凹部。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部包括至少一组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具有沿周向相互间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凸部沿周向往复运动的限位空间;

14、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里边缘沿径向向内且向相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外边缘沿径向向外且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15、每一所述凹槽还具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形成用于阻止所述第二凸部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二阻止部。

16、进一步的,每一组凹槽均呈x形、w形、v形凹槽、h形或囗形。

17、本技术极柱防转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使第一周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分别设置在盖板和上绝缘件相互接触的部分,只需在制造盖板时制出环槽或凸部,第一周向配合部在注塑成型上绝缘件时根据第一周向限位部的结构而成型,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单独开设两个凹槽并在两个凹槽中插置陶瓷定位块的方案相比,本申请的极柱防转结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并且不会出现因陶瓷定位块装配过程中刮擦极柱的情况;(二)第一周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限位部采用凹凸配合方式,凹槽的多个侧壁可增大上绝缘件和盖板的接触面,增加了上绝缘件与盖板的连接牢固性;延长了电池内电解液向外渗透的路径,提高了绝缘密封性能;(三)使第二周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配合部分别设置在极柱外周和上绝缘件内周相互接触部分,只需在制造极柱时制出凹槽或凸肋,第二周向配合部在注塑成型上绝缘件时根据第二周向配合部的结构而成型,制作工艺简单,增加了极柱与上绝缘件的接触面,增加密封性能和连接稳定性;(四)第二周向限位部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可实现极柱与上绝缘件之间的周向限位,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可实现极柱与上绝缘件之间的轴向限位,实现极柱多个方向上的限位,降低极柱松动的风险;(五)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双重限位,制作工艺简单且有效提升防转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盖板和上绝缘件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盖板相对转动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设置于上绝缘件与极柱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极柱相对转动的第二限位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上与所述上绝缘件接触的部分的第一周向限位部以及设置于述上绝缘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设的第一周向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一凹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凸部;或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形成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下侧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件具有压接于所述盖板上的压接环部;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压接环部的位置处的环槽,所述环槽内具有用于阻止所述上绝缘件转动的第一阻止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压接环部下侧面的环凸部,所述环凸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阻止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阻止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槽被限定为多边形环槽,多边形环槽的同一边侧壁上的相邻两段之间的折角形成所述的第一阻止部;所述环凸部被限定为与所述多边形环槽相适配的多边形环凸部,所述多边形环凸部的同一边侧壁上的相邻两段之间的折角形成与所述第一阻止部限位配合的所述第二阻止部;或者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极柱外周面的第二周向限位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绝缘件上对应于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的第二周向配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二凹部,第二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二凹部限位配合的第二凸部;或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包括至少一组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具有沿周向相互间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凸部沿周向往复运动的限位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凹槽均呈X形、W形、V形凹槽、H形或囗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盖板和上绝缘件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盖板相对转动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设置于上绝缘件与极柱之间的用于防止上绝缘件与极柱相对转动的第二限位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上与所述上绝缘件接触的部分的第一周向限位部以及设置于述上绝缘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设的第一周向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与所述第一凹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凸部;或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形成于所述上绝缘件的下侧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防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件具有压接于所述盖板上的压接环部;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盖板的上侧面上对应于所述压接环部的位置处的环槽,所述环槽内具有用于阻止所述上绝缘件转动的第一阻止部;所述第一周向配合部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压接环部下侧面的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理栋何鑫李亚勇刘潇龙周晓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